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是羅素在冷戰中的1955年7月9日於倫敦發表的一個宣言。宣言對核武器帶來的危險深表憂慮,並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衝突。宣言的簽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學家,其中10人均為諾貝爾獎得主,只有奧波德·英費爾德(Leopold Infeld)例外。愛因斯坦也位列其中,他於4月18日逝世前在這一宣言上簽名。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羅素在聖誕節前夕人們最喜慶之際發出全球面臨核戰爭毀滅的警告,對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產生了強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據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M. Born)和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議,著手將“人之禍”演講改寫成一個宣言,並尋求其他科學家簽名支持。
羅素首先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給愛因斯坦寫信討論此事,2月16日愛因斯坦回信表示贊同,愛因斯坦在收到信后馬上回信表示:“你熟悉這些組織的工作。你是將軍我是小兵。你只要發出命令,我就隨後跟從。”於是出現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我們號召,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都應該用和平手段。”,並於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簽名後幾天,因腹部主動脈硬化腫瘤破裂而與世長辭。愛因斯坦的臨終簽名,被視為“來自象徵人類智力頂點的人的臨終信息,懇求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文明被人類的愚蠢行為所毀滅”。由羅素起草的這份文件原先叫做《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后改為《羅素—愛因斯坦呼籲》,通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兩位偉人的名字賦予了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後來加入簽名的科學家包括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Infeld),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L. Pauling),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 F. Powell),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J. Rotblat)。參與簽名的科學家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來自東西方國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偏袒政治對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羅素在倫敦卡斯頓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羅素從現實和理性出發,拋開了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地域、國家和人種的偏見,保持公正與平衡,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維護全人類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場得到了東西方科學家的認可,也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信任,而這種認可和信任是冷戰時期東西方會議能夠在各國輪流舉行並影響各國政府裁軍政策的前提。
在現代科學與國際政治糾纏的歷史上,1955年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坐標,這一年有三個著名的科學家宣言相繼發表。4月12日,18位聯邦德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B. Russell)在倫敦公布了由他親自起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學家聯名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德國博登湖畔聯名發表《邁瑙宣言》。三個宣言的宗旨和語氣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氫彈的核戰爭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敦促各國政府放棄以武力作為實現政治目的手段,表達了科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它們的影響卻不相同,有的熱鬧一時,並未引起公眾注意就銷聲匿跡了。唯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后,促成了一個國際性會議——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運動。
召集各國科學家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一個呼籲是針對各國科學家的。宣言開篇指出:“在人類所面臨的悲劇性的情況下,我們覺得科學家應當集會對這種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險做出估計,並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進行討論,以達成一項協議。”宣言所指的科學家會議是由東西方科學家參加的國際會議。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全人類帶來的危險,需要來自不同陣營的科學家保持客觀中立,共同探討對策。在政治關係緊張的冷戰時期,召集科學家會議是一個比較現實可行的計劃。
由於美國工業家伊頓(C. Eaton)主動資助於1957年7月7日—10日在帕格沃什舉行的首次《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倡導的科學家國際會議,因此之後舉行的會議一直稱為“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簡稱“帕格沃什會議”,這個科學家運動即稱為“帕格沃什運動”。
首次帕格沃什會議由鮑威爾和羅特伯拉特主持。來自10個國家的22位科學家在第一次全體大會一般性討論之後,分成三個委員會進行分組討論。第一委員會評估在和平和戰爭中使用原子能導致的危險,得出結論:核試驗塵埃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影響所有國家的公民;一定數量的核試驗塵埃將對基因產生影響,導致基因突變,其影響將延續好幾代人;一場核大戰的災難性影響將比核試驗塵埃大幾千倍,數以億萬計的人將被爆炸、高溫和電離子放射一下子殺死,全球放射性塵埃將導致大範圍的基因和其他傷害。東西方科學家之間首次就核試驗的放射性危險達成一致意見。
第二委員會討論核武器控制,很快得出結論,問題太複雜、爭議太大,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具體建議,但勾畫出裁軍的總目標:所有國家必須廢除戰爭,廢除戰爭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停止軍備競賽,馬上暫停原子彈試驗;用政治解決的辦法,消除小國之間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防止大國介入導致核戰爭。
第三委員會專門討論科學家的責任,在公共政策、人類安全、青年教育、國際合作、思想自由等方面達成11點共識,得出結論:科學家在他們的專業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責任是儘力去阻止戰爭,幫助建立一種永久而普遍的和平;他們可以通過向公眾宣傳科學的破壞性和建設性潛力來做貢獻,也可以利用幫助制定國家政策的機會來發揮作用。
最後一天,每個委員會準備了一個報告在全體大會上討論,並附在最後發表的聲明中。會議閉幕時,成立了一個五人常務委員會,負責指導繼續組織類似的會議,羅素當選為委員會主席。會後,許多科學雜誌轉載了會議發表的聲明全文,其觀點為許多國家的其他科學家團體和人民所接受。在蘇聯和中國,會議聲明被廣泛宣傳,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贊同。在西方,會議的主要觀點逐漸為許多科學家所接受。
1957年12月18日—20日,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在倫敦開會,確定今後會議採取三種形式:舉行大規模會議,討論普遍性的問題,公布針對世界大範圍問題的解決辦法;舉行小規模的會議,澄清科學家自身的思想,研究科學發展的社會含義;舉行小規模會議,討論直接的政治問題,主要是針對影響國家政府的問題。按照多數科學家的建議,第一種會議偶爾舉行,第二種會議后確定為帕格沃什年度會議,第三種會議為小型專題研討會,每次都與一個特定的議題相關。會議還確立了帕格沃什的三個目標,即影響政府、建立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教育輿論。
從召開首次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至今,總共舉行了55屆帕格沃什會議年會。帕格沃什會議早就發展成為經久不衰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會議的基本原則是:科學家僅僅作為個人參加會議,既不代表某個組織,也不代表某個國家和政府,以利於參加者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交換思想,彼此達成理解和信任;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與政府決策人密切合作,從多學科、跨專業的角度探討如何解決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的複雜問題;遠離新聞媒體的視線,以保持會議的非正式與非官方性,為會議參加者營造一種有助於互相信任和坦率對話的氣氛;尋求贊助多元化,由各國帕格沃什小組輪流主辦會議,防止在經費上受制於人,以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
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核戰計劃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二個呼籲是針對各國政府的。宣言結尾寫道:“鑒於未來任何世界大戰必將使用核武器,而這種武器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我們敦促世界各國政府認識並且公開承認,它們的目的決不能通過世界大戰來達到。因此,我們也敦促它們尋求和平辦法來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宣言發表后,羅素將其副本分別送給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六國政府首腦。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戰爭手段解決爭端,比呼籲科學家參加會議、評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人類造成的危險來,難度要大得多。科學家們沒有讓這個呼籲完全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採取一系列實際行動,以防止核戰爭的爆發。
最初的行動是通過舉行一系列科學家會議,客觀深入地評估核戰爭對人類的危險,得出東西方科學家都認可、有科學根據的結論和建議,影響各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在帕格沃什專題研討會上,各國科學家與軍控專家對核軍備競賽和核武器攻擊的可能結果作出科學客觀、坦率明了的分析和評估,有助於敵對陣營保持戰略平衡,放棄先發制人的戰略企圖,尤其是勸阻政治領導人不要做出輕率的冒險決定。科學家們還直接參與幕後調解,幫助化解戰爭危機,儘快結束武裝衝突。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直接給政府首腦寫信、發電報或與其面談,調解地區武裝衝突。
冷戰結束后,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繼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核戰爭的爆發。2002年8月,第52屆帕格沃什年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行,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第十個五年計劃(2002~2007)的總目標,其中目標之一就是要繼續把屬於安全理念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利益矛盾、宗教敵對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決策人召集到一起,商討對策和措施,避免那些擁有或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捲入武裝衝突或緊張局勢中。
今天,在有關中東安全、恐怖主義、克什米爾、北朝鮮和伊朗核問題等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敵對雙方的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學家和前政府高官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辯論和研討,增加交流、理解與信任,緩和對立情緒和緊張局勢。
促成一系列軍備控制協定
倡導核裁軍協議,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提出的第三個呼籲。這個呼籲是第一個呼籲——召集科學家會議的直接結果,同時是第二個呼籲——敦促政府放棄戰爭手段的預防措施。不過,由於裁軍協定和其他協議最終需要各國政府去簽署,裁軍措施也需要各個政府去具體落實,科學家們如果要落實這個呼籲,首先必須設法說服各國政府接受科學家的科學分析和合理建議。
科學家們在促成裁軍條約和軍控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舉行一系列專題研討會、專家小組會和秘密會議,科學分析,客觀探索,辯論停止和緩和軍備競賽的具體措施,在官方談判之前首先在科學家之間達成一致,為官方談判和政府級的官方協定鋪平道路。隨著一些與政府有聯繫、對局勢發展有影響的科學家和學者,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官方科學家和政府顧問參加帕格沃什會議,帕格沃什會議討論的觀點更容易接近官方制定政策的水平。
此外,帕格沃什的議程還包括全面和徹底裁軍、全面禁止核試驗、禁止導彈飛行試驗、無核武區、切斷核原料的生產、反潛戰、反擊力量戰略、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等。帕格沃什會議一直提供論壇,促進東西方之間的理解,幫助澄清問題,提出各種新思想和新方案,為政府級的談判打基礎。官方談判越是陷入僵局,甚至破裂,東西方關係越緊張,科學家們就越抓緊時機開會,反覆探討解決難題的對策。
冷戰時期,科學家們在其中或多或少貢獻了智慧的國際條約主要包括《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些國際條約和軍控措施並沒有提供最終的解決辦法,但是在冷戰時期對不斷升級的核軍備競賽起到了“剎車”作用。
冷戰結束后,帕格沃什會議繼續致力於防止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建議採取具體的步驟,消除所有核武器、生物和化學武器;加強針對平民的常規武器的發展、生產和轉移的國際監測和限制;把戰爭本身的發生率減到最少,並最終消除戰爭;尋求創造性的方法,趕在武裝衝突爆發之前解決爭端,並很快結束已經發生的武裝衝突,使其破壞最小。
儘管核裁軍條約的締結和其他軍控措施的談判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在其中發揮了特殊作用。1995年12月10日,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塞傑斯特德(F. Sejersted)在授予羅特伯拉特與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說:“帕格沃什運動在導致諸如1963年禁止核試驗條約、1968年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1972年限制戰略武器第一階段會談和生物武器協定的軍備控制協定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它也一直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如此從根本上改變核裁軍思想的主要貢獻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因為那樣的工作要給他們頒獎,同時表示希望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以便業已開始的裁軍在將來某個時候真正帶來一個沒有核武器、更加安寧的世界。”帕格沃什科學家們長期為裁軍與和平做出的獨特貢獻贏得了世界的公認。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五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並不比冷戰時代更安全,人類仍面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危險,特別是國際恐怖主義組織謀求核武器的危險。這個時代更需要《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來作為人類行動的指南。
當今核大國仍把核武器當作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寶。儘管美、俄之間簽訂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但是,兩國武器庫中儲備的核武器數目仍然驚人,雙方的戰略核武器一直處在戰備值班狀態,還不時舉行核戰演習,研製新式戰術核武器,強化核威懾戰略。從里根政府流產的“星球大戰”計劃到小布希當局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NMD)系統與“戰區導彈防禦”(TMD)系統,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制定國際戰略的基點,仍未脫離“核威懾”這一冷戰思維的巢臼。不甘心在軍事上淪為二等強國的俄羅斯則通過不斷更新“白楊”(SS)系列戰略導彈,試圖形成反制約力量,同美國相抗衡。2002年12月13日,美國宣布單方面退出美、蘇兩國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使美、蘇幾代領導人和無數科學家、軍控專家在上個世紀達成的限制軍備競賽的努力付諸東流,世界有可能倒退到無序而危險的核武器競爭時代。
同時,核武器早就擴散到了其他國家,公開宣布進入核俱樂部的成員包括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則是一樁路人皆知的秘密。此外,還有一些潛在的核國家正致力發展自己的核軍備計劃,某些非國家集團可能或已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材料的失控與流入非法分子之手的危險始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武器作為“廉價的原子彈”,很容易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利益集團或政治狂人掌握。
與此同時,世界範圍的經濟剝削、環境惡化、貧窮飢餓、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公,容易成為絕望、怨恨、敵意和暴力的溫床,來自文化、宗教和種族方面的偏執導致不寬容,對極端行為提供精神上的誤導,也增加了地區性衝突和局部戰爭擴大化的可能性。“9·11”事件之後,國際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全人類福祉的最危險敵人,企圖依靠武力威懾和基於先發制人的戰略思維在新的國際政治格局與國際反恐鬥爭中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危險和潛在的不利影響,科學家們仍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學科研究,通過科學分析和理性探討,積極影響大眾媒體、國際科學共同體和政府決策者,為廢除核武器和消除一切戰爭、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與安全貢獻新的智慧。促進科學技術用於人類的福利而不是毀滅,是各國科學家永恆的社會責任。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殃及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種種危險,任何負責任的政治家仍需像宣言所呼籲的那樣,採取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政治問題,防止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演變成核災難;即使擁有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優勢,政府領導人也不應該優先考慮採用戰爭手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以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沒有戰爭、永久和平的美好世界,是各國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工業家共同努力的最高目標,也是以“和平崛起”為戰略目標的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使命。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向全人類發出的呼籲“記住你們的人性,忘掉其他”,是人類永恆的格言!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
英 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