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菉鎮
福建省連江縣下轄鎮
苔菉鎮是福建省連江縣下轄鎮,地處黃岐半島最末端,三面臨海,西面與黃岐鎮相連,南面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兩岸最近處僅4.96海里),北面為北茭海峽,連接羅源灣可門口和三都澳,是閩浙海上主要航道,距縣城68公里。
2017年,苔菉鎮行政區域面積771公頃,常住人口28601人。
苔菉鎮地處黃岐半島最末端,三面臨海,西面與黃岐鎮相連,南面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兩岸最近處僅4.96海里),北面為北茭海峽,連接羅源灣可門口和三都澳,是閩浙海上主要航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遠可查為唐朝就有居民活動。在清朝末期,苔菉曾有過包括舉人劉品華在內的“七賢士”。
苔菉鎮陸地面積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公里,有大小沃口13個,島嶼7個。境內有遠近聞名的北茭鼻風光,系福建省八大風浪區之一。苔菉鎮轄8個行政村,人口2.7萬,其中4個村跨入億元村行列。全鎮擁有大小生產船隻800多艘,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達9000多人,是一個集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上貿易運輸、水產品冷凍加工為一體的漁業重鎮,系省級首批“明星鄉鎮”、“省漁業十強鎮”之一。
苔菉,一個天涯海角;一個真正的海邊小鎮。
苔菉位於縣境東北黃岐半島末端,鎮駐地苔菉,海拔30米,距縣69公里。東北部為北茭海峽,連接羅源灣可門口和三都澳,是閩浙海上主要航道;東南與馬祖列島僅隔4.96海里。域內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海域廣闊,海產豐富。唐屬永福鄉崇德里,宋為崇德下里(後為崇德一里)。元代后屬二十六都直至清末。民國初屬第八區。民國24年編查保甲設苔菉、北茭、琇垹3個聯保,屬第三區署。民國29年設苔北琇鄉。民國33年6月後與黃岐鎮合併稱黃苔鎮。新中國成立初屬第六區。1952年屬第九區。1955年屬黃岐區。1958年屬黃岐人民公社。1979年4月從黃岐公社析出8個大隊成立苔菉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鄉。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1995年全鎮陸地總面積僅7.7平方公里,設8個村民委員會,75個村民小組,計6934戶,27068人,分佈13個自然村。
該鎮為連江最前沿,半島丘陵直逼海濱,耕地僅2662畝,多種甘薯,居民以漁業為主,定置作業歷史悠久,盛產大黃魚、帶魚、鰻魚、毛蝦等,尤以干制蝦皮、丁香和腌制鹹魚、蝦醬聞名遐邇。歷史上因受倭劫、匪盜、海禁、遷界等災難,經濟發展緩慢。抗戰時期兩度淪陷,苔菉等村被日軍狂炸幾成平地。新中國成立后,漁業很快恢複發展,但因地處海防前線,發展受到很大制約。1979年後,進入高速持續發展新階段,成為縣內主要漁業基地。
苔菉鎮
苔菉鎮
苔菉鎮針對特殊的地理位置,幾年來,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工業項目落地,已逐步形成海上運輸、加工製冷、漁需供給、造船機修等具有漁區特色的企業發展格局。同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出台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促進項目落地投產。
苔菉鎮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先後投入1200多萬元用於轄區內主幹道水泥路面建設和通村公路建設工程,全面完成縣委“村村通”工程。先後籌資完成衛生門診大樓、3.5萬伏變電所、黃岐半島至轄區各村自來水管改造以及學校、老人公寓、漁業碼頭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穩步推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步伐,苔菉後港新區開發以來,逐步成為苔菉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容村貌日新月異。目前在建並即將完工的重點工程還有橫塍至北茭四級公路,300噸陸島交通碼頭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將為苔菉新一輪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投資4.8億元的北茭風電項目,設計總裝機容量4.8萬千瓦,共24台機組。2011年初動工,2012年3月全部機組完成裝機,目前全部機組實現聯網,同時為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在中控樓對面的23#風機內部還設有觀光電梯,目前該觀光電梯也已建成並調試完畢。
由茭南村村民自發集資建設的平流尾地質公園預計2016年10月份全面開園,屆時將成為環馬祖澳旅遊區的項目之一。平流尾地質公園總投資約1500萬元,2015年9月動工建設,規劃建設有觀景平台、露營基地、海釣台、文體廣場、親子互動體驗館、停車場等。目前,觀景平台、棧道和露營基地已建設完畢對外開放,10月份全面完工後,將打造成一體化的濱海度假區和絕美的婚紗攝影基地。
苔菉鎮
北茭村位於黃岐半島東北端,三面臨海,扼南北航道之咽喉,與馬祖列島僅一水之隔,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景觀奇特,名勝古迹甚多“北茭鼻”風光聞名海內外,全村陸地面積0.74平方公里,總戶數1865戶,總人口6995人,擁有各類大馬力漁船155艘,產業以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上運輸為主,輔以冷凍、製冰等相關配套企業,是我省著名漁村。北茭村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人文景觀豐富,宋代初葉建設的“天后宮”以及“東升寺”、“觀音閣”、“武聖廟”、“高山廟”等古文物保護良好,“北茭鼻”風光舉世聞名,附近有龍珠、石船、神島、章魚壇,蛇吻青蛙,觀音面海,豬肝豬肺岩石等天然勝景以及幾百年歷史老屋獨具風格,洋嶼島、過嶼島已有人捷足先登,構建旅遊設施,努力構造具有海島獨特的旅遊聖地,美麗富饒的北茭,將引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據《福州府志乾隆本-清-徐景熹》16-卷之十三《連江縣誌》:
【北茭】唐屬永福鄉崇德里,宋為崇德下里(後為崇德一里)。元代后屬二十六都仰月境直至清末。(民國初屬第八區)
東南北三面臨海,要緊海汛....有堡,明嘉靖間築。
北茭山穿入海,復為巨石湧出者,為北茭礁。北茭濞前有小牛礁,濞左有大牛礁,又有復釜、烏喙二礁,交錯豎立。稍左有仰月山,障南下之水,稍右有洋嶼山,障東下之水。兩水合沖,直注茭濞,巨浪橫激,過此者必審風審流。從省會出五虎者,南風則順,東北則逆。俟汐水八分,風雖逆,而流則順。從福寧、福安、寧德、羅源、馬濞入者,西風則順;東北則逆。俟土奧面水汐五分,風雖逆,而流亦順。此皆可校駛而過,若水長、水滿、風逆、流逆,沖冒竟行,多有復沒者。
東洛村,位於連江縣黃岐半島東北部海域,羅源灣出海口,是連江縣唯一的海島行政村,隸屬於苔菉鎮管轄,距鎮區中心2.96海里。全島南北長2.05公里,東西寬0.34公里,面積約0.9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76畝,山林覆蓋面積362畝,最高海拔62.3米,岸線長5.13公里,海域面積約10萬餘畝。全村分為四個村民小組,253戶848人,外來養殖人員1000人。東洛島與其周圍的西洛、祉洛、馬限等礁嶼相擁,並稱為“東洛列島”,往東北可達閩東漁場直至江浙滬,往東南繞過北茭灣可達馬祖列島,海面寬闊,海上交通便捷,東洛島海域是優良的漁業養殖基地和還上交通要道。有始建於明朝的天后宮廟宇、白馬尊王廟宇等古迹。
上塘村地處黃岐半島東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其地形如雙手合抱,坐西向南兩側伸出的山頭,北邊的牛角山與南邊的雞桂山合抱著這小港灣,小小的腹地就是上塘村,幾百年來,散劇著20多個姓氏人家,全村人口1030人,總戶數281戶,有四個村民小組,黨員29人,村兩委成員5人,全村耕地面積126.83畝,山地面積1989.87畝,全村以鮑魚育苗、養殖和錨張網生產為主業,共有鮑魚育苗養殖廠18家,佔地面積200多畝,錨張網船隻20艘,蝦皮烘乾廠1家,海鮮冷藏庫1家,海上鮑魚養殖戶152戶,總公養殖30多萬籠,海參養殖21戶,基本形成了以海水育苗、養殖為主,漁業捕撈生產及海產品營銷為輔的漁業生產經濟發展格局,2012年全村生產總值達1.2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