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8月15日-1950年3月31日),設於台北介壽館(今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廳舍)。

成立


1949年6月21日,已下野的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檢討過去軍事、政治、經濟何以失敗的總因,作為今後軍事與復興大業之依據,乃於台北召開東南區軍事會議,與會者包括東南區陸海空三軍將領與黨政各要員,會議以陳誠任主席。該會歷時七日,會中一則重要決議,乃正式確立組織“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統一指揮轄區內軍事政治,確立中國台灣為復興基地,將嵊泗列島、舟山群島、福州、廈門及中國台灣融合成一個攻守整體。設置“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一案的落實,則經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政務會議於7月18日通過,再經非常委員會追認,8月15日陳誠正式就任該公署長官,林蔚郭寄嶠羅卓英郭懺孫立人湯恩伯等六人則分任副長官,公署設於台北“介壽館”,原計劃下轄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四省及海南特別行政區,但海南始終未受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管轄,改入華南軍政長官公署,故最終實際轄有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四省。

影響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以及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轄東南區)的成立,更強化了台灣省主席陳誠原本享有的東南區黨、政、軍、財大權。該公署的作用,更反映在大陸撤台軍隊的整建(為當時台灣省防衛司令孫立人整編)與東南區戰事(金門戰役與舟山登步島之役)的指揮上。1949年12月7日台灣地區行政機構遷台搬入“介壽館”后,公署與台灣地區行政機構不論在角色及功能上日益融合,1950年3月15日,蔣中正總統下令撤廢東南軍政長官公署,3月31日公署正式完成撤銷工作,人員與業務多轉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及台灣地區行政機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所轄部隊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長官 陳誠 陸軍上將
副長官林蔚、郭寄嶠、羅卓英、郭懺、孫立人、湯恩伯(陸軍中將)
參謀長兼任新聞、法制、政工宣傳部門負責人李樹正中將(陸軍中將)
辦公室主任 章毓金
下屬 駐潮汕地區的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參謀長楊維翰
十八軍 二萬多人 軍長 高魁元(陸軍中將)(同時兼任十二兵團副司令官)(年齡40歲)
十一師 師長 劉鼎漢 少將 轄 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三十三團(8000多人)
一一八師 師長 李樹蘭 少將 轄 三五二團、三五三團、三五四團(8000人左右)
四十三師 師長 鮑步超 少將 轄 一二七團 一二八團 一二九團(7500多人)
另有一個軍部直屬部隊加強團、炮兵團和軍文工隊、醫護隊(含女軍官30多人,女兵二百多人)
十九軍 二萬餘人 軍長劉雲瀚(陸軍中將)(同時兼任十二兵團副司令官)(年齡37歲)
十八師 師長尹俊 少將 轄 五十二團、五十三團、五十四團(8000多人)
十三師 師長吳垂昆少將 轄 三十七團、三十八團、三十九團(6700佘人)
十四師 師長羅錫疇少將 轄 四十團、四十一團、四十二團(6000佘人)
另有一個軍部直屬部隊特務團、炮兵團和軍文工隊、醫護隊(含女軍官20多人,女兵一百多人)
六十七軍 近兩萬人 軍長劉廉一(陸軍中將)(年齡36歲)(新組建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