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儒林庄
后儒林庄
2002年,全村163戶,488人。 1957年,人均糧食達到340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442公斤,全村收入11萬元。
明末因村中有兄弟四人考入太學,改稱儒林庄。後分為三個村,本村居北,遂稱后儒林庄。后儒林庄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7′。東與八夼村相連,西與吉林村隔河相望,南與中儒林庄為鄰,北與西夏屋庄接壤。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4.2公里。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3戶,488人。有張、於、李、孫、叢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張姓。
1941年3月20日八路軍解放本村。
1944年4月20日日軍飛機轟炸本村,投彈3枚,炸毀房屋1間。
1954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1年村集體投資5萬元,建大口井1口,鋪設管道1000米。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14.8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392公斤,總產達到24.9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16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24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44公斤,總產19.33萬公斤。 1976年以來,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紅星等。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324萬元,其中農業291萬元,畜牧養殖業33萬元。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后儒林庄小學,學生20餘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人;村民中獲得高級技師職稱1人,獲得技術員職稱2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1957年,人均糧食達到34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42公斤,全村收入11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2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10輛、摩托車42輛、電話98部、彩電140台、電冰箱8台、洗衣機2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房屋破爛不堪,多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8統一規劃房屋建設。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9平方米。集體福利1983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投資4萬元,村民用上自來水。1989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200元。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張騰驥由上上都村姜龍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張騰超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裡成立若干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80餘人,隨軍參加萬第戰鬥。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騰超、張玉、張玉建、張明光、張騰泮、張廷發、張貴堂、張騰湖、張騰珊。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4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玉、張恩光、張玉建、張玉傑、張明光、張騰泮、張善光、張學光、張玉早、張騰高、張殿成、張桂賓、張殿卿、張桂舉、張騰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