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中學

惠州市第三中學

惠州市第三中學創建於1971年,2003年被評為市一級學校,2006年被評為省一級學校,2010年被省教育廳評為高中教學優秀學校,是惠城區一所規模大、質量高的完全中學。現有56個教學班,3000餘名學生。地處惠城區下角中路49號,交通便利。學校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建有高標準的學生公寓和飯堂。惠州三中有一支勤奮敬業,素質較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30人,一級教師78人,高級教師23人,本科以上學歷104人。先後參加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培訓及省、市骨幹教師培訓的教師共19人,獲得全國、省市先進教師,優秀斑主任等榮譽的教師共20人。

學校簡介


學校惠近三年,共有38篇教學論文在市省級以上刊物發表,80多篇論文獲市省級以上獎勵。目前學校7個市級科研課題,部分課題已有階段性成果。
惠州三中
惠州三中
惠州三中以“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質量求發展”為辦學理念。以“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管理科學,師資優良,學生優秀,校風嚴謹,質量一流,以教育科研為鮮明特色”為辦學目標。確定了鮮明而豐富的校風內涵,即“廉潔自律、團結協作、民主高效、開拓創新”的領導作風,“科學、人本、敬業、奉獻”的教風,“勤奮、上進、博學、多思”的學風。

辦學業績


2001年惠州三中高考上線人數突破百人大關,達124人,榮獲“惠州市高考成績進步獎”;2002年高考,上線人數達147人;2003年高考再創歷史新高,上線人數達160人;2004年高考再創新的輝煌,上線人數達182人,李翠娟同學以850分摘取廣東省地理單科狀元桂冠,學校榮獲惠州市“高考成績進步獎”“高考成績特別獎”;2005年高考再續輝煌,上線人數224人。連續多年穩居原市直普通中學第一。
附:惠州三中近幾年高考上線人數統計(以市考試中心數據為依據)
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13年
上線人數重點本科392322
一般本科252519193425112
專科A(省專)518281467972379
總上線人數68124147160182224493
原市直普通中學排名1111111
惠州三中中考成績也連續多年名列原市直中學前茅。2004年中考再創輝煌,總分700分以上7人,600分以上100人,平均分、及格率、優良率皆以絕對優勢列原市直普通中學第一;湯永熹以滿分成績,成為惠州市數學單科狀元,康凱以99分成績,成為惠州市化學單科狀元;學校榮獲“初中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
附:惠州三中近幾年中考成績在原市直普通中學排名
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平均分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
及格率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
優秀率第二名第二名第二名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
近三年,惠州三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有45人獲國家級獎,68人獲省級獎,163人獲市級獎。

校園環境


三中風景
三中風景
惠州三中是市區為數很少真正具有內宿條件的學校之一。今年,一幢嶄新的可供1000人住宿和1500人就餐的學生公寓投入使用。為內宿生提供優良、舒適而便利的服務。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各班定期出版版面優美、內容豐富的黑板報,各年級常組織小型多樣的文體競賽活動,學校每年舉行校運會、元旦文藝匯演、迎春書畫展及節目主持人大賽。校田徑隊、籃球隊參加市級比賽,成績列原市直中學前茅。校鼓號隊、舞蹈隊及文學社的活動,全面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學校每學期聘請各類專家來校講座,開拓了師生視野。
校園綠樹成蔭,幽雅整潔,具有規範的生物園、地理園等學習園區,擁有田徑運動場、快樂體育園地、舞蹈室、美術室及各類球場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2003年造價近1000萬元總面積8400m2的綜合大樓和2005年造價650萬元總面積6000m2學生公寓的投入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學校按省一級學校標準裝配了生化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多媒體電教室、電腦室、電子閱覽室、軟體製作室,建立了三中校園網,教學設備一應俱全。學校的辦學條件已進入惠州市區學校的先進行列。
三中操場
三中操場

學校管理


惠州三中非常重視學生的管理工作,有一套健全的具有三中特色的學生管理制度。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實行“紀律衛生流動紅旗制度”、“衛生督查員制度”;每年召開“十佳學生”、“百名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義賣助貧活動、新生軍訓活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惠州三中的發展自始至終得到上級領導的關心、鼓勵和支持。市委副書記劉耀輝、副市長徐志達親臨學校“市一級學校”掛牌儀式,勉勵三中以成功申報“市一級學校”為新的起點,全力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副市長徐志達、區委副書記劉光明及教育局領導多次視察三中,為學校排憂解難。市教育局領導對三中的評價是:“市三中是市教育局重點扶持發展的、能夠為惠州市民提供優質學位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學校”。

歷史沿革


省立三中設於清代享譽嶺南的豐湖書院遺址。地處西湖,得湖光山色之秀,環境幽美。嘉慶間(1801)宋湘為書院大門題聯,以“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稱譽,確實恰如其分。
學校的歷史沿革源遠流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知府沈傳儀將豐湖書院改辦惠州府中學堂,開創了東江地區近代教育的歷史。民國元年(1912)十月,改名惠州中學,校長林善儒。次年,經廣東省長公署教育司批示,定名為廣東省立第三中學;委苗致信任校長(苗於1926年離職后,校長接替順序是:黃瑞安、葉秉機、陳希哲、林善儒、張世煊、鄧水華、張燊霖,孔憲瑗、黃國俊、王學潛)。
民國十一年(1922)因軍閥混戰,學校慘遭毀壞,遷址府城金帶街陳家祠。民國十七年(1928)遷回原址,大修校舍,並將黃塘寺改建,增作教室、宿舍,擴建體育場,加寬校道(即現西湖黃塘堤),充實教學設備。民國廿七年(1938)經省教廳批示,學校更名為廣東省立惠州中學,校長黃佩倫。是年秋末,日軍侵犯惠陽,學校遷址紫金縣藍口圩,又改名廣東省立東江臨時中學。
自民國初年至三十年代末,廣東斷續被軍閥盤據,教育經費無從固定。該校雖是省立中學建制,但長期來,除特大的修建費得省廳批給一些之外,常年經費均由地方籌給。如民固十七年(1928)學校遷回原址擴建校舍,校長陳希哲將自己座落金帶街高屋巷的祖屋變賣,支援復校。該校民國廿一年(1932)的概況年報中表明:全校教職員工25人,學生364人。全年支出經費共毫銀36386元。這些支出都是收學生的每期學費(高中5元,初中4元)、宿費(1.5元)和城區範圍內的筵席捐、生豬出口捐、碼頭捐、鋪票抽彩(賭捐)、屠捐附加等地方稅捐收入來解決。
該校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辛亥革命中有學生八十餘人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3月29日廣州“黃花崗之役”,盟員學生梁鏡球、林良輔、林典煌三人赴廣州參戰,事敗後撤回惠州。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后,東江一帶人民掀起“光復”鬥爭,該校盟員學生廿餘人分赴博羅、河源、龍川、紫金、海豐等縣組織、領導當地民軍起義。11月8日起義民軍拉開光復惠州城的戰鬥序幕;次日,民軍與清軍麈戰於馬鞍,該校盟員學生廿餘人參戰。由陳經任先鋒,領隊攻取饅頭嶺,直至彈盡援絕,不幸被俘。當日下午陳大義凜然,從容就義於府城十字街口。10日,民軍攻克惠州縣城。是役由盟員學生嚴輝墀、鍾宜剛、林樹人等領隊,幾經血戰最先攻入縣城,林樹人腿負重傷。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省立三中學生最先發動組織惠州學生聯合會,領導全城學生進行罷課和示威遊行。一時,“廢除不平等條約”、“懲辦賣國賊”、“打倒孔家店”的革命怒吼震撼著惠州這個古老名城。該校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廣大群眾的同情與支持,在城內雷厲風行地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高潮,時達數月。6月間該校學生組織宣傳隊,分赴城鄉各地開展巡迴宣傳,對廣大勞動群眾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教育。時值酷暑天,學生們胸懷愛國熱忱,宣傳活動頻繁,不幸李博濟、何壽仁、陳肇嗣三位學生中暑不治,為國事獻出了生命,深得崇敬和惋惜。惠州各界為他們聯合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由該校學生為主體成立了“惠州新學生社”,成員發展到百餘人。他們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群眾擁護“三大政策”;聯合各界宣傳募款支援“省港大罷工”,派出成員參加惠陽的工運、農運、婦運,當中林寶良、謝鴻恩、韓躍汪、趙偉強四位學生光榮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謝鴻恩在廣州廣東區黨委機關工作,被捕入獄,寧死不屈,最後被殺害,血灑廣州天字碼頭。其時,惠州城同樣是血雨腥風,充滿白色恐怖,但該校的“新學生社”成員並未嚇倒。除敵人注目的學運骨幹林寶良、駱景仙、曾統等奉命潛離意州,轉移到潼湖“四大半圍”參加當地農運外,其餘成員以秘密機動方式堅持鬥爭。1928年3月,在府城製造了震撼敵人的“湖園、惠波樓炸彈案”,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反革命氣焰。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8月間,該校學生在全國人民抗日聯合統一戰線感召下,率先由學生自治會號召全校同學停課兩周,走出校門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上半年,該校學生自治會作為惠陽學生社團代表,聯合各界組織了“惠陽各界抗敵後援會”。以該校學生為主幹力量,開展聲勢浩大的救亡宣傳、抗日獻金、抵制日貨、查緝漢奸等工作。該校高三級全體學生組成若干宣傳隊,分赴惠、博、河、紫各縣圩鎮開展救亡宣傳活動,有力地喚起廣大農民團結抗日。幾十年來,該校學生在每次革命鬥爭的歷史時刻,總是讀書不忘救國,和廣大人民一道站在鬥爭的前列,就是灑熱血、拋頭顱也在所不惜。
民國十八年(1929)慶祝建校十八周年,校長林善儒特書“繼往開來”四字刻石立柱,作為校訓以勉後輩。這年月,豐湖之濱不時回蕩著省立三中學生們縱情高唱的校歌:“古號循州,豐峰嶺左,坡公南渡文明播。況此間,地枕西湖,如環綠水青山鎖。桃李芳菲,春風婀娜。低徊今昔思無那。振衣長嘯,榜山巔,雞鳴不已來相知。”他們就是這樣關心國事,發憤讀書。當中人才輩出,有不少成為國內知名的黨、政、軍要人、學者、教授。如劉孟純、李煦寰、廖尚果、林楚君、張良修、任國榮、曾生、黃煥秋、苗文綏等都是在該校接受中學教育的。
該校自創辦時起,一直是東江地區最高學府。負擔招收本學區高中學生,為全省十一所省立中學之一。學校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以民國廿一年該校師資情況為例:全校教員17人,其中高等師範學堂或師範大學畢業的7人、大學或專科學校畢業的9人、前清科舉出身的1人。在三十年代期間,廣東政局較為安定,是該校的鼎盛時期:辦學也最具備這一時代的中學教育特色。三十年代開始,陳濟棠主治廣東,提倡“尊儒復古”、鼓吹“讀書救國論”。該校於民國廿二年(1933)奉省教廳指令恢復“經訓”科。初中各級讀《論語》;高一二級讀《孟子》,高三級讀《大學》、《中庸》。“經訓”是光緒廿九年(1903)學部頒布“癸卯學制”的課程,民國元年(1912)三月教育部頒行“壬子學制”已取消。民國廿五年(1936)陳濟棠下台後,學校奉令取消該科。這期間學校的教學管理,主要採用每學期各級進行“甄別制度”,促使學生勤攻學業來保證畢業生的質量。民國廿年(1931)全省的省立中學質量評比,經省教廳派督學韓國清赴校檢查考核,該校名列第五。民國廿二年(1933)該校第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全省會考,成績排列第三。同年,經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與省教廳指令,該校正式成立“軍事訓練團”,對高中部實行“軍事管理”。由省指令校長兼任上校軍訓團團長;派來少將軍訓主任一人,上、中、少尉教官各一人。高中一二年級參加軍事訓練。思想訓練以“軍人精神教育”為主;以中央軍事訓練總監部頒發的“陸軍操典”為操練大綱。高二級軍訓合格發給軍訓畢業證書;軍訓不合格,不能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民國廿七年(1938)七月,該校高二級的軍訓畢業生還奉省令赴廣州參加全省高中軍訓畢業生集訓,為期三個月。

學校地址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下角中路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