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鎮

海南省海口市下轄鎮

舊州鎮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南部,總面積約126平方公里。地處北緯19046`,東經110024`,東連紅旗鎮三門坡鎮;南接甲子鎮;西南與定安交界;西部隔江與新坡鎮龍泉鎮相望;北毗鄰雲龍鎮,南渡江從鎮西邊流經。全鎮管轄10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107個經濟社,總戶數5492戶,總人口26094人。鎮人民政府駐在舊州墟(全墟總人口5920人<含駐軍官兵>)。舊州墟駐有一個團級和二個營級部隊,是舊州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州墟鎮控制規模從原來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5平方公里,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商貿活動頻繁,中心墟鎮的功能已輻射臨近的鄉鎮和村莊。舊州墟也已建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衛生整潔、文明秀麗、秩序井然的小城鎮。

舊州鎮是海口市十個中心鎮之一。舊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市鎮,是古代瓊州州治之一,大約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廢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歷時441年。從建州至今已有1377年歷史。

1958年9月,合併成立太陽升公社,12月改雲龍公社。1959年,改稱舊州區公所。1987年3月,改設舊州鎮。2002年10月16日,撤銷瓊山市,設立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隸屬瓊山區管轄。截至2018年末,舊州鎮戶籍人口31235人。截至2020年6月,舊州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雙擁大道1號。

2011年,舊州鎮財政總收入2572萬元,比上年增長8.3%。截至2018年末,舊州鎮有2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5個。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屬瓊山縣舊州十五區
民國十年(1921年),屬瓊崖行政區瓊山縣舊州團局。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稱安公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復稱舊州團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1950年4月,屬瓊山縣舊州鄉公所。
1950年4月後,屬瓊山縣第一區,分設舊州、陳秀、江前(后改稱為嶺東)、新秀4個小鄉。
1957年合併成立舊州大鄉。
1958年9月,合併成立太陽升公社,12月改雲龍公社。
1959年,改稱舊州區公所。
1983年改稱舊州區公所。
1987年3月,改設舊州鎮,隸屬瓊山縣管轄。
1994年1月,瓊山撤縣設市,隸屬瓊山市管轄。
2002年10月16日,撤銷瓊山市,設立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隸屬瓊山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舊州鎮地處瓊山區南部,東鄰紅旗鎮和三門坡鎮,南接甲子鎮,西連新坡鎮,北臨雲龍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82.79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舊州鎮處於瓊定公路幹線旁,距東線高速公路定安出口17公里,距府城39公里,距美蘭國際機場26公里,地理條件極其優越。
舊州鎮地勢獨特,自然風光秀麗,土地肥沃遼闊,自然氣候適宜,常年平均氣溫23.30C—23.80C,年均降雨量1663.8毫米,平均日照時間2000小時以上。境內東北部和東南部地勢較高,西部與西北部靠近南渡江地勢較低。全鎮地形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東南和南部舊州嶺四周的小丘陵區,海拔30—200米;二是東北部和北部的緩衝坡區,海拔30—100米;三是河流沉積小平原區,海拔2.5—30米,其中低丘陵佔總面積的75%,小丘陵約佔總面積的21%,小平原佔4%。土壤分為三種類型:即紅土片、沙土片與石礫土片,適合多種耕作。境內水系分佈廣,水資源豐富,其中,南渡江兩大支流鴨程溪和三十六曲溪均流經我鎮境內注入南渡江。全鎮共有小一型4宗,小二型水庫4宗,各種山塘、人工塘38口,水域面積達到4100畝,總庫容達到1136.6萬立方米。全鎮有大中田洋10個,其中較大的田洋有:光明林肚1400畝、文新新克洋1300畝、聯豐十公里洋1100畝、紅衛九公里田洋1000畝,是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經濟的良好區域。

行政區劃


時間行政區劃
2011年末舊州鎮轄舊州、聯豐、紅衛、聯星、池連、光明、嶺南、道美、雅秀、文新10個村委會;下設107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舊州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雙擁大道1號。
舊州鎮區劃詳情
雙擁社區舊州村嶺南村紅衛村
文新村雅秀村道美村聯豐村
聯星村池連村光明村

人口民族


舊州鎮為了加強鎮政府所在地舊州墟的建設,已從3平方公里擴大到4.5平方公里,到2010年,鎮墟區人口將達到7500人,到2020年舊州墟人口將達12000人。
2011年末,舊州鎮轄區總人口310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00人。另有流動人口6000人。總人口中,男性16000人,佔51.6%;女性15000人,佔48.4%;14歲以下10005人,佔32%;15~64歲18000人,佔58%;65歲以上2995人,佔10%。2011年,人口出生率13.5‰,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7.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7.5人。
截至2017年末,舊州鎮常住人口29140人。
截至2018年末,舊州鎮戶籍人口31235人。

政治


舊州鎮現任主要領導人
中共舊州鎮委員會書記、舊州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林海
舊州鎮人民政府鎮長:陳曉聘
中共舊州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韓富光

經濟


綜述

舊州鎮新一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上任以來,大力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經濟。近幾年來,我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總產量不斷增加。我鎮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4342萬元;工業總產值14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10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6.9%、20.3%、34.8%;財政收入37.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400元,同比增長16.5%,全鎮鄉村道路四通八達,飲水、供電、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我鎮“四村”建設逐步走上正軌,全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為建設和諧、小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舊州鎮財政總收入2572萬元,比上年增長8.3%。
截至2018年末,舊州鎮有2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5個。

農業

舊州鎮自然風光優美,土地肥沃,氣候適中,常年平均氣溫在23.3℃—23.8℃,年降雨量在1663.8毫米,平均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全鎮建有各種農業基地22個,熱帶水果、橡膠、樹林養雞已成為該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方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00元左右。
舊州鎮是一個農業大鎮,是重要的產糧區。2005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52166畝,總產量達13036噸,水果種植面積11439畝,當年收穫面積9523畝,總產量10910噸,熱作面積15478畝(其中橡膠1.2萬畝),當年收穫面積8970畝。現有耕地面積57405畝,其中水旱田25669畝,坡地31736畝。
多年來,鎮委鎮政府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提升全鎮經濟總量。我鎮產業已經從傳統的種植甘蔗、水稻轉向種植熱帶水果、橡膠和在樹林在養雞以及在魚塘中養魚的新型經濟發展。通過給予優惠政策,真誠服務,先後共引進22家農業開發公司,建立各種農業基地22個,在基地輻射帶動下,我鎮逐漸形成了“三條產業帶”:即以紅土片舊州、聯豐、聯星、池連村委會為主的荔枝、橡膠、花卉產業帶;以砂土片嶺南、雅秀、文新村委會為主的冬季瓜菜、香蕉、甘蔗、水產養殖產業帶;以石礫片光明、嶺南、道美、雅秀村委會為主的龍眼、禽畜、甘蔗產業帶。同時,積極探索和推廣“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機耕、統一種苗、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分戶管理)的農業開發新模式,幫助農民建起了勛德550畝香蕉基地、文才320畝香蕉基地、美本340畝水晶柚基地、后追木瓜基地、太乙1000畝荔枝、美頂550畝荔枝等13個共6500多畝的新型農業基地,大大促進了我鎮農業向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得到了省、市、區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
2006~2011年,舊州鎮農業總產值從1.58億元提高到2.30億元,年均增長9.1%。
2011年,舊州鎮有耕地面積5.7萬畝,人均2.3畝;可利用草地面積7.8萬畝,林地面積16萬畝。
舊州鎮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末,生產糧食2.79萬噸,人均900千克。經濟作物和蔬菜種植面積1萬畝。
舊州鎮的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羊、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萬頭,年末存欄5000萬頭;羊飼養量0.9萬隻,年末存欄0.5萬隻;牛飼養量0.5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0萬羽,上市家禽3萬羽。
截至2011年末,舊州鎮累計造林3萬畝,其中海防林0.9萬畝,經濟林3萬畝,林木覆蓋率99.2%。
2011年,舊州鎮有水果種植面積9萬畝,產量18萬噸,主要品種有荔枝、檳榔等。水產養殖年產量18萬噸,占農業總產值的9.4%。

工業

舊州鎮以農產品加工廠為主。擁有企業30家,職工92人。2011年,舊州鎮工業生產總值0.057億元,比上年增長8.3%,工業增加值0.01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0.59%。

商業

2011年末,舊州鎮有商業網點14個,職工302人。
2011年,舊州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83億元,比上年增長0.7%;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1.24億元。

金融

2011年末,舊州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各項貸款餘額0.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

文化


地名由來

舊州鎮在唐貞觀五年(631年),海南設置瓊州,傳說州治擬建在現今的舊州村。後人在舊州村附近建墟,因其與舊州村近如唇齒而得名。

交通


舊州鎮位於瓊定公路幹線旁,距海南環島高速公路東線段定安出口17公里,距市中心39公里,距海口美蘭機場26公里,地理條件優越。
2000年,舊州鎮建成舊州客運站。
2011年,舊州鎮客運總量15萬餘人次,貨運量10萬噸。
2011年,舊州鎮有成海口至雲龍至舊州,海口至定安高速至舊州兩條路線通車。主幹道貫通雲龍到定安。
2011年末,舊州鎮有道路總長度2.34萬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76米;道路鋪裝面積0.19萬平方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02方千米。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舊州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0個,各類圖書室15個,藏書1.8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9人,佔全鎮社會從業人員的1.1%,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4人;實現增加值0.12萬元,比上年增長8.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0.2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舊州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56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6所,教學點6個,在校學生120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9.8%。主要學校有舊州中學、中心光明小學等。
2011年,舊州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571萬元,比上年增長9.2%。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0.8%,比上年增長7.8%。

科技

2011年末,舊州鎮有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涉農科技部門4個,從事農業科技服務人員2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舊州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居)衛生室11所,有床位35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1張;固定資產總值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5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2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9人。
2011年,舊州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050人次。重點醫院有舊州衛生院。24130名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3%。
2011年,舊州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1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7.2%;孕產婦死亡率1.92/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24‰、1.07‰,1.13‰。

體育事業

2011年末,舊州鎮有學校體育場13個,24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排球等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

社會保障

2011年,舊州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戶,人數20人,支出2.07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291元,比上年增長11%;城市醫療救助3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72人次,共支出8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7戶,人數1535人,支出224萬元,比上年增長7.3%,月人均補差201元,比上年增長11.2%。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0人,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8.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1人,支出32.74萬元,比上年增長9.3%;農村醫療救助20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57人次,共支出27.32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4.4萬元,比上年增長9.8%。敬老院1家,床位32張。參加城鎮醫療保險902人,參保率達97.2%;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0.8萬人,參保率47.4%。

基礎設施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海南有線電視覆蓋舊州鎮,有線電視用戶5724戶,入戶率84.2%。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舊州鎮有郵政網點1個,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固定電話用戶1400戶,比上年增加300戶,通電話村委會10個。
給排水
2011年末,舊州鎮有深水井15眼。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PVC排水管道2千米。居民自來普及率89.2%。
2011年,舊州鎮人均用水4.93噸;排水管道10.2千米。
供電
2011年末,舊州鎮每月用電量152萬千瓦時,供電用戶6812戶,其中居民用戶6808戶,10千伏線路總長117千米。
燃氣
2011年末,舊州鎮有天然氣供(加)氣站5個,天然氣(煤氣)用戶6012戶,其中工業用戶3戶,居民用戶6009戶,燃氣普及率為92.3%,月天然氣(煤氣)平均用量154立方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舊州鎮綠地面積37公頃,主街道兩側種植綠化樹木1800多株,綠化覆蓋率60.8%,人均綠地26.2平方米。

旅遊


舊州鎮是海南歷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城池遺址,曾是海南中原文化的發源地和海南古代商貿的集散地。根據文物考古發現,舊州城遺址已被確認最晚在唐代就形成,是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貶之所——崖州州城的遺址。
舊州鎮不少古村落都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其中尤為包道村突出。村裡現存有古石板路、古村門、古宗祠、古民居、古樹、古井等,其中。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當為侯家大院——宣德第古建築群及其古當鋪。宣德第是海南目前保存、保護比較完整的、最具有海南民間建築雕刻藝術精華的古居民建築群,堪稱海南雕刻、彩繪藝術之寶庫。
舊州歷史文化悠久,形成地貌資源獨特,不久后,這裡將打造成古文化旅遊風情鎮。瓊山區政府與中國(香港)通達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擬投資60億元。風情鎮將配套建設古郡、古碼頭、州遺址、侯家大院、古玩一條街、古船游江、農家樂趣、鄉村農舍游館、古風情民居、主題公園“植物迷宮”、登高長壽步級、望江亭、冷泉奇石園、百里十村風情長廊、生態農業園、旅遊工藝產業園等。

舊州嶺

舊州嶺是舊州鎮境內最高的一座嶺,海拔200米,總面積800畝,形狀似飯勺,當地群眾稱為“飯勺嶺”,是一座距今一百多萬年歷史的死火山,嶺的四周有梯形的台階坡地,陡坡中間有一條長約200米的岩洞,洞高2米,洞中景象千姿百態。站在嶺頂,方圓幾十里的風光盡攬眼下。

侯家大院

舊州鎮包道村有一座歷經三百多年的海南民居——侯家大院。這座曾被清朝光緒皇帝賜名、張之洞手書的“宣德第”的古建築群落,見證著侯氏家族的榮耀興衰,也折射著海南歷史變遷。侯家大院最早建於明末,已有約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屋為清光緒十七年(1892年)。其整個大院佔地約12000平方米,院內整齊布置建設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共有15幢,其最東邊還有一排橫房,共有10多間。這座大院套小院、雕刻與彩繪精緻細密、有濃郁海南古民居建築特色的侯家大院,已被列為海南省歷史文化重點保護項目。

開元寺

開元寺遺址位於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聯豐村委會卜創坡經濟社,西距後市鋪村約100米,距南渡江約3公里,地表現種植橡膠和其它林木,植被十分茂密。還初步明確了開元寺遺址建築布局和規模。
開元寺大致毀棄於1900年前後,至解放前仍然可以見到殘存的地上建築,建築布局和規模也較為清晰,寺院坐西朝東,寺門所在位置海拔高度約11米,寺院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80米,原大殿面開三間,寬約10米,兩側建有迴廊。
大殿為南北走向,牆體已坍塌,殘長4.6米,寬約36厘米,僅剩下局部火山岩石塊壘築的地基和少量青灰色牆磚,磚上附著有白色石灰殘留。測量后牆與寺門之間的距離為60米左右,與村民介紹的寺院東西長度相一致。此外,在寺門東南方向約2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井口呈圓形,石砌,直徑約1米,是當時寺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現仍為種植園澆灌所用。
調查中,專家在寺院範圍和周邊地區採集到較多遺物。建築構件有筒瓦、板瓦、青灰磚、灰磚、火山岩石塊等,部分磚上殘留有石灰痕迹;瓷器多為青花瓷,可辨多為碗、碟、小盅等日用器皿,還採集到1件粉彩小杯(殘)。從建築構件的尺寸、規格和瓷器的器形、紋飾等特徵,初步判斷多為明清時期遺物。

珠崖郡治城

史料記載,公元前112年,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二郡,實現了漢代中央直接對海南的統治和管理,也開啟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傳播。珠崖郡治的所在也自然成為了海南納入中央版圖后的第一座城。舊州,因是“舊的州府”而得名。
珠崖郡的治所遺址雖然在原瓊山縣(今屬海口)境內,但在具體的位置上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在近30年間,先後出現了“龍塘說”、“遵譚說”和“舊州說”,甚至有人認為珠崖郡治遺址並不在這3個地方。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兩集《千年珠崖》后,這一話題再次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
讓“舊州說”顯得更有說服力的,是最近有人發現的一篇《梁氏家乘》序文。寫序的人是明代海南進士梁雲龍(今新坡鎮梁沙村人),其中有這樣幾句話:“肱(梁雲龍的先祖梁肱)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初任瓊崖守。瓊舊州在梁陳水東、麻釵山西南,梁所置也。郡志所謂“瓊崖嶺下有古珠崖郡址"是也。”
2011年12月26日至2012年1月12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海口市文物局委託,對舊州鎮的舊州城址進行了實地踏查和地面鑽探,同時還對舊州城的東門外側沿東城牆和北城牆的中段,分別進行考古勘探和探溝試掘,收穫頗大。在地表踏查環節,考古人員在城址內外採集到了各類遺物,有陶、瓷、石等不同質地的器物殘片,可辨器形有繩紋板瓦、筒瓦、瓦當、青磚、罐、盤、碟、碗、缸等生活用品和建築用品,器物年代一直從漢、唐、宋時期到明清時期,其中繩紋磚、瓦與嶺南地區漢代同類遺物相似;在東門外的考古勘探中,出土了少量細繩紋筒瓦殘塊,它們與地表採集的同類器物相似;北城牆的探溝試掘則出土較多繩紋磚、瓦和瓷片,以及極少量的繩紋板瓦殘塊,也與地表的同類器物相似。
也有人認為,珠崖郡治遺址可能在龍塘、遵譚和舊州三地的其中一處,也有可能不在這3個地方,甚至很難找到真正的遺址所在,畢竟它們都缺少足夠分量的出土文物作為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