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山後村

姜家山後村

1978年,糧食畝產225公斤。 1957年,人均糧食185公斤。 1942年6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

大事記


1941年3月八路軍五旅進駐,旅長吳克華在此指揮解放發城戰鬥。本村解放。
1956年春成立兩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同年在北溝建起本村第一座水庫。
1957年春山東省人民政府於本村召開全省水土保持現場會,推廣了本村“外撅嘴、里流水、水平溝、水簸箕、土堰改石堰”的整修梯田經驗。
1959年建起上溝水庫,灌溉面積16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5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2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1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54公斤,總產達到26.75萬公斤。 1983年,黨支部組織群眾栽植蘋果,引進紅富士新品種。2000年,全村果園總面積達14公頃,產量30萬公斤,收入60多萬元。1993年,栽植板栗6000餘株。2000年,板栗產量6000餘公斤,收入3.6萬元。1997年,建起蔬菜大棚62個,當年收入9.4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376萬元,其中農業79萬元,畜牧養殖業296萬元,林業1萬元。
第二、三產業20世紀80年代后,第二、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09人,收入203萬元,其中工業68萬元,建築業12萬元,運輸業68萬元,商飲業43萬元,服務業1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村成立初級小學。1970年與王家山後村程溝村成立聯中,有教職工7人,在校學生110餘人。改革開放后,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自新中國成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6人。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常年人均糧食75公斤左右,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窮困生活。新中國成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5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3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有各種機動運輸車輛152輛、摩托車51輛、電話124部、彩電134台、電冰箱42台。村莊建設新中國成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后,舊房不斷翻新。1982年,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2002年,全村有樓房5棟,新建平房83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姜洪剛、姜吉忠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2年6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2002年,有黨員30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洪剛、王風義、姜炳義、姜仁、姜洪科、姜福增、姜國溫、姜洪林、姜福清。 195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山東省先進黨支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耒、姜德、姜吉忠、姜炳道、姜洪玉、姜炳義、姜珉、姜德山、姜福坤、姜福增、姜國斌、姜吉新、姜福壽、姜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