陳智林
四川省川劇院院長
陳智林,男,漢族,1964年1月1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二度梅獎”得主。籍貫四川富順,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川地區代表。現任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在《巴山秀才》、《易膽大》、《望娘灘》、《夫妻橋》、《托國入吳》、《峨眉山月》、《和親記》、《塵埃落定》、《夕照祁山》等幾十齣大小劇目中擔任主演。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優易膽大、越王勾踐、麥其土司、魏延等膾炙人口的舞台藝術形象。先後榮獲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花獎、中國政府文化獎——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優秀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等國家級大獎。
先後主演《托國入吳》、《峨眉山月》、《和親記》、《望娘灘》、《巴山秀才》等劇目,展示了他的藝術功力和才華,四川省中青年專家突出貢獻獎,第四、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川劇院院長。他從藝10年,在名師指導下,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多次在省、市演出比賽中奪魁。1988年,他赴香港演出的《芙蓉花仙》引起轟動,被譽為"川劇瑰寶"。尤其是他在《托國入吳》中扮演的越王勾踐,以其天賦洪亮的嗓音,控制自如的氣息,把那段百餘句的唱腔唱得哀惋激昂,凄厲悲壯,充分抒發了勾踐入駐吳國前的眷戀、憂慮和誓雪國恥的決心等複雜情感。他那"騰空硬人"、"旋轉背殼"、"轉體旋子"等絕技,使武生演員也為之佩服,成為我國川劇舞台上一名藝兼文武、唱做俱佳的優秀演員。2003年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在《巴山秀才》一劇中把"秀才"飾演的淋漓至盡,幾盡完美的表演,獲得了本屆戲劇節的優秀表演獎,同時再次獲得戲劇"梅花獎"。
2021年6月27日,參加在四川省川劇院劇場舉辦的獻禮建黨100周年“當代川劇名家名戲精品展演”,表演的《渭水河》。
陳智林演出圖
魏明倫的川劇《巴山秀才》大大地突破了傳統劇本的詞格,一字句、兩字句、四字句,雙聲、疊韻、排比句,還有孟登科的兩段數字句,或由一唱到十的“一聲春雷報高中”,或由十唱到一的“十載寒窗狀元夢”等等,機鋒雋語,詼諧饒趣,婉轉迴環,韻律優美,既活畫出秀才性格的迂而酸,也表現出“鬼才”運筆的巧而工。陳智林天賦金嗓,音域寬,音量足,音色美,唱腔瓷實渾厚,舒捲自如,以聲傳情,聲情並茂,具有深厚的唱腔功底。人物首次亮相,一曲“傾訴愚衷”,行腔之間注意語言聲調的誇張,一個腰背佝僂、雙眼近視的迂腐秀才活躍台上,博人一粲。孟登科由“迂告”進而“智告”,毅然作出“焚書”壯舉,生髮出全劇聲情激人的核心唱段。陳智林熟諳川劇高腔“三段式”(俗稱“三倒拐”)的聲律技法,通過三次行腔的大跌宕,刻畫人物波瀾起伏的情感變化:“驚回首,老秀才辛酸滿腹……”,唱腔在“辛酸”與“滿腹”四字之間婉轉多折,組成一個五味俱全的“詠嘆調”,直面慘淡的人生;最後一句“燒燒燒,燒出個聰明大丈夫”,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舞台節奏與內心節奏相互共振,人物情緒的轉折顯得自然熨帖而不露任何斧鑿痕迹,細膩入微地展示出一個近代知識分子如何堅守人生信念的心路跋涉歷程。陳智林充分發揮嗓音的最大潛能,達到聲情激人的理想境界。
演藝形象
陳智林有著小生演員的天賦,好身材、靚扮相、美嗓子,但具備這些先天優勢不等於就是“天才”演員。他15歲開始學藝,就是從跑龍套起步的。學藝之初年齡偏大,他骨頭的軟度和力度稍差。為了舞台上精彩的亮相,陳智林吃盡了苦頭,克服了許多不可想象的困難。冬季室內比室外冷,夏季練功房溫度近40攝氏度,他練功不輟,終於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艱辛練功磨練了陳智林的意志,也讓他養成了早晨不睡懶覺的好習慣。如今,哪怕每天的工作、演出日程安排得滿滿的,晚上只睡四五個小時,他都要堅持凌晨起來練功,雷打不動。陳智林說:“我能成功沒什麼秘訣,關鍵在於多一份勤奮刻苦,多一份用心鑽研。”
用“情”演活每一個角色,用“心”演好每一場戲,用盡一切努力,陳智林走出自己的演出路子。演出《巴山秀才》時,為達到演出要求,他用了50天時間,硬把體重減輕了近13公斤。即使這樣,他依舊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充沛的熱情。每次演完《巴山秀才》,陳智林都全身大汗淋漓,濕了幾層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許多工作人員心疼地說:“你真是太累太苦了。”陳智林卻笑著答道:“塑造巴山秀才讓我心力憔悴,每次演出都感覺自己在脫胎換骨。”對此,業內人士的評價是:“陳智林每演一回《巴山秀才》,就誕生出一個新的巴山秀才。”這是因為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總在不斷詮釋,不斷探索,不斷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力。他在《易膽大》劇中更是不斷追求完美,以自己神奇精湛的演技賦予了易膽大無限的魅力,全身心去創造一個新的“川劇鑽石”品牌。
陳智林是四川戲劇的一面旗幟,是四川傑出青年藝術家的代表,他創作演出的《變臉》、《巴山秀才》、《易膽大》享譽全國。其中《巴山秀才》被中宣部授予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易膽大》榮獲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及七項單項獎和 2005—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以及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作為四川川劇院的院長,他不屑艱苦,努力創新,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而高效的現代藝術表演團體管理運行機制,帶領四川省川劇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7年四川省川劇囊括了近年來國家設定的所有藝術大獎。以神話川劇投排的《火焰山》,在法國、盧森堡、瑞士三國六城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四川川劇院也受到省委、省政府聯合表彰,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聯合授予全國先進文化集體榮譽稱號。作為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先後榮獲二度“梅花獎”,“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四川省“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稱號。作為藝術院團管理者,被列為首批省委接掌握聯繫的136名高層次人才,省直工委優秀共產黨員,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勵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被選為出席四川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
2003年,陳智林光榮地當選為四川省文藝界唯一的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他不僅關心川劇界、同時更關心四川文藝界的發展,關注四川作家、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每年春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國人代會,陳智林都準備了為四川作家、藝術家代言的提案,其中涉及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川劇傳統表演絕技“變臉”的知識產權;改善老作家、老藝術家的生活條件及醫療保障,充分開掘他們的文化資源為培養新人再作貢獻。陳智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巡視各地的調研活動中,深切感受到各地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的業餘川劇活動,常常禁不住要放下人大代表的“架子”,躋身其間,獻上一曲。一次,陳智林聽到一位小生老藝人談到活動經費短缺,他當場表態,後來果然作了必要的資助,在川劇“玩友”中傳為美談。
與此同時,陳智林十分關注市縣級川劇院團的生存狀態和實際困難。大佛身邊的樂山市川劇團原是一個實力雄厚、歷史悠久的著名川劇表演團體,結合旅遊文化創作的《大佛·海通》因缺主演而擱淺,亟待全川物色或特聘海通和尚的扮演者。為促進整個川劇事業的蓬勃發展,陳智林大膽打破多年因襲的院團界限,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樂山市川劇團打造精品劇目。本來,樂山市川劇團早就相中陳智林,可又擔心請不動這尊“大佛”;陳智林毛遂自薦,慷慨承諾,自然成為海通的不二人選,他又一次剔光黑黝黝的一頭美髮,身著袈裟,項戴佛珠,甚至還要模仿盲人的聲容肖貌,扮演為募集佛財、“自剜雙目”的海通和尚。這個戲已經搬上川劇舞台,在成都試演獲得異常強烈的劇場效果。樂山大佛的宏偉與海通和尚的氣概,顯示了巴蜀文化與大唐文化交融的結晶,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協調發展,是把四川建設成為文化大省的一大手筆。
個人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2次)、文華表演獎、“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獎等多個獎項,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文化部優秀專家、省“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1986年榮獲四川省青少年川劇演員比賽表演一等獎、
1989年獲四川省中青年川劇“德寶杯”廣播大賽最佳演員獎、
陳智林1990年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1年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勞模,
1993年評為四川省“十佳演員”;
1995年《和親記》(飾周瑜)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表演獎;同年並獲得全國地方戲曲交流演出(南方片)優秀表演獎,
1999年評為四川省中青年傑出貢獻專家,
2000年評為四川省“德藝雙馨”藝術家;
2003年主演《巴山秀才》榮膺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4年主演《巴山秀才》榮膺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表演獎”及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獎”、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