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梅羹

顧梅羹

顧梅羹,(1899~1990)名燾,字梅羹,別號琴禪,祖籍四川華陽,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教授,泛川派古琴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書香門第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顧梅羹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古琴藝術世家。其曾祖父顧庚山,是四川成都的著名書畫家;其祖父顧玉成曾任清朝湖南候補直隸州,是近現代古琴宗師川派鼻祖張孔山的親傳弟子
(在多數已出版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和琴史中提到的張孔山最主要弟子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書畫家。其父顧哲卿(為清代舉人)、叔父顧卓群都是近現代琴壇有影響的古琴人物。顧梅羹幼時受祖父顧玉成的熏陶酷愛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古琴藝術。六歲讀私塾時他苦讀經史、四書五經,篇篇皆可背誦如流。在繪畫方面求學於晚清湖南著名畫家粟谷青,善畫梅、蘭、竹。對他的畫作被國畫家譽為:“字裡行間透出寬容仁厚、雍雍大度的君子之風。”他在書法上仿唐代著名書法家李北海書。正是在這種成長的環境中,他對古琴藝術耳濡目染。12歲開始正式隨父顧哲卿、叔父顧卓群習琴。第一曲就彈《醉漁唱晚》,一時在琴壇傳為佳話。他的琴藝在這一時期已得到川派之真傳,並加入自家所創建的南熏琴社。

初入琴壇

顧梅羹
顧梅羹
1920年,各地琴人赴上海晨風廬聚會,顧梅羹與彭祉卿、沈伯重三人同往赴會。與會時,顧梅羹演奏琴曲 《瀟湘水雲》、《流水》、《醉漁唱晚》、《平沙落雁》,與彭祉卿、沈伯重琴簫合奏《普庵咒》,他的演奏獲得了與會琴人極高的評價。1921年,應山西育才館教務長張芹蓀之邀,顧梅羹與彭祉卿、沈伯重、楊友三赴晉任教。顧梅羹傳琴曲、授中國音樂史和古代文學,並編寫了古琴教材和音樂史講義,又監製12張新琴。同年加入母音琴社。1924年,回湘,加入彭祉卿組建的愔愔琴社。1947年,受邀任湖南省立音樂專科學校授古琴、古代文學、中國音樂史,並被聘為教授之職。

孜孜不倦

1956年,顧梅羹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通訊研究員,被邀至北京,加入北京古琴研究會,並助查阜西完成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音樂出版社,1958)、《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兩部巨著。此間,他打譜《廣陵散》,以一天一段之神速,於45天內完成。隨後撰寫《廣陵散古指法考釋》(刊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琴論綴新》第二輯,1963)、《古琴古代指法分析》(載《音樂論叢》編輯部編:《音樂論叢》第四輯,音樂出版社,1964)等論文。1963年,為參加紀念嵇康1740年暨第一次全國古琴打譜經驗座談會,他打譜了《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孤館遇神》,並撰文《嵇氏四弄幾個問題的考證》(刊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琴論綴新》第三輯,1964)、《張孔山流水傳本考異》(刊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琴論綴新》第二輯,1964)、在撰寫論文之餘,為更好的繼承古琴傳統,響應國家保護傳統文化的號召,他先後為民族音樂研究所錄製琴曲十一首《普庵咒》、《墨子悲絲》、《平沙落雁》、《瀟湘水雲》、《醉漁唱晚》(1959)、《水仙操》、《憶故人》(1960)《孔子讀易》、《流水》、(1962)《長側》、《風雷引》存檔。他演奏之《流水》、《憶故人》譜,發表於《古琴曲集》第二集(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古琴研究會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他50年代所錄製的《流水》,收入《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七(中國唱片公司,1994)

琴學備要

顧梅羹
顧梅羹
1959年,瀋陽音樂學院開設古琴專業,時任瀋陽音樂學院院長的著名音樂家李劫夫派民樂系主任朱郁之先生,前往北京將顧梅羹聘請到民樂系,專門從事古琴專業的教學工作。從此,顧梅羹成為了東北地區音樂院校古琴專業第一人,在被古代文人比喻成的“文化荒漠”地區播撒種子,開花結果。在這一時期,很多當今琴壇名流都受教於他。如:顧澤長,丁紀園、丁承運等。次年受上海音樂學院的邀請借調到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古琴,當今琴壇佼佼者龔一、林友仁等都受教於顧梅羹。一年後,返回瀋陽音樂學院任教,他的琴學巨著《琴學備要》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編寫(1964)。課餘,不論白天晚上,或是寒暑假期,他總是辛勤工作著。其中除川派琴曲外,還發掘整理了《陽春》、《白雪》、《烏夜啼》、《雉朝飛》、《石上流泉》、《龍翔操》、《長門怨》等14曲,至文革前以完成初稿。《琴學備要》這本幾十萬字的巨著已於2004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內容包括總規、指法、手勢、曲譜、音律、論說及制度、裝備、演奏方法、琴曲、打譜、論音等這種全面、細緻、綜合的分析琴學多方面的論著,在中國古琴發展史上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稱得上“中國現代古琴教育史中的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書。”是他為古琴在發展中作出的又一巨大貢獻。

生平著作


著有《廣陵散古指法考釋》、《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弄問題考證》、《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合著、主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合著、主筆)、《琴學備要》等著作。卒於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