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2條詞條名為葉林的結果 展開
葉林
江西省贛州市作協理事
葉林著《客俗》、《客》、《客》、《客古村鷺》、《贛縣古今紀》。
葉林典型贛南客家人。他唱著客家童謠,聽著贛南採茶戲,吃著黃元米餜長大,對鄉土文化有十分濃厚的興趣。1990年7月從南京大學畢業后,葉林回到了贛南這片養育了他的紅色故土,走上了一條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宣揚客家文化的道路。從此,葉林開始穿梭於農家小院、鄉間田野,聽農民唱山歌、講故事。
,收集客故,葉林深客古村鷺采,翻閱族族譜、訪、參觀居宅。贛縣鷺古村整整。,,整農泡,材,甚“務業”。質疑,葉林坦:“歷史,歷史俗共,迷戀俗,俗沖激。”白鷺古村村民的接觸中,葉林深刻地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熱情、樸實,從客家山歌和民間故事裡感悟到了客家悠久而燦爛的文化,從一座座客家古屋解讀歲月留下的滄桑歷史。1998年,第一次白鷺之行后,葉林的個人專業學養與地方文史一下子碰撞出“熱戀”的火花,誘發了他深入挖掘地方民俗和客家文化的激情,而且從此不願收手,像一個辛勤的漁夫一樣,每日不停地在民間文化的大海里撒網、捕撈。從那以後,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客家文化就成了他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
客家文化有著輝煌燦爛的過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客家古村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賺錢,使得客家文化習俗的傳承遭遇瓶頸。因為得不到重視,傳承了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到如今卻面臨尷尬局面。怎樣才能讓客家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怎樣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客家文化的研究、傳播和保護工作當中?怎樣將客家文化弘揚發展下去?客家文化發展的未來成了葉林的一塊心病。
2004年,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贛州舉辦。面對這次推動客家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葉林欣喜萬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贛南客家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當中。2003年10月至2004年底,他參與了客家文化城建設和第十九屆世客會的會務工作,全面參與了客家文化城軟體建設各個項目的設計創意和綜合協調,並且承擔了《客家搖籃贛縣叢書》的編校工作。由於客家文化城要保證在第十九屆世客會前竣工投入使用,建設時間相當短,建設任務十分繁重,為了確保軟體建設各項任務和如期完成。葉林他們幾乎是沒日沒夜地干,這樣的生活持續400多天,一直堅持到客家文化城竣工。
為了開發和弘揚傳統客家文化,葉林和同事還進行了贛縣歷史上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整理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工作,參與了《客家民俗風情》和《我是客家人》兩本介紹客家文化的鄉土教材編寫工作。葉林當時僅用三周時間就完成了客家知識讀本《我是客家人》一書的編寫(客家搖籃贛縣叢書和這本書都是視為客家文化城建設的相配套工作來做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幾乎天天工作到下半夜。他還記得《客家古村白鷺》一書出版后,一位退休幹部緊緊地抓住他的手,激動得顫抖著聲音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把這些東西寫出來!”
除此之外,葉林還把學校和機關單位變成宣揚客家文化的大講堂。在贛縣城關三小,他講的客家俗語故事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感受客家文化,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而穿插在故事裡的一些客家方言和童謠,則培養了孩子們對客家文化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校園裡深受歡迎的葉林在機關單位里同樣也是一位“紅人”,因為他能將客家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在一起,讓客家文化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發揮實際作用。
因為在弘揚客家文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葉林被贛縣縣委、縣政府評為客家文化建設先進個人,被贛州市委、市政府評為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暨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組織服務工作先進個人,被評為“2006—2007年度省文聯繫統先進工作者”……面對這些榮譽,他覺得這只是對他過去一些工作的肯定,談到今後的工作,他表示既感到欣慰,又有一些憂慮。
隨著世客會在贛州的成功舉辦,人們對客家文化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人們對客家文化的保護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的東西是不斷變異和消亡的東西,特別是根植於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的農耕文化,隨著工業社會和工業文明衝擊,加上一些段時期以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傳統文化正以驚人速度消亡。一位作家說過:我們手中的筆,跟不上傳統文化消亡的速度。精美絕倫的古建築倒了毀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儀式以及地方方言都在加速度地消失,需要一個載體盡量地留住一點什麼,俗話說:“常念舊情,常想老理。”很多傳統的東西,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遺產對於傳承文明,對於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對於中華民族卓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和借鑒作用,有的文化遺產還有直接的開發價值。一種文化形態或者一種文化財富的消失,正像自然界一個物種的滅絕一樣,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是多麼令人遺憾。
現今,已經有一些珍貴的客家民歌、俗語因此失傳。其中最令葉林感到遺憾的是沒能將20世紀90年代中期江口一位客家老人吟唱的一段客家山歌保存下來,現在那段山歌已經隨著老人的離世而失傳。每當想起此事他都會懊悔萬分。這就不能不使每一位有責任感的文化人產生一種文化憂患意識,一種搶救和保護鄉土文化的緊迫感。為了搞贛縣蘇區革命舊址普查,他走了十幾個鄉鎮的30多個村,為了尋找到當年的贛縣蘇維政府的所在地百歲坊,他在贛縣田村(萬人自然大村)冒著大雨整整找了一個下午,一行人淋成了落湯雞。為了保護這些世代相傳的客家民歌,他四處尋訪客家鄉親,學唱並記錄下1000多首客家民歌。他還正在著手贛縣書畫協會、贛縣音樂舞蹈協會等民間文藝組織的恢復組建工作。
談到自己今後的工作重點,葉林表示:“一是突出紅色文化,結合紅色歷史、革命舊址、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保護等方面做一些文字工作,深挖贛縣的紅色文化底蘊,為建設紅色文化大縣和發展紅色旅遊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二是繼續文學創作,通過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客家人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最近已經完成了《贛縣古今名人紀事》一書,並正在著手編寫客家俗語故事,準備搞一個系列,以散文、小說的形式來介紹贛縣、贛南各地流行的一些俗語,希望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和藝術再創作,有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使作品顯得更加深刻、生動。三是希望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推介方面做一點工作。比如為民間文化傑出傳人劉盛涵寫個人自傳,將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食貢’,以及獨具特色的‘雲燈舞’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總之,為了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會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