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東

革命烈士

周曉東(1903~1931),又名周代堤。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於高縣沙河鄉郭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周曉東小時在沙河小學讀書,在班上名列前茅。但由於地主剝削越來越重,家中無力承擔學費,曾數度停學。

投身革命


民國15年(1926年)春,周曉東被縣裡保薦考上了官費讀書的瀘縣川南師範學校。入學后,他從《嚮導》、《中國青年》等書刊中找到了貧富不均的答案,積極為《赤光壁報》撰稿,抨擊封建主義。不久,他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擔任了班上的團支部書記。
1926年12月,劉伯承來瀘州指揮由中共重慶地委領導的順瀘起義。川師學生積極配合,周曉東帶領宣傳隊活躍在前沿陣地。民國16年5月,起義受挫。川師也被迫停課。同年夏天,周嘵東由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學校復學,他返回瀘州,校長已被軍閥走卒黃學海(綽號黃駝背)竊據,禁止黨派活動,不準學生重組讀書會、出壁報。為此,川師黨團組織發起擇師運動,反對黃學海。周曉東串聯班上同學驅逐黃學海。黃在軍閥慫恿支持下,掛牌斥退了領導這次學潮的周曉東等人。周曉東即轉入瀘州附近的工廠、農村活動。這時,中共川南特委在瀘州舉辦“土地革命大綱”訓練班,周參加了這次培訓。共產黨員梁伯隆在重慶創辦的高級中學開學后,由瀘縣黨組織介紹,周曉東於民國18年(1929年)春到了重慶。

組織軍運


民國18年7月初,周曉東受中共四川省臨時省委派遣,去涪陵中心縣委從事農運和軍運工作。他與當地地下黨接頭后,整頓組織,恢復活動。涪陵中心縣委決定開展抗稅抗捐鬥爭,成立抗捐軍總指揮部,由周曉東任總指揮,統率六路抗捐軍。八月,抗捐軍舉行起義。19日,四路抗捐軍從三面進攻藺市,與郭汝棟部一個營激戰,因策動其中兩個連調轉槍口,取得勝利。在戰鬥中,周小腿負傷,抗捐軍失去指揮,被迫分散隱蔽。周帶傷潛回涪陵,轉道去重慶向省委軍委書記李鳴珂彙報了情況。不久,周曉東又回到涪陵,和鍾音輔等同志一道在駐涪陵二十軍某部(我黨友軍)的掩護下繼續軍運工作。次年(1930年)4月,郭部一師一團三營十一連連長、共產黨員趙啟民相機兵變成功,連夜將隊伍開向羅雲壩與黨領導的羅雲農民赤衛隊會師。第二天,李鳴珂、周曉東趕到羅雲,召開了聯席會議,按照省委決議,成立四川第二路紅軍游擊隊,並成立中共二路紅軍前委,省軍委委員梁戈(苟良歌)任書記,周曉東任前委委員兼宣傳科長。不久,周曉東任政治部主任。
紅軍向涪(陵)、豐(豐)、石(柱)三縣邊界轉移,周率領政治部宣傳隊為部隊打前站。二路紅軍前委決定繼續深入發動群眾,改造當地“神兵”。周曉東隻身來到“神兵”總頭目汪神主處,曉以大義。正在這時,土劣黃銀輝勾結團防三百多人進犯襲擊,紅軍應戰還擊,打得敵人落荒而逃,顯示了紅軍的戰鬥力。經過與汪“神主”的多次談判,終於達成合作協議,紅軍順利地開進“神兵”控制區域。
二路紅軍開到粟子寨,周曉東負責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工作,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根據地擴大到石柱縣回龍、太平鄉一帶。
軍閥郭汝棟派遣三個團的兵力、糾合大刀會哥老會、聯英會等地主武裝共八九千人,向二路紅軍撲來。被迫轉移到大山區隱蔽。民國19年(1930年)9月,四川省委決定解散二路紅軍,周曉東仍回省委工作。
次年上半年,周曉東乘江輪去重慶,剛登上朝天門碼頭,由於叛徒出賣,旋即犧牲,年僅二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