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

哈羅德·品特創作戲劇

《月光》是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創作的戲劇。

劇中一共七個人物,安迪與貝爾夫妻、他們的兒子傑克與弗雷德,已經死去的女兒布里奇特,以及朋友拉爾夫與瑪麗亞夫婦。舞台上分為三個表演區,即裝修豪華的安迪卧室、破爛簡陋的弗雷德卧室,以及布里奇特所在的一個虛無縹緲的空問。該劇是一部全本劇,但是不分幕與場。布里奇特現身,表達了對於父母的關心與愛,然後,安迪與貝爾、傑克與弗雷德的兩個場景分別交替出現。

《月光》是品特最後一部以家庭為主題的戲劇,劇中將死的安迪和妻子貝爾在裝飾豪華的房間一邊不停地試圖與兒子聯繫,一邊回顧著往日里婚姻上的背叛;隔壁房間兩個兒子傑克與弗雷德玩著和父親、“名字”有關的遊戲,拒絕回應來自父母的呼喚。

內容簡介


安迪卧病在床,責問男孩子們為什麼不來看他,追問布里奇特與她的三個兒子為什麼還沒有來,他提到他的情人瑪麗亞,並說她也是貝爾的情人,還提到瑪麗亞的丈夫拉爾夫;傑克與弗雷德一直在做某種幻想的遊戲,瑪麗亞與拉爾夫分別造訪他們的家;其間布里奇特偶然單獨出現,瑪麗亞與拉爾夫一起探望安迪;最後,布里奇特回憶她去參加一個晚會。

創作背景


1956年,品特與女演員維維安·莫姍特(Vivien Merchant)結婚,兩年後他們的兒子丹尼爾出生。然而,他們的婚姻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品特的兩段婚外情則加速了他們婚姻的終結。1962-1969年,品特曾與BBC電視台的記者瓊·貝克威爾(Joan Bakewell)有過一段長達7年的婚外情,這段感情經歷後來被品特寫進《背叛》一劇。1975年,品特與傳記作家安東尼婭·弗拉瑟另一段婚外情給妻子莫姍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莫姍特將之公之於眾,並提出離婚訴訟。1980年兩人離婚。離婚後,莫姍特沒有再婚,但卻開始酗酒,酒精幾乎毀掉了這個傑出女演員的事業,莫姍特於1982年離世。1980年,品特與莫姍特離婚後,即與安東尼婭結婚。不太穩定的家庭生活、母親的過早離世、父親的再婚等生活變故,讓兒子丹尼爾與父親逐漸疏遠,最終形同路人。
在談到自己創作《月光》這部作品的初衷時,品特曾說,“毫無疑問,我對‘隔閡’的理解是源於我個人的經歷和對生活的觀察。但是,我並不是惟一一位與自己孩子疏遠的人”。

人物介紹


布里奇特
在作品中,布里奇特作為幽靈出現過四次,作為兒童出現過兩次,她作為幽靈出現的場面成為全劇的構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理解,全劇就是她觀看的世界或者她講述的故事。戲劇開頭,全家都在沉寂的睡夢中,她在黑暗中走動,表達她的想法:她稱爸爸媽媽為她和兄弟們犧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她是他們的生命所留下的一切,他們太累了,需要休息。在作品結尾處,布里奇特對她的爸爸媽媽說,她受到邀請,讓她獨自前往一所房子參加一個晚會,到了那裡她發現,月光之下,房子黑洞洞的空無一人。在這裡,她代表愛。
安迪
安迪開始呼喚布里奇特,以及她的三個孩子,他希望在彌留之際,他們能和自己在一起。然而根據品特的說法,布里奇特已經死了,那三個孫子也不存在,因此,安迪是在想象一種理想的愛,而非實際的親情。於是,安迪進入布里奇特所在的區域,打開一瓶酒,說他想要的就是這個。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親情缺失
月光[哈羅德·品特創作戲劇]
月光[哈羅德·品特創作戲劇]
父母與兒子間唯一的交流是在該劇快結束時,母親告訴兒子他們的父親快要死了,希望見到他們時,從孩子那裡得到是答非所問、拒絕交流,父親對兒子的深愛得不到兒子真實回應。那一刻,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一牆之隔的兩個房間,父母這邊痛苦地沉默,兒子那邊則繼續玩遊戲,對父母的呼喚置之不理,這凄涼的畫面展現的是親情被隔離之感,他們對父母的親情似乎己死,人間的親情猶如埋葬到了墳墓。被兒子像路人一般冷漠拒絕後,己死的女兒是安迪由於親情缺失而引發的孤獨的解藥,成了他即將來臨的孤獨“長夜”的陪伴。近在咫尺卻如遠隔天涯的兒子不能指望,父親對親情的渴望只能寄託於虛無—己逝的女兒在即將到來的漫漫“長夜”中,在另一個世界會陪伴他,這既是荒唐的,也是可悲的,她對父母的愛只能是他們心裡美好的幻覺,是絕望的期冀。品特通過父子間的矛盾這一現實情境傳達出人類心靈深處對親情的渴盼、對親情的絕望、對親情缺失后孤獨無依的恐懼。該劇反映了親情的缺失這一人類悲劇。延續親情,排解孤獨,從而獲得幸福的人生,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大嚴肅課題。
對死亡的無可奈何
該劇有關老夫妻與兒女的情感糾葛,討論的是死亡,表達了垂暮老人面臨死亡時的無可奈何。
形而上的愛是理想的,因而也是非人間的,它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是人們追求的對象,但它可望而不可求,就像天堂一樣,為人們樹立了目標,本身卻不存在。形而下的愛是現實的,以多種形式存在,每一種不那麼美滿,但是到處都有。人們在追求形而上的愛的時候,常常找到的是形而下的愛,它們不僅是形而上的愛的替代品,本身就是形而上的愛的實現。實現的愛總不如理想的愛,但它已經是人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東西了。形而上的愛的非現實性表現在,它只能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人可能體驗到這種愛,但它是一種抽象而非具體的愛,像劇中的布里奇特那樣,隱藏在世界上,但是沒有人能真正看見它。
人能夠看見與體驗的,是形而下的愛,與形而上的愛相比,這些各種各樣的形而下的愛不盡人意,然而它們存在過,並將永遠存在,存在於人的記憶中,被人不時翻出加以回味。人類作為整體,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的作用就是記錄人類的歷史,方方面面的歷史:人作為個人,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用於記載自己的歷史,而其中最珍貴的文物就是那些曾經有過的形形色色的形而下的愛。作品描寫的雖然是走向死亡的人,但是他並非僅僅是向死亡低頭,他在理智上接受死亡的同時,在情感上留戀著生命。他不斷回憶自己曾經體驗過的那些愛與情感,它們給他帶來的幸福壓倒了死亡帶來的恐懼。在這個意義上說,生命戰勝了死亡。

藝術特色

《月光》整部劇始終瀰漫著陰柔的月光,讓人不能不感傷。然而,“月光”漸弱的清晨,隨著第一道曙光的出現,暖暖的溫情又成為另一種期盼,就如劇名“月光”的寓意。
劇作《月光》“一”分為“三”的舞台設計,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安迪一家的疏離現狀:父子間的疏離,生者與逝者間的隔離。然而,時空的隔閡仍然無法消解這家人彼此間相互找尋、渴求溝通的迫切願望。同時,這種對比也是作家本人的一種“祈盼”與“失落”矛盾心理的表達。
“虛”與“實”的兩個表演空間里,離世的布里奇特對於父母的“體恤之言”與傑克、弗雷德兩兄弟“死亡代價”的“承諾”都是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應,然而,兩種截然不同的“回饋”所產生的強烈反差又何嘗不是一個“孝道”警醒:“子欲孝而親不待”。
《月光》是一部記憶戲劇,劇中充滿回憶,安迪對自己的青春、愛情、慾望以及恐懼進行了回顧,而這些回憶由於發生在過去,無法證實其真實性和確定性。同時,劇情在過去的回憶和當前的處境之間來迴轉移,時間在過去、現在之間穿梭,現實時間和心理時間(或夢幻時間)相互交錯纏繞,記憶中過去的生活與現實生活不停切換,過去不是過去,使現在撲朔迷離。人物語言的含糊、重複與躲閃,行為的怪異、動機的不明,為觀眾的欣賞設置了重重的障礙,對觀眾和讀者提出了特別的要求,要求他們自己去解釋正在發生的和為什麼會發生。

作品評價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影視藝術研究所所長華明:嚴格地說,安迪這個人物形象是帶有強烈的自我批判的,既在安迪批判自己的意義上,也在品特批判自己的意義上。該作對於任何事物的評判都是兩面的,辯證的。

作者簡介


月光[哈羅德·品特創作戲劇]
月光[哈羅德·品特創作戲劇]
哈羅德·品特,出生於1930年10月10日,是英國當代戲劇家,他已經創作了32部戲劇和24部電影劇本,另有不少的詩歌和散文。代表作有《看房者》(1960)、《生日晚會》1958)、《歸家》(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