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葉半枝蓮

匍匐性草本植物

闊葉半枝蓮(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granatus')是由馬齒莧大花馬齒莧人工雜交而成的馬齒莧科,馬齒莧屬匍匐性草本植物。大部分地區一年生,海南等氣候溫暖地區表現為多年生,莖呈鮮艷紅紫,莖的基部分枝向外延伸,長達45厘米左右,冠幅可達50厘米;葉互生,頂葉對生或三葉輪生,肉質,匙形至倒卵形,綠色。花頂生,每莖著生花蕾數枚,但每天每莖僅能開花一朵,花形單瓣,花色有紅、橙紅、桃紅、黃、白等色,春末至初冬,花開花謝從不間斷,花期約為4-11月;雄蕊多枚,花藥黃色;雌蕊一枚,先端四裂或五裂,線形,長出雄蕊外;受精后成為蒴果,果實呈半帽狀。果內種子多數,細小黑色,扁圓形。原產於南美洲,中國各地均有栽培。闊葉半枝蓮喜溫暖氣候,稍耐低溫,不畏炎熱,不耐霜凍。闊葉半枝蓮屬強日照植物,如果日照不足,造成枝葉徒長,開花不良或者不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富含有機質的沙性土壤最為適宜。闊葉半枝蓮具有較高的營養、藥用和觀賞價值。因其花型美觀、栽培簡單易活、管理方便等因素,中國浙江廣泛栽培於公園、道路綠化帶以作觀賞用,成為浙江當地夏秋季輔助蜜粉源植物之一,對蜜蜂的繁殖和蜂王漿生產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育植技術


春、夏、秋均可播種。當氣溫20℃以上時,播后10天左右發芽。覆土宜薄,不覆土亦能生長。待苗3-5厘米高時分栽,以避免過密而影響生長,株行距5厘米×5厘米,當7-10厘米時,可定植於花盤或露地花壇,成活后應進行摘心2-3次。盆栽與露地花壇栽培,株行距為20厘米×30厘米,在15℃以上條件下,約20餘天即可開花。扦插繁殖,在夏季將剪下的枝梢作插穗,插活后即出現花蕾。保護地可常年栽培。
開花期間需充分日照,花朵才會碩大且美麗,否則不僅花朵小,數目少外,植株也將產生徒長。果實成熟后,陰乾等來年春天播種用,植株可以稍加修剪,剪下的花枝,可以作扦插用。

植物學史


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馬齒莧屬一至多年生草本。馬齒莧的變種,由馬齒莧和大花馬齒莧人工雜交而得。植株低矮,匍匐生長。
盛放的馬齒莧
盛放的馬齒莧
莖葉肉質,葉片橢圓至倒卵形,綠色,葉緣可泛紅褐色。花單生於枝頂,花瓣5,花色有白、紅、粉紅、桃紅、橘黃、黃色等,花型有單瓣、重瓣、半重瓣。花期夏秋季。

形態特徵


含苞待放
含苞待放
植株矮小,具匍匐性;葉、莖多肉質,葉長橢圓形、互生。花開於枝條頂端;單瓣大輪,有紅、橙、桃紅、黃、白等花色。
闊葉半枝蓮的植株低矮,具匍匐性莖,葉多肉質,帶有大量的乳汁。
故可以耐乾旱,葉呈長橢圓形,似馬齒,加上花朵的形狀像牡丹,所以也稱為馬齒牡丹

生長環境


花骨朵
花骨朵
耐高溫且耐乾旱的闊葉半枝蓮,常常可以在野外發現,是夏日代表性的植物之一,闊葉半枝蓮的開花習性非常特殊,闊葉半枝蓮只在上午開花(自太陽昇起至上午12點以前)。
下午閉合。因為闊葉半枝蓮屬蟲媒花,一經授粉或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溫度太高的晴天或雨天他都會提早畢合。
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
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南北各地均產。

功效作用


性寒、味酸,歸肝經、大腸經。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1.利水、消腫、降低血壓
馬齒莧含有大量的鉀鹽,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鉀離子還可直接作用於血管壁上,使血管壁擴張,阻止動脈管壁增厚,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2.消除塵毒
馬齒莧能消除塵毒,防止吞噬細胞變性和壞死,還可以防止淋巴管發炎和阻止纖維性變化,杜絕矽結節形成,對白癜風也有一定的療效。
3.防治潰瘍
馬齒覺還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能促進潰瘍病的癒合。
4.殺菌消炎
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用於各種炎症的輔助治療,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稱。
5.防治心臟病
馬齒莧中含有一種豐富的Y-3脂肪酸,它能抑制人體內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酸的生成,幫助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的前列腺素增多,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素A2,使血液粘度下降,促使血管擴張,可以預防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形成,從而起到防治心臟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