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沁村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鄉轄村

沙爾沁村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鄉,地處老城東20公里,大青山腳下,在110國道北側。包頭市九原區沙爾沁鎮得名即源於境內這個最大村莊沙爾沁村。

歷史沿革


康熙五十六年

即公元1717年,清政府為保證軍隊供應,設置驛站共計35台。其中,第5台沙爾沁兵站就在今天的沙爾沁村。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清政府實行放墾,山西省忻洲人走西口遠道而來,看準這裡山清水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便來此居住。又從蒙古族牧民手中租地墾荒,逐漸定居,光景好了,忻洲人來得多了,形成村莊,走西口群眾習慣稱呼此地為“忻洲圪旦”。

清咸豐年間

暜化寺
暜化寺
蒙古族塔其布的父親,參加僧格林沁蒙古軍西征。在平息馬化龍的戰鬥中,榮立戰功,清政府論功行賞,賜給四品官職,被冊封為世襲掌蓋;賜該族以“巴”字為姓;拔款在該村南街西端建築府衙,當地人稱為“章蓋衙門”(至今府第院落仍在)。專門辦理蒙古人事務,管轄蒙古族戶口地。那時,當村貫通東西的大街上適時出現飯館、驛站、店鋪、商號等,逐步成為遠近馳名的大集鎮。正是如此,蒙古族名稱“沙爾沁”影響較大,廣泛流傳下來,漢族名稱“忻洲圪旦”漸漸地被人淡忘。

解放前後

1926年前後,老一輩革命家吉雅泰、奎壁、李森、劉仁等同志搞地下活動,經常來此駐腳。1945年11月12日,第一次綏包戰役打響,賀龍同志的攻城總指揮部就設在沙爾沁召的經堂內,至今,村民們還在傳誦當年賀龍指揮八路軍攻打包頭的傳奇故事。

改革開放前後

沙爾沁村是整個包頭地區、大青山腳下的最大村莊,改革開放以前,全村分為3個大隊、24個小隊。舊社會隸屬於薩拉齊縣鄂爾格遜鄉。改革開放后,改隸為薩拉齊縣二區。1958年4月2日,薩拉齊縣二區整體劃歸包頭郊區,改名為東園人民公社。2006年春天,隸屬於合鄉並鎮后的沙爾沁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村西北台地山腳下,有一道群眾稱為“土壠”的邊牆,殘高1米,底寬8米,約長3公里,夯層比較清晰,北走大青山南麓的沙爾沁召西邊,匍匐而行西南,直抵黃河北岸。據專家考證,它是金代長城。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水草豐美,牛羊較多,蒙古族群眾在此游牧生活,“沙爾沁”,蒙語意為“擠奶的地方”。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擁有土地9646.28畝,其中水澆地5125.28畝,洪水地2852畝,旱地1669畝。

人口民族


人口

解放前後,該村有856戶3875人,其中男2198人,女1677人。

民族

蒙族11戶40人,回族 1戶5人,其餘為漢人。

文化


2015年沙爾沁三個村在自治區“十個全覆蓋”政策下美化了村容村貌,粉刷了牆壁,建村口的門樓。壁畫美觀,一村以 “文化社火”道德故事 為主,二村以“二十四孝圖”為主,三村以中華民族傳統“百善孝為先”。體現了政府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同時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代表人物


寇文慶:1961年生於內蒙古包頭市沙爾沁村,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系。1999年入包頭東河區文學學會會員。2010年自己收集製作沙爾沁非物質文化遺產掛歷。2007年經過三年的走訪、調查、收集、整理、編輯製作沙爾沁鎮海岱村《寇氏家譜》書出版。2008年被包頭市東河區政府評為“優秀教師”稱號。2012年協助永富村(西)張氏出版了《張氏家譜》。2013年協助沙爾沁三村郜氏出版了家譜和包頭方言小冊。2015年幫助沙爾沁張氏麻糖申報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麻糖手工製作技藝”。
作為沙爾沁人我依戀的故鄉,從小吃家鄉飯、喝家鄉水長大,對家鄉的父老鄉親特別地眷戀。受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影響對我一生受益匪淺。勤勞、善良、樸實無華,為人熱情將心比心。雖然離開家鄉三十載,但是對家鄉生活往事充滿留戀,利用業餘時間收集書寫了《話說沙爾沁》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