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搖蚊的結果 展開

搖蚊

雙翅目搖蚊科動物

搖蚊(雙翅目搖蚊科Chironomidae)。世界性分佈,遍及各大區。世界已知5000餘種。為一類十分常見,耐受性極強的水生昆蟲,在各類水體中均有廣泛分佈,其數量占底棲無脊椎動物總數的一半以上,生物量佔到水生底棲動物的70%~80% 。數量眾多,在淡水水域生態平衡和養魚事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昆蟲。微小至中型。體形大體與蚊蟲(蚊科)相似,多纖長脆弱,但大形的種類與蚊蟲相似,則較為粗壯。體色多樣,白色、黃色、淡綠色、黑色不等,可有鮮明的色斑。體不具鱗片。頭部相對較小,複眼發達,小眼面之間可生有小毛。無單眼。觸角柄節退化幾不可見;梗節發達,球狀;鞭節絲狀。口器退化。

搖蚊是雌雄異體。在溫暖的季節,水裡食物豐富,雌搖蚊產的卵不需要受精,每次產卵幾枚至幾十枚,在母體的孵化囊里直接發育成小搖蚊,這些小“搖蚊”通常都是雌的。

概述


搖蚊
搖蚊
搖蚊屬於雙翅目(Diptra)搖蚊科(Chironmidae)昆蟲,在全球已知分佈約400屬,是淡水水生態系統中數量最多的昆蟲,幾乎遍及所有的淡水環境。
作為一種四蛻期的全變態昆蟲,搖蚊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以幼蟲的形式在水體中度過,處於第三和第四蛻期的搖蚊幼蟲發育了幾丁質的頭囊,可以較好地在水體中保存。
不同種類的搖蚊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係密切。另一方面,少數植食性種類的幼蟲可以對水生經濟作物造成侵害,因此它是淡水水域生態平衡和養魚事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昆蟲。

形態特徵


搖蚊
搖蚊
搖蚊屬於微小至中型昆蟲,體形大體與蚊蟲(蚊科)相似,多纖長脆弱,但大形的種類與蚊蟲相似,則較為粗壯。體色多樣,白色、黃色、淡綠色、黑色不等,可有鮮明的色斑。體不具鱗片。
頭部相對較小,複眼發達,小眼面之間可生有小毛。無單眼。觸角柄節退化幾不可見;梗節發達,球狀;鞭節絲狀。口器退化。
其卵呈球形或長橢圓形,白、黃、褐色或紅色,產下時常數十粒至數百粒包埋於膠質中,形成膠質長帶,或成塊狀。幼蟲淡色,部分種類因體液中含有血紅素而身體呈血紅色,因此又被稱為“紅蟲”。
身體細長,各體節粗細相近。

日常管理


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調節水位,氣溫≥35℃,<10℃時,水位保持在15厘米~20厘米,<35℃,≥10℃時,水位保持在12厘米~15厘米。
當養殖池的搖蚊幼蟲采撈高峰期過後,要補充一定量的經發酵的有機肥,數量為每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昆蟲幼蟲


搖蚊幼蟲是昆蟲綱雙翅目搖蚊科幼蟲的總稱,分佈廣,種類很多,在全世界已經鑒定的約3500多種。搖蚊幼蟲是水生食物鏈網的重要環節,是許多經濟魚類的餌料生物,其生物量約佔底棲生物總量的70%-80%。此外,搖蚊幼蟲在沉積物中的活動還極大地影響了沉積物的性質。總之,搖蚊幼蟲對於水環境的生物學過程或物理過程,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大多數種類的搖蚊幼蟲能夠直接利用水體中的有機碎屑,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可以有效地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尤其在富營養化水體中更為顯著。
在過去幾十年內,環境工作者普遍將搖蚊幼蟲作為重要的指示生物,近十幾年來更加強了用搖蚊幼蟲作為水生態毒理學實驗生物及其在生物監測中應用的研究。這一方面是由於對於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物檢測,除了要求有敏感物種的毒性數據外,還要求比較廣泛的生物檢測結果,例如美國環保局頒布的推導水質基準的指南中就規定要有至少隸屬於四個門和八個科的水生生物的毒性數據。另一方面,人們通過大量研究逐漸發現,搖蚊類中不同的物種對污染物耐受性或敏感性有較大差異,而同一物種的搖蚊的耐受性也隨污染物的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另外不同生活階段的搖蚊幼蟲其耐受性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主要價值


幼蟲價值

搖蚊幼蟲營養豐富,蟲體含干物質為1.4%;干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41%~62%,搖蚊幼蟲脂肪為2%~8%,熱量為4卡/克。搖蚊幼蟲可作為多種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物餌料,特別是在鱔苗、蟹苗的培育及稚鱉的飼養過程中,大量投喂搖蚊幼蟲,具有重要作用:搖蚊幼蟲大小適宜,適口性好;營養全面,能促進經濟動物幼體的生長發育;不會引起飼養池的水質污染;殘存於飼養池中的搖蚊幼蟲不會對養殖對象產生危害,因其大量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碎屑,還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搖蚊幼蟲、霍甫水絲蚓對沉積物中氨氮、總氮釋放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早在1951年,前蘇聯就建有專門的培育背搖蚊幼蟲的“工廠”。在我國水產大發展的今天,大量培育搖蚊幼蟲作為一些名特優水產品幼體的生物活餌料,一定會起著重要作用。

生活習性


搖蚊
搖蚊
搖蚊成蟲幾不取食,或攝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夜間有強趨光性,燈下常見。羽化后常有婚飛習性,雄成蟲成大群在清晨或黃昏群飛,雌蟲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數秒鐘內完成。
雌蟲一生一般只產一次卵,直接產於水面,或將膠質卵帶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數日至數周不等,但多數種類卵期很短。幼蟲期佔據整個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為4~5個月。
幼蟲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極耐缺氧環境,以唾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中。食料包括沉積物中的有機物碎屑、藻類、細菌、水生動植物殘體等。
蛹期一般較短,只有幾小時或幾天,蛹可自由游泳,或棲於水底的巢筒中,只在羽化前浮出水面。羽化過程極短,在水面進行,一般只有數十秒鐘至數分鐘。。

孤雌生殖

搖蚊
搖蚊
搖蚊是雌雄異體。在溫暖的季節,水裡食物豐富,雌搖蚊產的卵不需要受精,每次產卵幾枚至幾十枚,在母體的孵化囊里直接發育成小搖蚊,這些小“搖蚊”通常都是雌的。一隻雌搖蚊可以一批一批不斷生殖,產出的小搖蚊成長后又同樣生殖下一代。
這種孤雌生殖方式使搖蚊能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這時產的卵稱作夏卵。當環境轉為不利時,夏卵中會有一部分孵出雄蟲。雄蟲比雌蟲小,體形也略不同,這時搖蚊轉入兩性生殖,產出的卵稱作冬卵,每次只產1-2枚,必須受精后才能發育。
冬卵休眠一段時間,度過嚴寒或乾燥等不良環境,再繼續發育,孵出的是雌蟲,又進行新一代的孤雌生殖。據試驗,冬卵乾燥20年以上仍能孵出“搖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搖蚊
搖蚊
1、物理防治是利用機械方法,以及聲、光、電、溫度等條件,捕殺、誘殺或驅除害蟲。

化學防治

1、對成蟲的殺滅可用擬除蟲菊酯類(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有機磷類(如馬拉硫磷,雙硫磷),氨基甲酸酯類(如殘殺威)等常用的殺蟲劑。
2、搖蚊的幼蟲還可用氧化劑殺滅,如二氧化氯、液氯、過氧化氫等。

養殖方法


養殖池建設

養殖池用磚塊漿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漿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積為50平方米~300平方米,但宜小不宜大。池形為長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設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邊,排水管用直徑為10厘米的PVC管製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徑相同的PVC管,用以調節水位,使每個養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設化糞池1個,面積50平方米~80平方米,深60厘米。

養殖前準備

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質土,泥土粒徑<80目。底泥厚度5厘米~8厘米,鋪設均勻。水深為12厘米~15厘米。每100平方米施用經發酵的豬糞等有機150千克。在施用有機肥后,用1ppm漂白粉帶水消毒即可。

微生物防治

1、微生物防治害蟲是生物防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效果較好,不污染環境。現常用的有蘇雲金芽孢桿菌和球形芽孢桿菌,僅用於室外相對靜止的水體。國內外還尚無微生物殺蟲劑用於飲用水的報道。

環境防治

1、搖蚊幼蟲在水底淤泥中生活,以水中的有機物碎屑、細菌及藻類為食。清除淤泥及水中的有機物、藻類,可減少幼蟲的食物來源,使其生活環境質量下降,降低幼蟲的生存機率。
2、針對搖蚊幼蟲可在沉澱水底的泥中越冬生活的特點,增加冬季和秋季的大強度清淤工作,可以除去底泥中存在的搖蚊幼蟲,抑制其再度生長繁殖。

生物防治

1、搖蚊幼蟲是多數經濟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在浮遊階段時,可被幼魚攝取;當轉入底棲時,則是底層魚類鯉、鯽、青魚等的良好餌料。
2、控制污染,改善水體環境質量,增加水的含氧量,使其適於魚類生存,可有效的防治搖蚊的孳生,經濟實惠且生態環保,是最適宜的防治方法。

新聞


搖蚊屍體成群會導致地面打滑
搖蚊屍體成群會導致地面打滑
每年11月至12月是搖蚊繁殖期,武漢各大湖泊周圍都會出現搖蚊暴發的景象。如果白天氣溫回暖,其生長發育速度就會大大加快,大量搖蚊便開始集中出現。但由於晝夜溫差較大,夜裡凍死的搖蚊紛紛落在地面上,在被車輛碾壓后就會造成了交通隱患。 2012年11月14日,一貨車司機在東湖沿岸行駛時,因在被車輛碾壓后形成了的搖蚊屍體的“油污帶”上失控,造成交通事故,栽進東湖。入侵南極,可能改變南極生態系統
越來越多人踏上南極洲的同時攜帶了很多非當地物種,而這些外來物種入侵有可能徹底改變已被孤立數百萬年的南極生態系統,搖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一種來自喬治亞南部地區的昆蟲——搖蚊在南極西格尼島上大量繁殖。這種蚊可能是通過研究用植物進入南極。其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但似乎並未造成任何危害,而到了90年代和21世紀初,數量猛增。
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彼得·康維教授說,該物種非常適合在極端條件下茁壯成長。搖蚊能分解垃圾,可釋放出大量營養物質滲入土壤,改變本地物種的生活。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其發揮的作用是有益的,但數量上的龐大可能會帶來麻煩,在最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達40多萬隻,超出其它所有節肢動物的數量。因此,它基本上賦予生態系統的功能不是很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