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以德報怨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成語
- 2010年格雷格·錢皮恩執導電影
以德報怨
漢語成語
以德報怨,漢語成語,讀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自《論語·憲問》。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宋·崔鶠《楊嗣復論》:“君子不念舊惡,以德報怨。”
梁楚之歡
梁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人,劬力數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怨,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於是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之為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惄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譯文
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國的邊境兵營和楚國的邊境兵營都種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國戍邊的人勤勞努力,經常澆灌他們的瓜田,所以瓜長得很好;楚國士兵因為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所以瓜長得不好。楚國縣令因為梁國的瓜長得好,而對自己楚國的瓜長得不好感到很生氣。楚國士兵心裡嫉恨梁國士兵(瓜種得)比自己好,於是夜晚偷偷去破壞他們的瓜,所以(梁國的)瓜總有枯死的。梁國士兵發現了這件事,於是請求縣尉,也想偷偷前去報復破壞楚營的瓜田。縣尉拿這件事向宋就請示,宋就說:“唉!這怎麼行呢?結下了仇怨,是惹禍的根苗呀。人家使壞你也跟著使壞,怎麼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要讓我教給你辦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過去,偷偷地為楚國兵營在夜裡好好地澆灌他們的瓜園,不要讓他們知道。”於是梁國士兵就在每天夜間偷偷地去澆灌楚兵的瓜園。楚國士兵早晨去瓜園巡視,就發現都已經澆過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長得好了。楚國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細查看,才知道是梁國士兵乾的。楚國縣令聽說這件事很高興,於是詳細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了之後,又憂愁又慚愧,把這事當成自己的心病。於是告訴主管官吏說:“調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裡破壞的人,他們還有其他罪過嗎?這是梁國人在暗中責備我們呀。”於是拿出豐厚的禮物,向宋就表示歉意,並請求與梁王結交。楚王時常稱讚梁王,認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兩國的友好關係,是從宋就開始的。古語說:“把失敗的情況轉向成功,把災禍轉變成幸福。”《老子》說:“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仇怨。”就是說的這類事情呀。別人已經做錯了事,哪裡值得效仿呢!
1.因戰國時魏國的首都是大梁,所以史書上又稱魏國為梁國。
2.亭:古代邊境上的崗亭和營壘。
3.數:通“術”,方法。
4.劬力:勤勞努力。劬:勤勞。
5.窳:懶惰。
6.惡(wù):恨。
7.賢:比……好。
8.搔:通“騷”破壞。
9.惡(wū):嘆詞,相當於“啊”、“唉”等。
10.褊:氣量狹小。
11.旦:早晨。行:巡視。
12.惄然:憂思的樣子。
13.自閔:自憐,這裡是“自卑”的意思。閔:通“憫”,同情。
14.夫:發語詞,用於引起下文的議論。
15.胡:通“何”。
以德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以德報怨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可是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見的,相對來說,我更願意取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解釋,把“直”解釋成對等的東西,此種解釋也頗與辭典相合(存在爭議,古代漢語詞典中無上文所說意象,但無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說法是對是錯,根據詞典,可能的意象是“公正合理”,如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等)。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裡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裡的本性是羊性,這裡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比如中日甲午海戰后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因為中國在彈丸之國日本面前的不堪一擊。
如月影同學在以上總結的非常好,不過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個錯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出自《聖經-舊約》,不是耶穌說的(耶穌是在《新約》才出現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在舊約多次出現,如《聖經·舊約·申命記》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為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領袖。他發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life for alife,an eye for aneye,atooth for atooth,ahand for ahand and afoot for a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而在《新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可見,如果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強加到耶穌頭上,同樣是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就像我們誤解了孔子一樣……
這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覆,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南懷瑾語不知道準不準確呢?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無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應該可以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類似說法,“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來對待別人的怨,那又怎麼能夠行善事呢?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真實反映,很多人沒有那種海納百川的氣魄。可見在對待德怨的問題上,儒、道兩家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上文引文是存在爭議的,“報怨以德”無法肯定是出自七十九章還是六十三章。
出自七十九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焉(或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大小多少”(大小多少出自六十三章,後接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上文翻譯:和解大的怨恨,必然還有殘餘的怨恨,怎麼能算是妥善呢?因此,聖人執借據卻不逼索於人。有德者就象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無德者就象收稅人一樣嚴厲刻薄,所以收稅者是相當沒有道德的。
出自六十三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焉(或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不論大小多少,都應報怨以德)。
可見前後意思差別之大,所以,對儒道兩家對待此問題的相同之處應持保留意見,依靠讀者結合事情和人物所處環境判斷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