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江油關的結果 展開

江油關

古代關隘

蜀漢江油關位於今天平武縣南壩鎮的三國歷史遺跡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後,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

基本介紹


江油關[古代關隘]
江油關[古代關隘]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徵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江油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後歷朝歷代,多在此設關戍守,或稱江油關,或稱涪水關,成為蜀北名關之一。

主要景觀


江油關天險自成。其地群山環抱,涪水中流。關口險峰壁立,直插雲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蜀漢時期,丞相諸葛亮在此屯駐重兵,扼涪江天險,使魏軍不敢貿然犯川。諸葛亮死後,此關防守逐漸鬆懈。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的重大軍事行動,一路大軍由鍾會統率,被蜀將姜維拚死阻於劍門關下。一路由鄧艾統率,兵出七百餘里渺無人煙的陰平小道,途中在摩天嶺被陡峭的山谷阻隔。鄧艾身先士卒,身裹毛氈,冒死從摩天嶺上翻滾而下,三萬人摔死過半,場面極其慘烈。餘下的人如神兵天降於江油關前。蜀國守將馬邈驚得魂飛魄散,其妻李氏苦勸丈夫與魏軍決一死戰不成,咬破自己的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然後口銜血書自縊身亡。馬邈獻關投降后,鄧艾得以順江而下,克綿州、陷成都,滅了蜀漢。
同時,在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以前的1000多年間,這裡長期都是縣、郡、州治地,稱為古龍州,是涪江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江油關遺址附近,有牛心山、鳳翅山、叮噹泉、明月渡等主要景點,以及李白讀書台、李龍遷祠、玉虛觀、馬邈妻李氏故里碑、吳道子繪真武祖師像碑、宋徽宗書御筆手詔碑等名勝古迹。牛心山相傳為李唐王朝皇族遠祖李龍遷之墓,當年曾被武則天派人掘斷龍脈,李氏復國后,又多次派人填塞,流傳著許多神奇而浪漫的故事。
蜀北名關
平武縣南壩鎮,在九寨溝國際旅遊環線綿陽與平武之間,距綿陽市約100公里。歷史上著名的“三國”遺跡“漢守將馬邈忠義妻李氏夫人故里”等碑刻至今尚存。
江油關四面環山,地勢險要。西北有鳳翅山和鷹嘴岩對峙,涪江從中流過。入關處山高水急,被人稱為明月關,也叫明月渡。關東南有夫子岩和箭桿嶺並立,峭崖巍巍,高不可攀。關隘處在四山環抱中,是四川通往甘肅的咽喉地,歷來就是兵家必爭的重鎮。
江油關還是歷代權力人物競相爭奪的龍脈寶地,據史書和民間傳說印證,這塊“龍脈寶地”甚至同“安史之亂”,同唐王朝的興衰有關。
唐王朝的“龍脈”在牛心山。牛心山是一座獨立的圓形小山包,在江油關西南,箭桿嶺下,因四周不同別的山相聯,形態像牛心,所以叫牛心山。牛心山上樹木蔥蘢,寺院華美;山下溪流淙淙,風景秀麗。碑刻與史書記載,這裡是梁朝氐豪李龍遷的墳墓。
當地人傳說,李龍遷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氐人首領,他死的時候,有人給看了個風水好地準備下葬。靈柩正抬到半道上,突然下起一場瓢潑大雨,打得抬棺的人抱頭鼠竄。待雨過天晴,棺材已經不見了,在放棺處卻凸起了一座圓形山丘。這就是牛心山。民間傳說當時棺材剛好放在了龍脈上,人剛走,成千上萬的螞蟻就趕來銜土堆壘,一夜之間就壘成了牛心山。據碑刻記載,牛心山上的李龍遷祠廟“有大殿三間,殿後重樓一座,配以兩廊。中殿塑李龍遷像,冕旒袞服,悉如帝王儀制”。
後來李家得了天下,建立了唐王朝以後,細查宗譜,認定安葬在江油關牛心山上的李龍遷,原來是與高祖李淵同一氏系的老祖先人,李家能得天下,全仗這位先人佔得了牛心山這一處“龍脈風水寶地”。於是牛心山上的李龍遷祠廟“自唐高祖武德以來屢被敕封”,直弄到李龍遷塑像“冕旒袞服,悉如帝王儀制”的程度。
後來武則天要篡奪李家天下,要改“唐”為“周”,也認為這股“風水脈氣”是大障礙,不挖斷李家的“龍脈”就翻不了天,於是就專門派了人,千里迢迢到龍州來挖斷這股李家的“龍脈”。“龍脈”挖斷了,李家的江山也就一直委靡不振,風雨飄搖,直至釀成後來的安史之亂,風流皇帝唐玄宗被迫絞死愛妻楊玉環,一直逃竄到巴蜀避難。直到後來遣數萬人到龍州修補了牛心山,接上了“龍脈”,安史之亂才得以平息,李家皇帝才得以重回京城面南稱孤。
傳說雖不足信,但後來補修“龍脈”的事卻上了史書。三卷本《資治通鑒》第1704頁記載:唐穆宗長慶四年八月,“龍州刺史尉遲銳上言:牛心山素稱靈異,有掘斷處,請加補塞。於是,從役數萬人於絕險之地,東川為之疲敝。”
無獨有偶,昔日四川軍閥劉湘也看中了這塊“龍脈寶地”,船載人扛,千里迢迢從大足縣把老母靈柩運來,葬在了江油關與牛心山相對的風翅山上。
如今的江油關已經成為一座新興的小城鎮,平闊的九寨溝國際旅遊環線傍鎮而過。街市齊整,遠近聞名的龍州香乾、蕎麥涼粉沿路飄香。牛心山上廟宇整肅,頗有名氣的“玉虛三泉”泠澈淙淙,佩玉般叮噹鳴響。宋人為紀念李夫人刻立的石碑凄楚地立在泉邊,“漢守將馬藐忠義妻李氏夫人故里”字跡清晰可辨。清澈的涪江蜿蜒曲折,沿街背後流過,從石坎小鎮山那邊流出的“魚濺河”在這裡交匯。由於大橋雄峙,明月渡與清風渡早已沒有了舟楫帆檣,成為亘古的遺跡。但站在巍巍的青山中,潺潺綠水處,仍能品味出前人詩句中的綿長韻味。

歷史沿革


現在的南壩鎮江油關
現在的南壩鎮江油關
三國時,蜀守將馬邈獻關投降后,魏鎮西將軍鄧艾才得以順江而下,克綿州,陷成都,滅蜀漢。江油關後來毀於戰火,至此有名無關。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南壩鎮遭受重創。災后重建過程中,援建方河北省唐山市充分挖掘南壩鎮悠久的三國歷史,在規劃建設上注重把蜀漢文化與旅遊業發展有機結合,為打好江油關這張牌,決定在南壩場鎮廣場上重建蜀漢江油關城樓。
新江油關城樓坐落在南壩場鎮中軸線靠涪江處,將南壩涪江索橋、唐山大道和江油關統一結合起來。城樓高20米、寬18米,共有四層,一左一右有兩尊漢闕。關樓上方,“江油關”三個大字遒勁有力;左右兩邊的漢闕上,分別題有“蜀漢江油關”、“冀川新南壩”。城樓四周,步步是景。
城樓北側,主要以照片展示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南側主要以繪畫的形式展示南壩鎮的歷史文化底蘊。城樓前方,是寬敞美觀的唐山大道和仿長城建造河堤“長城牆”,左右兩側分別修建了文化站和文化長廊,城樓后側是南壩鎮地震避難廣場。登上四樓的景觀平台,美麗的新場鎮、逶迤的涪江、秀麗的鳳翅山盡收眼底。
“三人高,一丈寬,全是黃泥巴,一到夏天,荒草長得比人還高!”居住在南壩鎮的老人張啟明曾見過古城牆,但他沒想到,特大地震發生后,一座千年以來有名無關的江油關,以如此雄偉的姿態挺立在了新南壩的土地上。
“把新江油關建在涪江畔和九環線上,最大程度地把蜀漢文化和燕趙文化結合起來,這也體現了冀川一家親的情誼”。江油關建成后,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慕名駐足,成為九環線上一處知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