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職業學院

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菏澤職業學院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國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坐落於美麗的牡丹之都—山東省菏澤市,位於菏澤市牡丹區長城路999號,校園佔地865畝,內有萬花湖130畝,學院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有齊魯工業大學、牡丹區國花學校兩個分校區。

學院設商貿物流系、機電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管理系、食品科學與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旅遊管理系、退役軍人教育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共11個院系。開設有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會計、網際網路金融、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光伏發電技術與應用、電氣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動漫製作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等27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規模11000人,年培訓規模10000人。

現有教師總數526人,其中,專任教師436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97人、碩士以上學位246人、35周歲以下的教師365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58人、省級教學能手4人。承擔立項科研課題205項,發表論文48篇,出版著作6部,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市級科研成果獎27項。學院聘用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20餘人。 

學院堅持緊貼市場、突出特色的辦學理念,以職業技能實訓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學生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大學專科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努力造就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實踐技能突出、就業層次高、社會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歷史沿革


2006年,菏澤市政府正式決定籌建菏澤職業學院,當年10月,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同意籌建菏澤職業技術學院的通知》。2007年6月,菏澤職業學院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立,正式開始學院籌建工作。2012年12月12日,省政府批准菏澤職業學院正式建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括

學院設商貿物流系、機電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管理系、食品科學與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旅遊管理系、退役軍人教育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共11個院系。開設有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會計、網際網路金融、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光伏發電技術與應用、電氣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動漫製作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營銷與服務、應用化工技術、精細化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建築工程技術、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工程造價、旅遊管理、空中乘務、音樂表演、動物醫學、公共事務管理、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等27個專業。

師資隊伍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現有教師總數526人,其中,專任教師436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97人、碩士以上學位246人、35周歲以下的教師365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58人、省級教學能手4人。承擔立項科研課題205項,發表論文48篇,出版著作6部,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市級科研成果獎27項。學院聘用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專家、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20餘人。建立菏澤籍高端人才服務機構,搭建區外人才服務菏澤和學校發展的平台。

辦學理念

菏澤職業學院
菏澤職業學院
學院堅持緊貼市場、突出特色的辦學理念,以職業技能實訓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學生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大學專科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努力造就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實踐技能突出、就業層次高、社會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教學科研積累豐厚。教學督導、教學檢查、教學質量評價、視頻觀摩評教等教學秩序建設;專業帶頭人、學科帶頭人、課程負責人、教學名師培養等教學能力建設;高級酒店管理訂單培養、建築施工管理現代學徒制培養、汽修工匠工學交替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加強體育、拓展美育、強化勞動教育等全面發展育人體系建設均成效顯著,取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成立菏澤市曹風鄉村振興研究院、菏澤市高端化工研究院、菏澤市國韻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等16個學會、協會、研究院;建立了人工智慧和水環境污染控制兩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

發展規劃


根據國務院、山東省和菏澤市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菏澤職業學院2013—2020年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秉承“學生至上、能力為本,適應社會、打造品牌”的辦學理念,遵循市場經濟和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辦學原則,深化教育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走“就業拉動、科研帶動、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路子,立足菏澤及周邊地區,面向省內外培養經濟社會發展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建成以工科為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興化工、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為特色的高等職業學院。
2、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人才觀,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加強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更新教育觀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機制、管理體制和育人模式。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綜合考慮學科門類、專業設置、師資力量等辦學要素的合理配置。堅持改革、開放、發展、創新的原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實現學院跨越發展。
二、發展目標
3、貫徹“一切為了學生成才與就業”的辦學方針,全面深化教育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學校跨越發展。建設管理體制科學,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特色和優勢明顯,以高職為主,高職、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以工科為主,工商結合,人文學科協調發展,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同步發展,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高等職業學院。
三、發展規劃
4、辦學規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開展成人教育、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實現多形式、多層次、多元化辦學。到2020年,全日制高職在校生達到8000人,各類培訓每年5000人次。
5、校園校舍建設。學院規劃建設佔地149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2013年6月完成11萬平方米的一期教學樓等建築施工。2014年12月完成一期31萬平方米全部建設任務。另外,通過商業開發,規劃建設佔地175畝、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的教師住宅區,2013年12月建成使用。
6、師資隊伍建設。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增加教師數量,改善師資隊伍結構。至2020年專任教師達到900人以上,其中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雙師型”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的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者達到65%以上。落實教師定期學習制度和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有2個月到企業或生產一線實踐。力爭經過7年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精幹高效、專兼結合、開拓創新,與學校發展及社會需要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7、專業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形成以工科為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興化工、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要發展方向和特色,重點打造能源電氣、材料化工、製造裝配、信息物流、生物醫藥、建築房產、傳媒設計、經貿服務8個專業集群,構建面向市場、特色鮮明、寬窄並存、結構優化的專業體系,設計以全面素質教育、專業技術技能教育和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以“強能力、高素質”為質量標誌的人才培養模式,精心打造省內知名、國內或行業內有影響、特色鮮明的品牌特色專業。2015年專業達到15個;2020年專業達到30-40個,省級以上品牌、特色專業5個,省級以上精品課程10-15個。
8、實驗室及實訓基地建設。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為依據,以培養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滿足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需求為前提,建設一批現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術氛圍強、實踐環境好、職業教育特色鮮明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2013年重點建設能源化工、裝備製造、信息技術三大實訓系統。2020年完成組建具備教學、科研、培訓、鑒定和技術服務等綜合功能的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建立與學校專業特色相配套的職業技能資格鑒定站;根據企業產品開發推廣的需要,校企聯合建立各專業的校內“教學型”實訓基地和“生產與教學合一型”校外實訓基地,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
9、圖書館建設。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則(修訂)》要求,以實現圖書館“文獻資料的電子化、數字化、網路化和虛擬化,圖書館及其資源管理的計算機化”為目標,抓好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和讀者服務工作,2020年館藏圖書達到80萬冊。把圖書館建成特色鮮明、管理科學、功能齊全、服務優良、環境優美,能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要,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保障的現代化圖書館。
10、教育科研工作。重視教育科研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提高學校的科技開發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勵機制,抓好一批學科學術帶頭人,帶動科研工作的開展。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設置科研專項基金,積極鼓勵支持教師承擔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的研究。2020年前,建立5個左右產學結合研究機構,編寫20部以上高質量的校本教材。
11、校園網路建設。本著“統一規劃、軟硬並重、分步實施、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建設原則,加強信息技術投入和培訓,有計劃、分步驟使學校從環境、資源到活動逐步實施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教學質量、科研實力和管理水平。2013年7月初步建成新校網路系統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基本實現數字化校園,構建一個以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師生網路交互、遠程教學和教學資源管理為主的網路教育系統平台。
12、校園文化建設。按照教育部、團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徵和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
13、德育工作。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首、教育為主、科學管理的方針,抓好德育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社會實踐活動,繼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和技能大賽,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政治立場堅定,誠實守信,勤奮學習,勇於創業,品德優良,愛崗敬業,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重要舉措和保障體系
14、強化組織領導。努力建設一支開拓創新、團結奮進、求真務實的學院領導班子。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認真加強班子的理論學習,提高決策水平,改進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形成民主、公正、清正、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加強系處級管理班子建設,建成一支有全新辦學理念,以服務師生為宗旨,刻苦學習、愛崗敬業、善於開拓進取的管理隊伍。
15、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新校一期工程建設投資10億元,資金籌措渠道是:財政撥款0.5億元,土地等資產出讓收益7億元,實體公司企業化運作3億元等。基本建設債務從2013年至2015年分三年由市財政全額償還。加強辦學經費使用和管理,走產業支持、勤工助學、勤儉建校、建設節約型學院的道路,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
16、推進育人模式改革,走產學結合之路。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專業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實行產教結合、校企結合,促進教育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積極推進辦學模式改革,實行與專業崗位要求相一致的“雙證互通”教學,建立和完善彈性學習制度,逐步建立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推動學院育人模式改革,實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零距離”對接。
17、健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體系。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方針,建立評估體系,完善評估和監測手段,加強評估領導,每年對教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工作等進行自評,促進學院全面發展。
18、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完善校系(部)兩級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員聘任制,形成競爭上崗、按勞分配、優績優酬的管理運行機制。
19、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和改進學校黨建工作,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強化師德建設和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實行黨員承諾制,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確保學院健康發展。 

學院地址


菏澤市牡丹區長城路999號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風:篤學上進 著善尚美
菏澤職業學院
菏澤職業學院
校訓:修德、明志、精工、強能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陳北國
黨委副書記、院長高會峰
黨委副書記吳亞平
黨委委員、副院長王朝景、陳俊啟、胡憲奎
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劉存長
黨委委員張獻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