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儘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握課堂教學藝術,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自信,從某種角度上說是能力的一種體現。教師應當是在某專業、某領域學有所成的人。學識廣博的人由於有深厚的知識學問“墊底”,因此當他面對學生時,自然會流露出一種自信來。這種自信,猶如催化劑,能將人的潛能調動起來,使人的智力、體力等各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有人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具有一定的自信心,這樣才能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狀態去傳授知識。但自信也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過於自信,以至於自負,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於知識的傳播。自信與自負不僅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表現出來,舉手投足,甚至表情、神態都可以透露出這種心理的軌跡。要把握好這個“度”,非得練好“內功”不可。
謙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遜可以促使人不斷地上進,同時也具有一種親和力。博學而又謙遜,應該是教師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飽學之士、學問大家往往是謙遜而又平和的。但是作為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如果缺乏自信,過於謙遜,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對其傳授的知識的準確性、可靠性產生懷疑;同時,過分的謙遜也是一種虛偽的表現,會令人生厭,併產生一種抑制和抵觸的心理,同樣不利於知識的傳播。
自信與謙遜都是為人處事的良好態度,自信需要能力、才幹作“本錢”,謙遜也絕不意味著淺薄與無知,同樣需要知識、學問為“資本” 。自信而不自負,謙遜而不自卑;處事自信,為人謙遜,這才是最理想的組合。
所謂知識是人與人相互傳達的,簡單來說就是甲知道知識A告訴了乙,乙又告訴了丙,而丙會將知識B告訴甲和乙。課堂也是如此,教師把握整個課堂的知識傳達,與此同時也會有知識傳達給教師。這個"知識"無論是言語還是態度都會傳達給課堂里的人,而這個"知識"是好還是壞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課堂里的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傳播的"知識",也許這"知識"會影響他人的一生.
教學少不了引證舉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舉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教師在課堂上是需要表明自己的觀點、見解的,而觀點、見解的闡述、展開離不開論據的支撐。如果只講觀點、見解,沒有論據或者論據不足,勢必乾癟抽象,缺乏說服力,令人難以接受。適當地引用一些理論論據或者事實論據,特別是一些帶有典型性的論據,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觀點、見解易於別人接受,同時也可以使得講課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
一個教師只有以豐厚的知識積累作後盾,在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左右逢源。但旁徵博引也有個“度”的把握問題,過猶不及。引證不在於多,而在於能否說明問題。如果事例典型,有代表性,用得又恰到好處,就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而引證舉例過多、過細,就會喧賓奪主,淹沒論點,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夠起到“喻”的作用,甚至還會給人以“堆砌”、“賣弄”的嫌疑。
作為教師應當注重研究講課的方法、藝術和技巧,因為這的確很有必要。漂亮的板書、標準的語音語調、優雅的手勢儀錶,無疑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但也須明確,一堂課的好與壞,關鍵在於教學內容是否豐厚、新穎和生動,能否給人有益的啟迪。而講課內容又取決於講課者自身素質的高低。倘若講課者孤陋寡聞、學問淺薄、知識貧乏,無論怎麼絞盡腦汁地研究方法、藝術和技巧,也難以把課講好,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給人以矯揉造作之感。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得到廣泛運用。我們的教學手段如果仍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份講稿、一張嘴的水平上,就很難適應。然而,它畢竟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是一種形式,而教學內容才是教學的核心。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到教學的內容和實際需要,切不可使其與教學內容相脫節。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從頭到尾充斥著大量複雜的信息、不停轉動的畫面,往往會喧賓奪主,淡化主題。
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要明確它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製作中要有的放矢,把握教學重點,選取與重點內容有關的素材;其次運用多媒體要特別注意把握適時、適量這個“火候”,過少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過多則有畫蛇添足之弊。應儘可能地簡約、適用,避免花俏,盡量少用節奏快、強度大的音響。只有充實的內容與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手段與效果高度統一的最佳境界。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寫文章最忌平鋪直敘,沒有起伏波瀾,講課也同樣如此。教學活動並非純理性的信息傳輸活動,其中必然滲透著強烈的感情因素。所謂“情理相融”,就是既要講透知識,又要滲透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感受和聯想等思維活動變化,以促進師生感情共鳴,思維同步。倘若從始至終語速平均、聲調平緩、平白道來,這種平直單調、缺乏激情和變化的講授,會令學員聽覺疲倦、情緒降低、打不起精神,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常言道演員演戲要“進入角色”,教師講課也有一個“進入角色”的問題。一旦進入角色之後,情緒會處於最佳狀態:情感飽滿激昂,語言充滿激情,這樣的教學會使學員受到強烈的感染,得到一種振奮的美的享受,同時也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感情充沛,而又能恰當地加以控制,也是一種境界。激情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效果,然而激情過於充沛,始終慷慨激昂,保持高聲量、大嗓門,如同講演一般,不僅教師本人會感到身心疲憊,聽課的人也會感到很勞累。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書法、繪畫、攝影藝術在構圖上講究虛實相映,教學也應當如此。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其大腦不會總是處於興奮狀態,優勢興奮中心也是隨時間的推進而呈曲線變化的。即這種優勢興奮中心不是長期固定在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而是隨著生理和心理運動曲線和刺激物的變化不斷轉移。故教師課堂講授時應儘可能做到疏密相間、有張有弛、抑揚頓挫。語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都要適當;情感的抒發要能放能收、收放自如,做到“聲”、“情”、“形”的有機結合,巧妙運用,並且恰到好處,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以上談到的課堂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幾個關係,其中均包含著一定的辯證藝術,要想靈活地加以控制和把握,絕非一日之功。這需要一定的“悟性”,更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逐步地積累經驗,提高技藝。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溝通信息和傳遞知識的工具。它為人類所創造所擁有,同時為人類所應用而發展。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語言尤為重要,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駕馭教學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現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學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因此,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的應用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好的教學語言可以做到生動、形象、幽默機智,它能使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教學語言有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和書面語言之分,它的應用主要是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由此作以下三方面的探討。
口頭語言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語言,它能使聽者在繪聲繪色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和啟迪,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口頭語言的使用要注意:
1、以發音和發音技巧為表達語言的基礎,形成發音準確、吐字清晰的授課語言,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以優美動聽的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樂於接受。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的語音不但要正確、清晰,並且還要鮮明、生動,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這就要在掌握普通話發音基礎上,把握不同的發音技巧,使聲音具有藝術魅力。就像唱歌學練聲一樣,吐字歸音,高低、快慢、升降、擬聲、強弱等都必須正確掌握,方可行之有效。
2、以激勵的語言傳達和溝通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聽課。心理學表明:對人的良好思想行為做出肯定和讚許,能使其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得到表揚和鼓舞,會煥發出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有益評價,無不是用激勵讚美之辭引起學生良好的心理反應,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中受到教師語言的感染和啟發的。故此,學生就會以百倍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去努力學習知識。
3、以幽默的語言活躍和渲染教學氣氛,使其在課堂教學中,既能融洽師生關係,又能加深學生記憶,同時也能讓幽默來陶冶學生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體態語言是教學活動中無聲語言。在教學語言中,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體態來表現的。體態語言的運用,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表達思想感情和內容的。體態是指人的身體姿態。姿態越自然,身體各部位表現出來的動作就越親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實,在課堂上,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作為教師只有表現出不做作、不矯揉和不失態,才能使體態語言得到應有的發揮。當口頭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時,教師若能將體態語言運用得當,將會對教學活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體態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這樣,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互相結合互相彌補,調動教學信息的組織和傳達,促進學生在輕鬆的狀態下進行心理活動,有助於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1、表情。表情是精神的內在體現,是教態積極的一面。精神愉快,如春風拂面,帶給學生的是親切、融洽的學習氛圍。因為良好的表情始終是用微笑來贏得的。但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學生聽課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況,教師可作出凝視皺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動嘴唇想說而未說等來提示學生注意;對不守紀律的學生,必要時用冷靜的默不作聲的方法來制止,這樣,不僅有利於教學,也有益於養成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2、服飾。教師的服飾得體、簡潔大方,既能體現教師的精神面貌和內在素質,又能積極地發揮課堂教學效應。在課堂上,若教師不修邊幅,著裝不倫不類,是很難為學生接受的。因此教師要注重樸素的服飾和美觀的儀錶。
3、眼神和手勢。眼神是心理和思維的反映。教師走進課堂第一次與學生交流的就是用目光,無聲無形之中,透給學生一種情感,使學生進入聽課狀態。如果在聽課過程中有學生講話,教師目光一掃或注視一下學生,即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良好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以自身的敏感從教師眼睛神色里體察和領悟到嚴肅、信任、激勵的目光,以此端正自己的行為。手勢所反映的是動作語言,但又區別於啞語,它是緊隨著口語和眼神,作出暗示和強化教學效果的一種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擺手否定,還能表示一定的節奏和力度。在課堂上手勢動作的 發揮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補有聲語言的不足和空白,從而為教學增添藝術魅力。
課堂教學是應用語言指導、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而書面語言是教學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以課本知識內容為基礎的關鍵性的書面語言,組織、歸納、板書,並且要在理解記憶其定理、定義、公理和公式的同時,運用課堂教學手段進行練習,以便順利達到教學目的。
1、書面語言在課堂上主要是指通過課本上知識性和教育性的語言再度板書於黑板,呈現在學生眼前的語言。它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能加深學生對掌握知識的印象,能啟示學生抓住重點和難點。它還能將字體的大小肥瘦、字跡的工整規範,刻意表現得有“形”有“意”。
2、書面語言的直觀性和導向性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進行分析和講解。板書精當的書面語言,使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具有通俗化和趣味化的表現特點,但教師在組織應用書面語言時,不要過於追求語言的通俗化和趣味化,要考慮到與語言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更不能忽略書面語言在表達時對學生的感染力。
3、在本著教材的教學原則上,讓學生進入情境學習,這是教師趣味化教學的表現,實踐證明,“以情動人”是教育教學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學中的旁徵博引也是應用書面語言的又一個機會。
在當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正確運用教學語言是教師的基本的素質。教學中,只有重視它,用純潔健康的語言充實和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該文刊載於《全國中小學優秀教改經驗論文集》第277頁,1998年5月出版)——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
一節成功的好課,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掌握、發揮好課堂教學的各種教學藝術,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師的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點有重要地位。優美、流暢、動聽的語言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個課堂教學處於一種張馳有致、輕重適度、緩急合理的良性狀態。這種優美的語言藝術應表現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語速適中、生動準確、娓娓動聽。在教學中若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藝術。靈活多變的設置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必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全身心的以一種飽滿的、愉快的、積極的教學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氣氛熱烈、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而且還能使學生由於 受到教師教學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教師既能保持清晰流暢,又促使語言生動活潑,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思維活躍。
而一節好課還與教師良好的教態有著內在的聯繫,是不可分開來捍的,教態是教師教學素質和能力的結合體。所以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教態。做這一點,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 啞,熱愛自己所教師的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油然而生責任感。自豪感,教會表現出和藹可親、嚴中有愛、微笑始終的良好教態。
興趣作為一種行為的動力,它將推動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親,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使師生間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課堂氣氛始終 處於教師預定的效果。
一位合格的教師還應具備課堂教學中各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高低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淘氣,把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或一隻大青蛙帶來不小心發出的鳴叫聲,因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作為教師就要適應這種突發事件,掌握好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迅速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控制好課堂秩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情緒藝術 與教態藝術,調動學生興趣的藝術、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也是上好堂好課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