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管
陶管
陶管,用黏土製成的內外表面上釉燒制而成的不透水的陶質管子。可分直管、異形管、地漏管等品種。
目錄
táoguǎn
earthenware pipe;stoneware pipe
坯體化學成分SiO255%~60%,Al2O3 25%~30%,Fe2O3 1.5%~2.0%,MgO0.5%~1.5%,CaO 0.3%~1.0%。耐內壓0.3~0.4MPa,吸水率6%~9%,耐酸度94%~98%。
作農用排水灌溉管道,排除廢水的管子等,其耐壓為使用內壓0.5~0.8MPa的兩倍以上。
一般採用擠管成形,施以土釉或燒成時施以鹽釉。
陶管的發展歷史
陶管是山東建築陶瓷中生產歷史最悠久的產品之一,西周時期即開始生產建築用泥質灰陶管。1916年,日本人渡部逸次郎在博山開辦的日華窯業工廠和日商經營的三益公司,開始生產現代建築用陶。所用原料取自博山地區,主要有焦寶石、黃土、青土、葯土。產品內外施釉,倒焰窯燒成。釉面呈棕色,不滲水,具有耐酸鹼性能。規格長1米,內徑分6、8、10、12、14、18寸等6種。1918年,日華窯業株式會社吞併日華窯業工廠和三益公司後繼續生產,除生產直管外,還增產異形管。主要供應青島、濟南等地日本建築部門和礦山工廠,用作上下水道、煙筒、埋設電纜和排放瓦斯。20年代初,日華窯業株式會社倒閉,製作技術傳至博山五龍一帶窯廠。新中國成立前,生產時斷時續,只燒制民用小口徑直管。
新中國成立后,陶管生產發展迅速。1949年產量957噸,1952年增至6579噸。產地大多集中在博山五龍和北嶺地區。產品主要規格為長1米、直徑12、15、20、30厘米不等和長7.5米、直徑50厘米的直管。主銷濟南、青島、濰坊、徐州、西安等地。1953年以後,淄川渭頭河、博山山頭及棗莊、濟寧地區不少廠家也開始生產。1956年8月,博山鼎豐窯廠試驗成功第一台壓管機,促進了制管生產的機械化。到50年代末,全省普通陶管總產量達到8500噸,其中博山地區佔80%。鼎豐窯廠年產量6500噸,為國內最大的陶管生產廠家。1962年,該廠生產的“魚”牌陶管開始出口,暢銷科威特、新加坡、坦尚尼亞等30多個國家,並被外貿部門定為出口免檢產品。1972年,最高年出口量達到49萬條。此後,該廠專產化工用耐酸管,普通陶管改由鄉鎮企業生產。
陶管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