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
1988年成立於銀川市的組織
九三學社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成立於1988年3月。
九三學社的前身為抗日戰爭後期一批進步學者發揚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以民主、科學為宗旨,在重慶組織的“民主科學座談會”。後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改建為“九三學社”。
九三學社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以下簡稱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會)成立於1988年3月。現為第四屆委員會。歷任主任委員為牛今(一屆),汪愚(二屆),袁漢民(三屆、四屆)。
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會現有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4個市級委員會、中衛市總支社、6個基層委員會、38個支社;社員 680 人,其中高級職稱佔63.1%,中級職稱佔33.5%。社員中擔任各級人大代表的15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的101人,有43人擔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
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在九三學社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社員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承和發揚九三學社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履行職能。緊緊圍繞自治區中心工作,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參與自治區重大問題的協商,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許多建議和意見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採納。2010年,《關於加大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設施農業建設力度的建議》和《關於開展我區農村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示範和推廣的建議》提案被確定為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牽頭督辦的重點提案,由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親自督辦,在寧夏政協歷史上尚屬首次;《寧夏南部黃土高原區的水土流失與治理對策》調研報告榮獲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頒發的首次民主黨派專題調研一等獎。貫徹落實人才強社戰略,搞好政治交接,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成員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組織發展保持健康有序的態勢,對外宣傳工作進一步加強。
目前,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會把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放在首位,大力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切實加強思想建設;把科學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在中共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而努力奮鬥!
主委:馬秀珍
副主委:霍健明
副主委:張亞紅
副主委:相衛國
副主委:蔣齊
社區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秀珍(女)、馬保相、尹相梅(女)、田煒寧、買曉燕(女)、鄒儉偉
社區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秀珍(女) 、馬靈琴(女)、馬保相、王社選、王家邦、尹相梅(女)、田煒寧、劉媚(女)、劉文博、劉志軍、安浩、買曉燕(女)、楊朝(女)、楊國華
鄒儉偉、張亞紅(女)、范建榮、周濤、孟聰(女)、相衛國、郭敏(女)
郭寧川(女) 、曹佳樂、梁建寧、蔣齊、裴秀英(女)、霍健明
成立於2011年5月3日,監督委員會由7人組成,社區委專職副主委王大陸任監督委員會主任,霍鍵明、相衛國任副主任。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文化西街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