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朝稱制

臨朝稱制

古時後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後妃要掌權就要“臨朝”,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就叫“稱制”。臨朝稱制由中國西漢時期的呂后所開闢,可人們一般比較熟悉的女主統治方式應該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簾聽政,二者在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

定義


同治光緒兩朝的無冕女皇慈禧
同治光緒兩朝的無冕女皇慈禧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權力)稱為“臨朝稱制”。
按傳統儒學和大男子主義觀點,身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內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後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後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 臨朝稱制,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后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 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布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這麼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為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后,太後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若是皇後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許與縱容。不管皇后的權力有多大(例如武則天),其身份也不過是皇帝的助手或秘書,不能算是取代皇帝執政,所以詔書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體現。因此,皇后即使"臨朝",也不能算是"稱制"。

歷史


中國

【西漢】
高祖呂太后
孝元王太后(王政君)
孝平王太后王嬿(孝平皇后,新朝建興帝王莽的長女,孺子嬰當皇太子時的太后)
【東漢】
章德竇太后
和熹鄧太后
安思閻太后(閻姬
順烈梁太后
桓思竇太后
靈思何太后
【東晉】
明穆庾太后
康獻褚太后
【北魏】
文明太后
靈太后
【唐朝】
武則天(臨朝稱制二十四年,在位十五年,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順天皇太后
【遼朝】
應天皇太后
承天皇太后
法天皇太后
【西夏】
沒藏太后
大梁太后
小梁太后
【北宋】
劉太后(劉娥)
向太后(向皇后)
【北遼】
蕭德妃
【西遼】
感天皇后
承天太后(即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南宋】
孟太后(元佑皇后)
李皇后(李鳳娘)
楊太后(楊淑妃)
謝太后
【元朝】
乃馬真后
海迷失后
卜魯罕后
卜答失里后
【清朝】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掌握晚清實際大權共四十七年,為中國歷代后妃之最。)
隆裕太后

日本

神功皇后
間人皇女
飯豐青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