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二首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二首》是隋代詩人楊素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寫詩人獨坐山齋的所見之景及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詩由景入情,景中含情,用語質素,造境清幽,結構整暇,風格清遠。
楊素是隋代軍事統帥,他的詩有一種樸質勁健的氣質,已經開唐代風骨、聲律兼備詩風之先聲。《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二首》便是體現他詩風的代表作。
這組詩題目點出了詩的內容,即寫作者獨坐山齋所見,及對友人薛內史的思念。
第一首詩前十句為詩歌的主體部分,具體描繪獨坐所見的景物。前六句寫的是山齋外的自然環境。開頭兩句總寫山居環境。起勢空靈飄遠,極富意境,讓人眼前有高山環繞、雲霧流離之感。字面一拆,字字無奇;字面一合,頓時有百倍的意境:可見意遠在言外。這是對大環境的沖淡的一筆。三四句寫山中的溪、樹、岩、石,分別用深、古、空、幽來形容,傳出一種寧靜幽深的境界。對仗工整,虛中逐漸趨實,進一步為後面的愁緒造勢,正在漸漸地深入之中。五六句寫日出時景色,扣首聯中的“朝”字。忽又搖開,造成跌宕的姿態,有小波瀾搖曳。這兩句的奇在於:日出天明,本該是生機複發、百鳥歌唱、心情舒暢的時刻,作者卻逆意而行,對“寂”作進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絲幾乎已經洋溢出字面,懶懶地在心中潛行了。接著四句寫山齋中的情景。七八句視線由戶外轉到戶內,直接寫自己居住的山齋。“幽氣”“虛白”都圍繞著居室來寫,刻畫其幽靜、寂寞、凄清的感覺,一切的感覺都是清冷,沒有人氣。九十兩句進一步寫庭院內的花草,花落入戶而飛,見情態之悠閑,山齋之美好;細草當階而積,見庭院之幽寂,山居之清靜。這裡仍然是景物描寫,無一字提“愁”,無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悵之感已經伸手可及,全然浸滿讀者的心靈。山間景色之幽美,希望有人共賞;山齋獨坐之孤寂,希望有知己相對。這就自然引出后四句,點出懷念薛內史之意。先感慨“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后歸結為“臨風望羽客”的熱烈期盼。這四句寫山齋中獨坐之人的情懷,把作者徒對桂酒懷故望歸的寂寞心情抒發了出來,與詩的前面環境的空寂幽靜相融合。“山之幽”點題內山齋,首尾照應,渾然一體。
全詩給人一種寂寞空靈之感,一切都很淡,都很靜,有飄浮不可捉摸之感。哀而不傷,樸實不事雕琢,感情自然而不矯飾。機心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看似信筆而來,實則頗有匠心。描寫起自遠山空林,再至蘭庭幽室,再至盈樽美酒,由遠及近,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由虛而實,其中情思,緩緩流淌,由朦朧而至清晰。最後忽又挽回到日暮遠山,感情也到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全詩渾成一體,從景到情,圓滿無缺。詩中有不少著意刻畫的字句,但由於詩人能創造出幽寂而含生意的境界,所以並不顯得雕琢。前十句著重寫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結合處理得比較好。
第二首詩深層寫出岩壑的清與幽。時間集中為傍晚(前一首則為從早到晚)。暮色蒼茫之間,白雲映綠水,清音響幽谷,餘霞散彩,宿陰遮窗。花、草、樹、石相互縈繞,相互依憑。由此生髮出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他獨坐山齋,如東漢時期陳藩設榻款待徐孺子那般,殷勤地盼望薛道衡來此作客。但薛道衡不來,他只好鳴琴思客了。末尾二句,無窮感喟,大有非薛道衡便無人可以理解他的“無悶”(即與世無爭)的情懷一般。
這組詩遣辭命句非常考究,對仗工細精巧,如“深溪橫古樹,空岩卧幽石。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澗戶散餘彩,山窗凝宿陰。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等句,可分明看出受到南朝詩的影響,如謝靈運、王融、吳均等人的寫景作品,不難看出楊素和他們的聯繫,當然,楊素的詩句也有空寂曠懷的意境特色。
此詩作於隋朝初年。楊素是隋代軍事統帥,他的詩有一種樸質勁健的氣質,已經開唐代風骨、聲律兼備詩風之先聲。《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二首》便是體現他詩風的代表作。薛道衡在隋初曾任內史舍人,與楊素經常詩歌唱酬。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詩》,即酬楊素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