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支果鄉
黑支果鄉
黑支果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廣南縣,距縣城廣南102公里,東與富寧縣木央鄉接壤,南與麻栗坡縣新寨隔河相望,西與本縣曙光鄉毗鄰,北與本縣的南屏鎮相依。這裡居住著漢、壯、苗、瑤、彝、仡佬、蒙古7種民族,少數民族佔全鄉總人口的42.23%。全鄉總體地形西高東低,年平均降雨量為1115毫米,平均氣溫在16.1攝氏度。常住人口48882人(2020年)。
黑支果鄉位於廣南縣東南部,國土面積482平方千米,東與南屏鎮相連,南與麻栗坡縣新寨、馬街鄉、富寧縣木央鄉交界,西接篆角鄉,北與曙光鄉毗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16.1℃,年均降雨量1113毫米。
全鄉轄12個村委會,284個村小組,269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壯、苗、瑤、彝、蒙古、仡佬七種民族。常住人口48882人(2020年)。
主要以水、電、路為重點,投資10餘萬元,實施19條共70公里的村村公路建設;投資30萬元完成4條大溝的建設,增加灌溉面積463畝,改善灌溉面積1121畝,並完成部分待建溝渠的勘測設計,完成小水窖238口,解決1329人和117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共上報第三批農網改造村寨 個,做好坪寨天星橋、馬碰、梯級電站的前期開發工程。先後建設聯通手機,通訊、小靈通通訊機站,連通寬頻住處網路。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經濟綜述: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308萬元;糧食總產量14560噸,農林經濟總收入5074.8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805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3.69萬元,財政支出110.32萬元。人均有糧280公斤,人均純收入748元,年內人口凈增51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3‰。
全鄉耕地面積42231.3畝,年內農作物播種面積 畝。糧食生產與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趨於合理,雜交水稻出庫15078千克,種植面積9539畝,完成混栽面積3853畝,水稻旱育秧面積592畝,稀植大田面積9046畝,雜交玉米出庫3290千克。種植面積1645畝,完成1076畝無公害蔬菜,小雜豆種植8715畝,冬農開發進一步邁向規模化、糧經比例趨於合理。
以財源建設為重點,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苗圃基地50畝,育苗250萬餘株,植樹造林33500畝。全年扶育油桐1萬畝,八角6250畝,新值漾濞核桃3000畝;植桿桉3000畝,以花果大箐原始森林為重點,認真做好林木管護工作,把好林木採伐關,年內共建沼氣池 口,新增節能灶 口,森林覆蓋率。
畜牧業發展主要是從優化畜種,科學飼養上下功夫,鞏固和加強木堡,牛穿鼻、采山坪、木丹4個養牛示範村和牡宜中寨、馬稍、營盤兩個仔豬培育示範村。扶持重點戶526戶。年末大牲畜存欄25712頭(匹),牛出欄9327頭,豬存欄32742頭,出欄25807頭,羊存欄1289隻,出欄947隻,家禽存欄164 79隻,出欄165109隻,實現肉類總產值1665萬元。人均畜牧業純收入比上年增長5%。
深化衛生管理體制改善,抓好醫風醫德教育,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年內完成業務總收入75萬元,使染髮病率控制在7.69/萬,四苗接種率99.13%,嬰幼兒死亡率22‰,無孕產婦死亡,醫療技術得到提高。動員6468戶2681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佔全鄉總人口的53.76%,籌集到合作醫療基金214528萬元。有效遏制人民群眾“因病返貧,因貧制病的現象。
鞏固“三為主”,推行“三結合”年內出生人口517人,出生率為10.3‰;計劃外多孩出生3人;占控制數的75%;“三為主”鞏固率達93%。221對農業人口獨生子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及獎金22.1萬元。
鞏固“普六”成果和推進“普九”進程是教育工作的主題,投資70萬元修建阿章完小附屬工程,擴建了蘇木聾、母依寨、龍灘完小等7個項目。爭取上級扶助資金5500元。課桌85套,水泥30噸,追迴流失生4000餘人,小學生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中學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掃出文盲100人,文盲率控制在0.79%,實用技術培訓24期1.05萬人(次)。
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開發復墾土地50畝,調解土地糾紛9起54畝,查處違法佔地和非法採礦7起,地調查76宗,面積48.64畝,掛牌出讓宗地5宗,面積9.8畝,收取土地出讓金105萬元。
認真開展“四五”普法,舉辦法律骨幹培訓8期,培訓人員649人,調解民間糾紛98件,接待來信來訪23件,解答法律諮詢600人次,辦理法律援助2件,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7件,死亡3人,重傷1人,輕傷13人,直接經濟損失6萬元。
以三項工程大會戰建設為重點,堅持扶貧安居,溫飽村建設,重點扶持村建設等多種扶貧方式。投入資金153.7萬元,完成小水窖建設238口,沼氣池276口,改造茅草房443戶,推廣節能灶50口,投入資金50萬元,全部完成小康村的建設,完善永康移民異地開發項目,完成馬白水庫和董布大橋的建設,幹部職工和掛鉤單位共幫扶資金5萬元,完成部分計劃外的三項工程建設。共發放救濟糧7.05萬公斤,安排1074戶群眾,支出救災款5.34萬元,發放低保款2.27萬元,社會救濟2.95萬元。全年組織勞務輸出1699人,實現經濟增長1019.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