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東漢時期官員

王徠良,字仲子,東漢時期東海蘭陵人(今蘭陵、古邵一代),官拜大司徒。

人物生平


王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年少時愛好學習,專攻《小夏侯尚書》。王莽時代,推說有病不肯出仕,在家教授學生一千多人。
建武二年(26年),大司馬吳漢徵召王良,王良沒有答應。
建武三年(27年),征入朝授諫議大夫,多次向光武帝劉秀進忠言,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朝廷大臣都尊敬他。後來任沛郡太守。來到蘄縣,推說有病不願去太守府,部屬官員都到他的住地來,王良於是上書說病重,請求退休,又被征入授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30年),代替宣秉任大司徒司直。在任上恭謹節儉,妻子兒女不進入官舍,蓋布被用瓦器。當時司徒史鮑恢有事到東海,經過王良的家並在他家等候,王良的妻子穿著布裙拖著柴草,從田裡回來。鮑恢對她說:“我是司徒史,特意來取書信,要見您家夫人。”王妻說:“我就是。苦於勞作,沒有書信。”鮑恢就下拜行禮,遺憾地回去了,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王良的。
王良[東漢時期官員]
王良[東漢時期官員]
後來王良因病回鄉。一年後又被徵召,來到榮陽,病重不能繼續前進,就到朋友家去。朋友不肯見他,說:“沒有忠言奇謀而得到高官,為什麼來來往往不怕麻煩啊?”於是就拒絕接待王良。王良很慚愧,自那以後接連受徵召,王良總是稱病不出。光武帝又下詔以尊貴的黑色幣帛禮物來聘請他,王良就不再回應。後來光武帝駕幸蘭陵,派使者問王良的病情,王良無言以對。光武帝詔令免除王良的子孫在鄉邑中的勞役,後來王良死於家中。

人物歷史


一代清官

中國自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個命脈性的文化線條就在此紮下了根——儒家學說。自此後延續千年,直至現在,都在點點滴滴中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我們知道除儒學外,中國還有一門道學。兩者中,前者要求積極的入仕,而後者則主張超凡出世。但是,在西漢末東漢初,卻在儒界興起一股出世之風,顯得很是怪異。當然這股風也不是無緣無故興起的。儒家講究“有道則出,無道則隱”,恰好生在西漢末東漢初的儒生王良,前期因為社會實在無道,所以就選擇了出世。
王良是蘭陵人。在戰國時期,楚國當時在蘭陵地設立了山東第一個縣治,當時的大詩人屈原見此處高地林間簇生著蘭花,便為其名曰“蘭陵”。此地還出了很多名人,如荀子、疏廣、疏受、匡衡等。應當是周圍環境的緣故,使得該地讀書的氛圍很濃,也使得家境不是很好的王良得到了教育。
徠儒家講究學而優則仕,但是當他學優之後,卻恰好遇上了亂世,按著“無道則隱”的原則,他是不能出世的。於是他就在自己的老家開辦了學班授課。因為當地學風良好,其本人學識不凡,不長的時間,就有了弟子三千,很快就聲名遠揚。
當時篡權的王莽正值用人之際,對四方賢德之人可謂是求賢若渴。多次派人前去請王良出山,但是王良絲毫不為所動,裝病留在家中。最後王莽實在無法,同時舉國四處烽煙,無暇顧及,便不再強求。
就那樣,王良就從西漢走到了東漢。
東漢乃是劉秀起兵,一寸寸打來的江山,但是在很多的儒學士眼中,其無異於亂臣賊子。或許打江山之時,還有因同皇室同宗的緣故,給予些支持;至其自己坐上王位之後,一大批的文人就對其起了反感,為“無道”之人。
但是話說回來,劉秀在歷史上確實是個明君。他是自秦始皇和劉邦之後第三個統一全國的帝王。善於識人,也很會用人,治理國家井井有條。如果這樣看得話,應是“有道”之君,也應是儒生出世的時節。在王良的心中,這兩種想法都有。

聲名遠播

聲名在外的王良,很快就引起了劉秀的注意。歷史上劉秀善用人的典故很多,王良這樣的人才在其治下,豈有不用之理?於是,劉秀就千方百計地邀王良出山。最終經過權衡,王良答應出世為官。
出世后的王良,入朝官拜大司徒司直,主管“監察”一職。
當官后的王良,真乃仕林中的一朵奇葩。他一人在京城當官,卻把一家大小都留在農村。他的家人,完全沒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機會。這種現象,在東漢豪強世族不斷擴充實力的大環境下是很少見的;如果視野再往寬看一下,五千年華夏史中,這樣的官員也是很少。
王良沒有府邸,沒有奴婢,唯一的結髮妻子還在老家務農,這實在讓人很難相信。一次,一位官員出差,正好路過王良的家鄉蘭陵縣。於是就特意到王良家去看個究竟。
當他到了王良的鄉里,牽著馬走進村的時候,讓他大吃一驚。因為整個村子里都沒有一座像樣的府邸。他多方打聽,才找到王良家。擺在眼前的景象,讓他更加難以置信。兩間普通的茅草房及籬笆院牆、木柵欄門,門前綠樹成蔭,院里菜成垛,水滿缸,雞啄食,完全是一派農家景象。正在這時,一婦人周身粗布衣裙,拉著一捆木柴走了過來。他便上前問道:“此處可是王良大人的府邸?夫人何在?”婦人放下東西,拍去周身塵土,施禮答道:“妾身便是。”舉止得當,禮節周全,實令來人一驚。進屋后,看到家中只有幾件簡單傢具、些許陶器,十分簡陋。之後此事被傳開,王良的清廉之名便傳得更廣了。
而在京為官的王良還是沒有走出那一對矛盾圈中。但矛盾歸矛盾,他的各項工作都非常出色。

辭官歸養

由於工作勤勉、認真,很快他的身體就撐不住了,於是上書請求回家養病。由於他的功勞甚大,劉秀准了他的假。一年之後,皇帝又下旨要求其復職。接到旨后,他很快就出發了。在復職的路上,恰好經過滎陽。在滎陽有王良一位相交甚好的故友,於是他便去拜訪。可是結果讓他很吃驚,他的朋友將他拒之門外,而且還傳出話來說:“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一語又把王良深藏在心中的矛盾給激起來了,而且更多的傾向是他自己感覺當年的決定錯了。再回想,多年來擔任大司徒司直,專管“監察”一職,累積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於是慚愧、退隱之心又在其心裡泛起,而且愈發強烈。於是他連夜寫就辭呈,打馬回鄉去了。

因疾而逝

後來皇帝多次下詔,邀其回朝為官,但是王良均以身體有疾而推脫。
後來光武帝到山東巡察,聽說王良病重,立刻派特使前往探望。也就是這一次病重,王良沒有緩過來,在自己的老家病故。

人物評價


作為一個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一直恪守著自己的原則。官居宰相,妻子仍留家中;官居要職,沒有府邸、侍妾;一方名士,沒有絲毫傲氣。靠著自己的能力、人格,在《後漢書》列傳,名留青史。他的一生,或許在仙故之後,仍然還會在那堆矛盾中徘徊;但是他的學識,他的人格,他的作風,足以照亮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