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吐血的結果 展開

吐血

吐血

吐血,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tù xiě ,指的是血從口中吐出。吐血可以是上消化道出血,也可以是支氣管擴張的咯血。吐血主要來自胃的病變,因外邪犯胃,胃絡受傷或他臟有病影響及胃均可引起本證。

簡介


● 英文名稱:Hematemesis
● 又稱:嘔血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以血隨嘔吐而出,嘔吐純血為主要表現的血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吐血是血由胃與食道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暗,可挾有食物殘渣,屬血證中的一種。

臨床特徵

● 血液隨嘔吐經口排出,血色紅或紫暗。
● 常夾食物殘渣。
● 常同時伴有便血。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發病由胃絡受損所致。其病因可為胃腑本身的疾患或他臟疾患損傷胃絡,血溢胃內,導致胃氣上逆,血隨氣逆,經口而出。
● 暴飲暴食、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致使濕熱阻於胃中,熱迫血行,血溢脈外,胃絡受損,從而引起吐血。
● 肝氣鬱結,脈絡郁滯,郁久而化火,逆乘於胃,導致胃絡損傷,引起吐血。
● 勞倦過度,導致中氣虧虛,氣不攝血,血溢胃內而上從口出。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吐血常見於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鼻腔、口腔、咽喉出血:吐血是血液經口吐出,與鼻腔、口腔、咽喉出血的部位較為相近,因而易於混淆。但吐血的患者其血經嘔吐而出,血色大多紫暗,夾雜食物殘渣,並且常有胃肝系疾病病史。鼻腔、口腔、咽喉出血的患者大多血色鮮紅,且血液中不夾雜食物殘渣。二者可藉此進行鑒別。

治則治法

● 吐血初起以熱盛所致者當清火降逆,同時注意治胃、治肝之別。
● 吐血量多導致氣隨血脫,要急用益氣固脫。
● 吐血之後或日久不止者,則需補心養脾,益氣生血。

預防調護

● 多食清淡之物,少食辛辣肥甘之品,切忌食用堅硬食物,以防止划傷消化道。
● 保持心情愉快,做到勞逸結合。
● 吐血較重的患者應時刻注意病情變化,儘早進行相關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