釤子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高效農具
宋元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稻作的勃興,一大批與稻作有關的農具相繼出現,唐代出現了以江東犁為代表的水田整地農具,包括水田耙、碌碡和礰礋。宋代耖得以普及,標誌著水田整地農具的完善,還出現了秧馬、秧船等與水稻移栽有關的農具,宋元時期則是水田中耕農具的完善時期,出現了不少與水田中耕有關的不和農具,如耘爪、耘盪(耥)、薅鼓、田漏等。宋元時期還出現了摜稻簟、笐和喬扦等晾曬工具。與此同時,一些原有的農具也由於水稻生產的需要,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運用。傳統南方水田稻作農具至此已基本出現,並配套定型。北方旱地農具隨著旱地耕作技術體系在魏晉時期的定型,也已經基本上定型了。宋元時期,旱地農具的發展主要是在原有農具上的改進,並進一步完善。其中最有典型意義的有犁刀、耬鋤、下糞耬種、砘車、推鐮、麥籠、麥釤和麥綽等。以耬車為例,它原本是漢代出現的一種畜力條播農具,宋元時期,對這種旱地農具進行了改進,發展出了耬鋤和下糞耬種兩種新的畜力農具。元代王禎《農書》中的《農器圖譜》是關於傳統農具集大成的著作,在其所載的百餘種農具中,除有些是沿襲或存錄前代的農具之外,大部分是宋元時期使用,新創或經改良過的。體現了高效、省力、專用、完善、配套等特點。中國傳統農具發展至此,已臻於成熟階段。
釤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高效農具,用它來收割麥子,一位青壯勞力一天內可以收割4至5畝小麥,效率比鐮刀收割快六七倍,在沒有收割機的年代,農民們就是用這種農具解決了大量的小麥收割問題。現在這種農具已經不多見了,基本上被大型聯合收割機所取代。只有在一些收割機進不去的地方,才可以看到。但這種農具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用竹木製作的半圓形大籮筐,在直邊那一側的筐沿上,還固定著一把近一米長的大鐵刀,非常沉重,沒有相當大的力氣根本拿不起來。
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