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照寺

寂照寺

徠寂照寺,坐落在高陽鎮三多村貓兒山頂部。寺廟創建年代不詳,寺內現存有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有修葺。2004年孝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呂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簡介


徠據寺內三大士殿房檁上題記:“大明萬曆三十三年起建重修觀音殿、天王殿、山門……”可知明萬曆年間對該寺曾進行過大的修繕。寺內原存有明、清大小碑碣12塊,現皆存放於市博物館內。
寺院坐北向南(但並非正北正南向,而略有偏向,實為西北,東南向,許是因寺院規模不大的緣故),二進院布局,依山砌築,北高南低。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亦即“正殿”)。一進院落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面闊三間的寮房,天王殿兩側分佈有坐北面南的禪堂。二進院正中立一碑,正面刻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背面刻有《大悲咒》。正殿前有九級台階,兩側耳殿分別為伽藍殿、三大士殿。東面配殿自北向南依次排列有五爺殿、老君殿、觀音殿。西面配殿由北而南依次有達摩殿、孔子殿、地藏殿。正殿的房檐、門窗等由僧人修葺,其餘建築皆毀壞嚴重。殿內塑像已於“文革”時被砸毀,現祀塑像為重塑。寺內鐘鼓樓已無存。
山門為磚拱窯洞式,面闊一間,進深一間,門兩側外牆上各鑲一塊明代維修碣石,其右側碣石上刻“寂照禪林”,“禪林”意為“修禪的人聚集在一起”。山門兩側各有一小門。入山門后原有二道門,現已無存。
山門對面的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式,單翹單昂斗拱。有前廊,門額上懸“寂照禪寺”橫匾一塊。殿內地面中央佛台上為彌勒佛雕像,他大肚坦露、笑口常開,面向山門。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時曾利用彌勒教,以信奉彌勒為宗旨。皇帝死後,下令全國各寺院中進門即看見彌勒像,一直相傳至今。殿中懸掛在他身邊的一副對聯耐人尋味: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彌勒佛背後是韋陀菩薩的畫像,他面向大雄寶殿,威武英俊,眉目清秀。殿兩側各有一儀門。殿東側的客堂內有一尊高1.6米的瓷觀音,精緻生動,為景德鎮燒造。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拱型無梁,單檐硬山筒瓦頂,出檐七尺。有前廊,前檐下置斗拱、闌額、普柏枋,屋頂四周為琉璃包砌。大殿前檐懸有三塊匾,中書“大雄寶殿”、左書“靈光普照”,右書“普渡眾生”。“大雄”是稱頌釋迦牟尼佛威德至高之意,也是對佛道德法力的尊稱。殿內祀奉三佛: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阿彌陀佛,右為消災延壽藥師佛。釋迦牟尼佛兩側有阿難迦葉立像。阿彌陀佛兩側立有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雕像。消災延壽藥師佛兩側則為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雕像。這些雕像金箔貼峰,活靈活現,加之華蓋、大幡、鮮花等的裝飾和點綴,使整個大殿熠熠生輝。
大雄寶殿左右耳殿為伽蘭殿和三大士殿。伽蘭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明次間斗拱為五間。伽蘭,俗稱伽蘭神,俗稱“伽蘭菩薩”,是護衛寺院的天神。我國寺院中一般以三國時將軍關羽(關雲長)為伽蘭神。相傳,三國蜀漢名將關雲長死後在玉泉山顯靈,由天台智者大師受戒,被封為伽蘭神擁擁護佛法。殿內東西兩牆繪有“關公千里走單騎”等內容壁畫。
三大士殿位於正殿之東。“三大士”即為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殿檐下設七朵斗拱,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殿內供奉三位菩薩畫像,兩側繪有“十六尊者朝觀音”等內容壁畫。
兩側配殿中的五爺殿、老君殿、達摩殿、孔子殿均為一小間窯洞,殿內分別供有龍王、太上老君禪宗祖師達摩、孔子的雕像。
觀音殿、地藏殿均為面闊三間的窯洞,有前廊、出檐斗拱,地藏殿前檐已坍塌,殿內塑像已無存,只供有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畫像。這兩配殿外各有一琉璃塔,1986年遷入市皮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