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殿

靈山殿

靈山殿位於江蘇宜興市西13公里、江蘇S342省道、靈山路住東150米處。

靈山殿地處群山懷抱、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正一派道觀。內有建築、財神殿、玉皇殿慈航殿、文昌殿、山門。齋堂、宿舍等生活用房五十餘間,在職道士十餘名,以道教音樂、符篆、祈福、超度法事聞名。

景觀


靈山殿,位於宜興銅管離墨紫霞山東燕翅地,緊靠江蘇S342省道、宜廣公路東側。
靈山殿座南朝北,群山懷抱,氣勢宏偉。為祀祠山大帝因開通百瀆治水有功德之張渤。(經史記載:張渤-提出治宜興百瀆港者,系北宗單、鍔,宜興人。宋嘉佑五年(1060年)進士,經三十餘年考察吳中水患,撰寫成《吳中水利書》,提出“疏此百瀆,宜興之水自然無患”。他一生以治水惠民,深得百姓愛戴,世人為紀念他的治水功德,在此建廟祀祭於他。
據靈山殿現存的碑記記載:先人(距今422-376年)建廟時僅有三楹小屋,后經信徒歷年擴建和重建、重修。至清光緒二十三年時已有大小殿堂及配房共九十九間半,已具相當規模。
第一次重修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由同里鄉紳蔣冠芬等人組建成昌開基度地,始建大殿。其它屋則由山亭、從善兩位紳者合議重修戲樓,合廟神身,煥然一新。未五、六年,突遭兵變,片瓦無存。余時,過往行人嘆息久之。
第二次重修是在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已即(1819年)至道光二年,歲次壬午孟冬(1822年)重修門樓、大殿、樓庶暨寮房、觀音堂、並增設窗。由山亭、從善各修其半,重修費用共三百四十四千三百文。后遭庚申(1860年)之亂。(查:文宗、愛新覺羅奕,咸豐穆宗,愛新覺羅戴淳,祺祥,辛西(1861年)七月即位,十月改同治,離太平天國結束前四年)。兵焚(鮮、野火燒)殿中無一椽可蔽風雨。
第三次重修是在青同治間(1862-1874年)因民間瘟疫(利、惡庖、瘟疫),蟲蝗害物,奉神禱之,立安。乃與會首等議籌資,於同治五年,歲次丙寅(1866年)建土樓六楹,中供大帝暨李柳逍夫人像;則痘部、監生水母;西則孟姜眼光、田公田婆,嗣後,又造觀音、城隍等廟,同時規定每年舊曆二月八日為香場,做戲兩天。
第四次是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1874年)復建西樓、十王殿、東西看樓。唯大殿;楹經費浩大,無從措手。
第五次是越丙戌歲,光緒十二年(1886年)至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季秋(1895年),由溧邑蔣德懋助洋柒估員,邑東呂吉葆助錢貳伯幣,由是復集資鳩工泥材,不數年間,素青繚碧、刻梅丹楹,而大殿竟巍然復成矣!終始閱念余春秋,工逐竣,度支不下萬金。
以於各次重修費用的資助名單,都江堰市有刻石為記。(略)
創建者及會首,也有刻石為記,東房創建者是山亭傅春山族季秋,會首是王濟川,族侄福成;西房創建者是從善蔣胎芬,吳、元、濮升甲、潘寶慶等,會首是談鴻逵,吳升高,並由沈大昌同其出納。
靈山殿的主持道士是一匡上人李鴻皋,從惠真庵到果利廟,后徒居靈山殿,(查:果利(理)廟,為縣令求雨在南山頂曬死後,下暴雨,百姓給他躺在銅棺里,改名銅官山,以求雨果然有利(理)而建此廟來紀念縣令。
為確保維護殿堂經費及道士工資,又於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乙未(1895年)至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丙辰(1896年)復六月,置山五十畝、田九十八畝多、盪田五十多畝。過入二月初八會。由道士一匡上人李
鴻皋管理,有《一匡上人田產碑記》後有道士周洪順、周洪興管理。解放有,由道士劉汝林、錢志祥、錢金泉、倪志和、董德銀等人管理,直至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殿堂全部遭毀。
一九九四年,靈山殿又正式被批准為道教活動點,有靈山殿第十六代道士錢志強、第十七代道士錢金泉發動各方信士捐款先後建造了祠山殿三間,三清殿三間及齋堂三間。二000年由統戰部統一領導,分配原洞靈觀負責人(靈山殿第十八代道士楊祖洪)(羅宏)專業負責靈山殿主持工作。在道士楊祖洪的精心管理下,通過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各級的支持,發動了方方面面的力量,投入了數千萬財力,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先後建起了財神殿、玉皇殿、慈航殿、文昌殿、山門。重新改建了齋堂、新建了食堂、宿舍等生活用房五十餘間。
靈山殿先後榮獲的先進榮譽:
二00三年被宜興市民宗局評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
二00四年被無錫市評為模範宗教活動場所。
二00五年被無錫市評為模範宗教活動場所。
二00六年-二00七年被宜興市評為模範宗教活動場所。
二00七年被無錫市評為模範宗教活動場所。
二0一0年被無錫六部委評為無錫市平安宗教活動場所。
二0一一年被無錫市評為和諧寺觀教堂。
二0一二年被無錫市評為和諧寺觀教堂。
二0一三年被無錫市評為和諧寺觀教堂。
二0一四年被評為江蘇省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靈山殿傳說


靈山殿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但真正形成規模還不知是那一年。
靈山殿原名叫“拎山殿”,為什麼叫“拎山殿”?傳說是祠山大帝和強十萬(當地財主)兩人為爭圈風水寶地,祠山大帝一路從溧陽把整座宮殿共一百間屋從空中“拎”了過來。當時,在搬道觀時,整座宮殿在天空中風煙滾滾、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地直奔靈山殿而來。
此時已是夜間子時,在到達蒲墅盪時,被一位起早捕魚的漁夫看到,漁夫一看到天空中這般陣勢,嚇得一聲驚叫,說:“這麼大的道觀、這麼許多屋在空中飛過來,怎麼不會悼下來”?話還未說到完,只聽見天空中一聲巨響,轟的一下從空中悼下來半間屋,落在了蒲墅盪里。
因此,祠山菩薩從溧陽“拎”過來的一百間屋,到了靈山殿真正只有九十九間半屋。為紀念祠山菩薩從溧陽搬過來整座道觀,人們都說是神仙顯靈,後來就把“拎山殿”叫作為“靈山殿”,靈山殿從此而來!所以正符合靈山殿為何只有九十九間半屋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