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希爾德的結果 展開
- 《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 巴哈馬職業籃球運動員
- 希爾德病
- 德國2009年凱伊·威索執導電影
- 我的女神中人物
希爾德
《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希爾德(Hildegard von Mariendorf,又譯希妲·瑪林,通稱Hilde)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樹所著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她生於宇宙歷777年,帝國曆468年,出身於大貴族階級,卻背叛了本階級,協助有“王座革命家”之稱的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推翻以門閥貴族為核心的特權社會,建立起以民眾為歸依的新體制,結束了人類社會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分裂戰亂局面,實現了宇宙的統一,以萊因哈特的戰友、知己、得力助手的身份成為新帝國的皇后,並在萊因哈特英年早逝之後守護著新體制茁壯成長。
“深色調的金色秀髮,短俏而飛揚,臉上輪廓分明,帶有陽剛之氣的美貌,若不是她有一對青綠而靈巧生動的雙眸,會讓人覺得她美得不像人類。雙眸散發著躍動的智慧與生氣,看起來像個富有冒險精神的少年。 ”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5月,帝國軍大本營幕僚總監舒坦梅茲提督在與以楊威利為首、以伊謝爾倫要塞為據點的前同盟共和主義者的戰鬥(史稱“迴廊戰役”)中陣亡,希爾德以中將階級繼任大本營幕僚總監一職,正式成為擁有代表皇帝統籌戰場、對各艦隊司令官下達指令等重大職權的高級軍官。
“迴廊戰役”結束后,萊因哈特回到帝都,於是年八月底遭到自稱是威斯塔朗特遺族的刺客的行刺。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在萊因哈特向希爾德求婚後不久,烏魯瓦希事件發生,應開國元勛、新領土總督羅嚴塔爾元帥邀請前往新領土視察的皇帝一行在烏魯瓦希星上遭遇當地駐軍的攻擊,新帝國另一位開國元勛魯茲提督為保護萊因哈特身亡,其後,羅嚴塔爾元帥宣叛,並在和好友米達麥亞的交戰中被己方倒戈部隊攻擊,身受重傷,不治而亡。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和反思的希爾德與萊因哈特都覺悟到應當惜取眼前人,最初出於責任感向希爾德求婚的萊因哈特明白了希爾德對自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長期以來一直不敢視自己的感情、用“公務”掩飾一切的希爾德也終於確認了自己的心意——“這樣的一個選擇了自己,而自己也希望能夠為他所選上,希爾德充分了解萊因哈特的缺點,而且正像她鮮明的父親所洞察到的一樣,把這些缺點當成是難得的特質”。於是,希爾德將自己懷孕一事透露給萊因哈特,並欣然接受了萊因哈特的再度求婚。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5月14日,希爾德所在臨時皇宮冬館受到恐怖主義份子襲擊,希爾德被憲兵總監克斯拉救出後轉往醫院,於當日22時50分誕下一名男嬰,后經萊因哈特取名為“亞歷山大·齊格飛·馮·羅嚴克拉姆”。
5月29日,帝國軍與伊謝爾倫軍在希瓦星域再度交戰,31日,萊因哈特在旗艦上暈倒,次日被診斷為患上了名為“變異性劇症膠原病”的不治之症。從通訊迴路中探知此事的伊謝爾倫軍代理司令官尤里安·敏茲決定伺機攻入帝國軍總旗艦,面見萊因哈特進行談判。利用帝國軍首腦部無心指揮、判斷指揮之機,伊謝爾倫成功對帝國軍總旗艦實施強行登陸,雙方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最終,尤里安在戰友的掩護下來到萊因哈特面前,向萊因哈特表達了和平共存的願望之後昏倒。萊因哈特對伊謝爾倫軍為捍衛民主共和價值觀而戰的勇氣感到讚賞,同意與伊謝爾倫軍進行對等和談,雙方協議,伊謝爾倫軍向帝國交還伊謝爾倫要塞,帝國則在海尼森設立自治區,賦予內政自治權,並允許自治區內部施行民主共和制度。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新帝國曆003年,宇宙歷801年7月26日23時29分,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在貝爾塞底皇宮去世,享年二十五歲,皇子亞歷山大·齊格飛即位,根據萊因哈特的遺囑,年僅二十四歲的希爾德以攝政皇太后的身份成為帝國的第二任支配者,守護著剛剛誕生的新帝國茁壯成長,被後世學者們一致評價為“培育了羅嚴克拉姆王朝的人”。
希爾德[《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女性角色]
太后聽政有兩類,一類是權宜之計,另一種則是太后稱制。作品中,希爾德以攝政皇太后而非亞歷山大皇帝之名敕封六元帥,萊因哈特臨終也遺言她可以不將權力傳給亞歷山大,顯然更接近后一種。
2 關於為什麼叫攝政皇太后而不直接叫女王
這不過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問題而已,英語的“攝政皇后”和“執政女王“是同一個詞,日語中“攝政皇后”的地位也等於“女天皇”,羅馬和拜占庭法中,”皇后“或”皇太后“都可以作為君主的稱號,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算君主(銀英中希爾德早就以”皇后“名義和萊因哈特共享君主權),不是直接不直接叫女王的問題,而是皇后或皇太后本身就直接可以作為君主名義,改成“女王”多此一舉。翻譯是按字面翻成了“攝政”,但中國歷史文化賦予“攝政”一詞的含義實際不能準確涵蓋西方和日本這一地位的全部含義,實際上中文裡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精確的對應詞,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傳統,最接近的是“太后稱制”,但因沒有“稱制皇太后”一說,所以翻譯勉強借用了“攝政皇太后”。
3 如果亞歷山大不一定繼承權力,為什麼要讓他繼承“皇帝”頭銜,這有什麼用,是否違反萊因哈特一再表示的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不會無條件傳給兒子的初衷。
當然是做國家元首的稱謂用,君主制,就知道亞歷山大的頭銜有什麼用。
第一種用處是保持政權的延續性,因為它對國家的穩定舉足輕重——比如,同一個政權,只是換了元首,那麼以前元首以國家名義簽署的協議仍然有效,不能隨意推翻,但是如果政權也變了,則后一個政權對前一個政權簽的協議即使不認帳不能算背信,諸如此類,政權的更迭會帶來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影響,會造成人心的不安,所以應當盡量避免。
第二種用處在於它有利於凝聚臣民的感情,鮑密特在《英國人》一書中說過,”對一個人及其後裔的人格上的忠誠感情,是他們的祖先日爾曼人對其首領所懷抱的感情,它或多或少地流傳下來,成為他們對君主血統的深厚忠誠,這表現在他們對王室的異常愛戴之中”,俾斯麥之所以要搞德意志帝國,而且對個人忠誠大加讚美,無疑就是為了發揚德國文化這個傳統的優勢。新銀河帝國建國初期的政治特點之一是,臣民對萊因哈特皇帝本人的忠誠心比對國家的忠誠心來得更優先,這種情況下,如果由和萊因哈特有血緣關係的人繼承皇位,會有利於臣民對它所象徵的政權的忠誠心的延續,有利於政權的平穩運作。而這無需以亞歷山大掌握實權為前提,他只要擁有”元首’頭銜就可以做到。所謂”血緣迷信“,指的是相信優秀的人的後代也必定優秀,無條件地認為應該由他們來繼承先人的權力,如果只是通過繼承頭銜來延續民眾的“感情”,則性質上和米達麥亞因為菲利克斯是羅嚴塔爾的兒子而異常愛護並無二致,和“血緣迷信“無關。
如果亞歷山大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君主,別人也可以直接從希爾德手裡繼承國家首腦的權力地位,這和亞歷山大繼續當皇帝不矛盾,只要操作得當完全可以做到——事實上,如果亞歷山大不足以勝任君主,讓他繼承皇位反而會破壞了民眾的愛戴和忠誠情感的延續,對羅嚴克拉姆王朝和亞歷山大本人都未必是好事,倒是讓其他有能者繼承權力對這兩者更有利。如果有人的聲望才能高到足以超越臣民對萊因哈特的個人忠誠延續到他後代身上的影響,那希爾德就算以亞歷山大監護人的名義代禪位給那個人也是順時應人,不會有太大阻礙,相反,如果後來者能力雖然出色,但聲望還不足以和“亞歷山大通過血緣關係自然繼承來的聲望+亞歷山大靠自己贏得的聲望“相匹,那隻讓他繼承萊因哈特的權力,而仍由亞歷山大繼承皇帝頭銜,也不違背萊因哈特的初衷-----萊因哈特從沒說過他兒子不能從他這裡繼承任何東西,只不過說如果別人超過他兒子就應該由別人繼承,在當時,沒有第二人比亞歷山大繼承這個名號更眾望所歸,因此萊因哈特的做法完全不違背他的初衷,而如果一個君主的資格應該由能力+人望的總和構成,亞歷山大在這兩點上的總和又超過了其他任何人,那麼將來他同時繼承萊因哈特的頭銜和權力也不違背萊因哈特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