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鄉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鄉

河口鄉地處蘭州市西固區,黃河北岸,東與皋蘭縣中心鄉九河村接壤,

西與達川鄉吊庄村相連,南以黃河為界,與新城鎮、東川鄉隔河相望,北與永登縣苦水鄉大沙溝村毗鄰。東西長21.5公里,南北寬10.5公里,全境呈葫蘆形狀,總面積114.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人。踞市中心47公里處,國道312、109線、蘭海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穿鄉而過,市內42路公交車直達,交通十分便利,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全鄉區域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1個社區,共有農戶3087戶,居民戶886戶,總人口14000人。河口鄉耕地總面積9290畝,其中保證灌溉面積6739畝,鄉域內大中型企事業單位12家。鄉鎮個體企業53家。

歷史沿革


河口鄉
河口鄉
鄉政府駐河口北街,距黨政機關所在地19公里。河口鄉位於庄浪河入黃河處,宋代稱喀羅川口。清代稱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隸屬皋蘭縣西鄉,轄八盤、石圈、洋溝城川、沙金崗、套溝川和鹹水川。漢魏以來,河口為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孔道,素有“蘭州西大門”支撐。西北有蘭州—和口—新疆的通道,西南為蘭州—河口—青海的要道。抗戰時期,在河口置蘭州海關,劃分為東、西兩區。鄉政府所在地 河口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築的重要資料。
隨著歷史變遷,上世紀60年代前,由於極“左”思潮之影響,由於對傳統文物建築缺乏保護意識,河口的古建築群體先後拆毀,它著實令人扼腕嘆息。現存文物筆者調查后統計有:明朝宣德、咸化年間族祠兩座;清代晚期族祠3座;明清時期商鋪3座和四合院落38座;獅子樓台兩座;明清時琴桌、太師椅、方桌、衣櫥約16件、習武塊石1 個;磨扇、石碾實物3個;城池石匾一塊、欽賜木匾一塊;清光緒年間製作的彩燈、紗燈101件;族譜16部,修譜最早的系康熙47年。其中四合院落總佔地面積約為13984平方米,被列為區級“古民宅”保護對象,僅此,在蘭州市尚屬保存之最。
紅棗
紅棗

產業結構


河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物產豐富。鄉政府狠抓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無公害精細蔬菜2000餘畝,全鄉養殖特別是養牛業發展形勢良好,鄉鎮企業形成了集農業、工業、交通業、商飲服務等多種產業為一體的農村經濟結構,成為河口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利用閑置場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工程機械、客運車輛交易項目,投資720萬元,建成甘肅易通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900萬元,利稅175萬元,企業經濟效益顯著。

三農工作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西固區河口鄉積極響應,全力抓好“三農”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組織作用,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二是以成立專業合作社為形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依託基地建設,逐步構建“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重點在紅棗、西甜瓜、胡蘿蔔、番茄、養殖業上狠下功夫,建立大灘村西甜瓜專業合作社;三是以關注民生為重點,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積極幫助農戶修繕水渠、硬化鄉村道路,開展鄉村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全鄉農村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河口鄉
河口鄉

人飲工作


2008年,西固區河口鄉先後完成河口、青楊、崗鎮、石圈、張家台、大灘六個村人飲工程建設,解決了全鄉8000餘人吃水難問題。河口鄉投資172萬元,建成河口鄉安全人飲供水站,解決了河口、青楊、崗鎮、石圈四個村飲用水困難,並成立了河口鄉安全用水管理協會。青楊、石圈運行正常;崗鎮、河口因村級自用管線嚴重老化,待管網更新后可立即投入使用。投資49萬元,完成了大灘村安全人飲凈化水入戶工程;投資10萬元,維修和更換人飲管道,保證了張家台村人飲用水。同時,為確保安全用水,投資1.8萬餘元,對各村蓄水池井蓋進行了水泥加築,加強了飲用水安全防範。
河口鄉
河口鄉

為民服務


2008年入夏以來,西固區出現了惡劣天氣,對西固區部分鄉鎮的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河口鄉是西固區遭受惡劣天氣較為嚴重的一個鄉,為了減少惡劣天氣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河口鄉一方面進行廣泛宣傳,做好預防,定期召開會議,精心部署,合理安排預防工作,組織鄉村幹部深入村舍,積極宣傳惡劣天氣的危害性,提醒村民及早預防,特別防止洪水,洪澇沖毀耕地、淹沒農作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結合鄉情,把握全局,進行研究,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應急措施等方面著手,認真制定了應急預案,以免給農業生產帶來更大的損失。另外,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提高生產補救能力,對已經造成損失的鄉村積極入戶,調查了解,摸底上報,同時對困難群眾給予一定的經濟救助,盡量減少農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