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工程專業
土木工程六個二級學科之一
結構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六個二級學科之一。研究土木工程中具有共性的結構選型、力學分析、設計理論和建造技術和管理的學科。
結構工程學是用力學的方法來分析建築物(如:房屋、橋樑、水壩等)和構築物(如:擋土牆、煙囪、構架等)在各種荷載作用下的內力和變形,通過控制結構的內力和變形,達到結構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保證一定安全可靠度的目的。傳統分析方法是利用坐標軸簡化各類張量數值方程(如內力、位移等)以求得結構構件(如:梁、柱等)的內力及位移。在電腦出現后,有限元法、非線性分析法等新型分析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以用於求解各類更加複雜的結構問題(如多種不同性質材料協調工作等)。國內外對該學科歷來都很重視,在複合材料、高強改性混凝土、施工技術與工藝的創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但現代橋樑日趨輕型大跨,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進一步探索和應用研究的勢頭仍在與日俱增,預示著結構工程學科將是具有很大發展潛力並可望獲得豐碩成果的學科領域。
本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及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具體要求如下:
結構工程
3、具有創新精神,能充分利用最新科學技術、延伸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4、堅持體育鍛煉,具有健康的體魄。
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3年。碩士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完成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
本學科設置以下4個研究方向:
1、工程結構設計理論
2、混凝土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
3、軟土地基與基礎工程
4、建築工程管理與施工技術
課程設置包括學位課、非學位課、實踐環節。碩士研究生應修最低總學分35學分,其中公共學位課10學分,專業學位課11學分,非學位課12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
(一)學位課八門(共21學分)
包括公共學位課和專業學位課
(二)非學位課六門(12學分)
非學位課由導師和碩士生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和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碩士生原有的基礎和特長、愛好共同確定,給碩士生留有充分的選修靈活性,鼓勵碩士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以拓寬碩士生知識面,培養他們的適應能力。
導師應布置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獻資料讓碩士生閱讀,且外文資料比例應佔三分之一以上,並做到有檢查,有考核。
(三)實踐環節
碩士生應參加一定數量的學術活動,考核合格者記1學分。其中,必須在院(系)及以上級別學術會議上至少做一次學術報告,每次0.5學分,參加院(系)及以上級別學術會議,每次0.1學分。另外,還應從其它實踐環節中至少選1個實踐環節, 考核合格后取得學分。研究生實踐環節由導師和系主任負責安排、指導、檢查與考核,研究生學院審核確認。
本專業課程設置見附表。
論文工作是培養碩士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使其具有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保證碩士生論文質量,碩士生在校期間,必須在公開刊物上至少發表1篇學術論文。文章應以長江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碩士生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其導師排序第1,碩士生排序第2。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強調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碩士生獨立完成,其主要數據、圖件基本上是碩士生自己採集、編製。採用他人成果需標註,且其數量要嚴格控制。要培養碩士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精神,充分發揮碩士生的主觀能動性,碩士生在論文開始前要進行文獻閱讀和綜述,進行生產實際的調查研究,積極參加院內外有關學術活動,參加學術活動次數不少於5次,並用中、英文作學術報告1次。碩士生最遲在第三學期末第四學期初進行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並在一定範圍內(在課題組或教研室)進行報告,廣泛聽取意見,經指導教師同意和教研室審定確定后,制定論文工作計劃,開展科學研究。論文的選題要貫徹“三個面向”的方針,選題必須對國民經濟有意義,或在學術上有一定意義或價值。
碩士生在修完規定的學分和撰寫完學位論文後,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和學校有關規定組織論文答辯。通過答辯者,准予畢業,並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批准,授予碩士學位。
1、導師應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從每個碩士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在碩士生入學后一個月內製訂出研究生的培養計劃。
結構工程
2、對碩士生的培養採取課程學習和論文工作相結合的方式。既要使碩士生深入掌握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要使碩士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整個培養過程應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
3、碩士生指導採取導師負責制或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的方式。
4、碩士生的課程學習強調學位課以聽課為主,統一考試;選修課可以採取考試、寫讀書報告的形式完成。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他們深入思考與正確判斷,培養碩士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加強碩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質教育,要求碩士生認真參加政治理論課和時事政策的學習,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結構工程的排名(建設部)
1 同濟大學
2 清華大學
3 浙江大學
4 哈爾濱工業大學
5重慶大學
6 東南大學
7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8 大連理工大學
9 北京工業大學
10 天津大學
11 華南理工大學
12 湖南大學
13 廣西大學
14 中南大學
15 武漢理工大學
16 太原理工大學
17 北京交通大學
18 上海交通大學
19 西南交通大學
20 福州大學
21 華中科技大學
22 鄭州大學
23 長安大學
24 華僑大學
25 東北大學
26 中國礦業大學
27 瀋陽建築大學
28 合肥工業大學
29 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