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三級綜合醫院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位於青島市即墨區健民街4號,是一所三級綜合性醫院。

歷史沿革


即墨人民醫院的前身,是1949年2月即墨縣人民政府成立的一個機關門診部,當時由醫生、會計2人組成,設病床7張,為機關工作人員和當地群眾應診,駐地普東鄉普東村。1950年改稱十三區衛生所。同年7月,改為“即墨縣衛生院”,職工增加到14人,衛生院設綜合門診,不分科,院址遷至即墨城信義街。1956年3月,即東縣與即墨縣合併,即墨縣衛生院改稱“即墨縣第一人民醫院”。醫院遷至現健民街,當時有職工23人。1963年,根據山東省衛生廳指示:每縣只留一處縣醫院,衛生院改稱“即墨縣人民醫院”。直至1989年,即墨撤縣划市,醫院始稱“即墨市人民醫院”至今。
1950年,即墨縣衛生院成立后,院址設在當時接管的公房內,一幢2層小洋樓(現即墨城信義街71號),用房面積僅有140餘平方米。1956年國家撥款在城關鎮建民街新建平房三排,1959年增建病房三排,開設內科、外科、婦科、傳染病房;後排加建手術室8間。1976年10月新建3層門診樓一幢。當年全院計有建築面積7754平方米。1979年,即墨被山東省衛生廳列為三分之一重點縣建設。1980年至1984年,省、市、縣三級政府先後投資80萬元,新建四層病房大樓一幢。建築面積6139平方米,內設電梯。當時一、二、三樓為病房,分內科、兒科、計劃生育科、婦科、外科一、二病房。四樓西側是大手術室,東側為老幹部病房。1984年全院工分17個科室
1950年,即墨縣衛生院成立時僅有一台顯微鏡、一個血壓計和刀、剪、鉗、鑷等簡單器械。1958年,即墨縣人民醫院設置簡易手術台;1959年青島市立醫院撥給舊萬能手術台一台;1960年安裝了30毫安X光機一台,青島市衛生局撥給舊救護車一輛;1961年安裝9頭無影燈2台;1976年又增加一台200毫安X光機;1977年增設心電圖機、A型超聲儀各一台;1982年購置纖維胃鏡、心監護儀各1台。
即墨縣人民醫院作為全縣醫療工作的中心,從建院初期至1975年以收治普通內科病人為主,兼收兒科病人。此後範圍逐漸擴展,機術逐步提高。
1960年新建手術室及外科病房啟用,首次開展胃大部切除手術成功
1962年,婦產科首次做古典式剖腹產手術成功。
1967年1958年首次開展急性闌尾炎手術成功。
1969年,首次行子宮切除手術成功。
1971年4月始用心電圖機,對心臟病人診斷起到了應有效用。
1973年4月,施行外傷性右前臂離斷再植手術一例成功。
1975年,設五官科。
1977年啟用A型超聲。
1979年首次開展經腹雷夫奴爾引產。
1979年6月首次做膽道及泌尿系造影。
1983年5月開展骨科手術。
1985年5月首次開展顱腦外科手術,做顱內血腫清除術成功。
1985年6月開始用B型超聲,能做肝、膽、胰、脾、腎、甲狀腺、乳腺、腹腔內大血管等疾病的檢查診斷。實現了常見病、多發病不出縣。
1992年11月,全市首台CT機(美國產GEP800)在醫院啟用。
1996年10月,購置啟用美國GE1800i全身CT機。
1997年,與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合作成立“友好血液凈化中心”投入使用。
1999年8月,配備宮腔鏡,揭開了全市婦產科臨床應用微創技術的序幕。

科室設置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部門科室
非手術科室呼吸內一科、內分泌科、心內一科、神經內一科、血液病科、風濕免疫科、腫瘤二科、康復科、腫瘤一科、消化內科、心內二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內二科、綜合內科(腎病)、保健科、神經內二科
手術科室神經外科、手足顯微外科、骨外三科、骨外二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肝膽)、心胸外科、麻醉科、普通外科(胃腸)、普通外科(乳腺血管)、骨外一科、整形美容門診、普通外科(肛腸)、婦科、產科、兒科、五官科
醫技、輔助科室CT室、放射科、超聲診斷治療中心、病理科、檢驗科、內鏡中心

醫護團隊


孫淑芬 副主任醫師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呂淑雲 副主任醫師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院長宋啟京
黨委副書記孫吉書
副院長王克明
副院長 叢莉
副院長潘延涌
紀委書記邢強強
黨委委員高啟全

獲得榮譽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
2007年獲得省級文明單位。

醫院地址


山東省即墨市健民街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