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雨泊

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七言絕句

《高郵雨泊》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詩人雨夜泊舟湖上的所見之景,是寫實境;后兩句即景抒情,慨嘆哲人已逝,文壇寂寞,暗裡卻又蘊涵著詩人有心振起詩壇之衰,去管領風騷的豪情。全詩即景會心,直抒性情,且句句有餘意,耐人尋味。

作品賞析


全詩從表面看是簡單的即景抒情,憑弔前人但細加分析,可聞弦外之音。前兩句乍看是賦,是寫實境,但賦中有興,離情於景,情景相生。
詩前兩句寫景。首句中“秦郵”即高郵,據祝穆方輿勝覽》:“高郵,一名秦郵,秦因高郵置郵傳為高郵亭。”“寒雨”為秋雨,乃暗示經高郵之季節,“夜”則點明雨泊的具體時間首句寫詩人於深秋寒雨瀟瀟之夜泊船於秦郵,此乃破題。次句則進而把高郵雨泊地點具體化為“南湖”,即高郵南部的武安湖。“新漲水連天”描繪出此時由於“寒雨”不停,南湖水勢為之漲起,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水天相連,難以分辨的情景,從而開拓出一個凄清迷濛的意境。
夜雨中的南湖既凄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條漁船,一個人影,自然空間的清寂無人引起了詩人心理空間的寂寞之感。於是乃有后兩句“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之感嘆。此時,面對高郵南湖,作為一代詩壇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間的文壇沒有再出現像高郵秦淮海這樣才華超群的詞人。淮海為秦觀淮海居士的簡稱,詩人稱“寂寞人間五百年”,當然是誇飾之言,旨在推崇秦觀在文壇的重要地位;又,王士禛詞風格亦以婉約綿邈見長,與秦觀相近,因此才有這種惺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詩人於慨嘆不見風流秦淮海的同時,亦暗寓步武秦觀,欲打破文壇“寂寞”之意。此乃詩人“情寄”之所在。
王士禛論詩繼承鍾嶸“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詩品序》)的觀點,稱“五字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使人思”(《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主張即景會心,直抒性情,不用或少用典故。此詩即為這一觀點的例證。

創作背景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農曆三月詩人赴揚州推官任,途經高郵(屬江蘇)泊船於高郵南湖,觸景生情,遙想出生於高郵的北宋大詞人秦觀而有此作。

作品評價


蘇州大學文學教授王英志:王士禎詞風格亦以婉約綿邈見長,與秦觀相近,因此才有這種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詩人於慨嘆不見風流秦淮海的同時,亦暗寓步武秦觀欲打破文壇“寂寞”之意。此乃詩人“情寄”之所在。故王士禎論詩繼承鍾嶸“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詩品·序》)的觀點,稱“五字清晨登隴首,羌無敵實使人思”(《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主張即景會心,直抒性情,不用或少用典故。此詩即為這一觀點的例證。(《歷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包亞東:在藝術概括方面,詩人頗費工夫,先寫現實空間,小船大水,從地到天,無限廣闊的境界;繼而回顧歷史,從北宋到清初,綿長五百年之久的時間。這麼縱橫開拓,古往今來,涵蓋無窮,非大手筆難以把握。在錘字鍊句上,也是反覆推敲的。下筆“寒雨”,便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而“風流不見”與“寂寞人間”的詞序倒裝,更有突出強調風流人物與文壇寂寞之意;再加上兩處極度誇張的手法,由實而虛,由動到靜,以形傳神,相互映襯,構成了奇特的意象,實在耐人尋味。(《清詩鑒賞辭典》)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清初傑出的詩人、文學家。
王士禎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1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
王士禎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