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院

會澤院

會澤院是雲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蔣介石曾入住。

基本介紹


會澤院是雲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於1923年4月20日奠基,1924年落成,設計考究,做工精良,系典型的法式建築,為雲南至今所少有之建築。設計人張邦翰是我國早期留法學人。會澤院奠基儀式與私立東陸大學開學典禮同時隆重舉行,時為1923年4月20日。1924年落成的會澤院由雄偉壯觀的主樓和95級青石台階組成。色彩瑰麗的主樓為兩層建築,高23.3米;門窗上緣的弧形,豐富並協調了整體的直線外形結構,豐富並協調了整體的直線外形結構;正面為四根巨型羅馬圓柱,柱頂為葉形浮雕,鐵門裝飾紋樣華麗。95級台階兩側為燒制的紅色弧段磚體組成的空心欄桿,依山順勢,與台階渾然一體。會澤院滲入歐美建築元素,借鑒美哥倫比亞大學校貌構組風範,除外貌挺拔宏偉威嚴外,其內部古樸大方,物理學之力、熱、聲、光諸科學原理巧孕其中:室之空間,空氣對流自成調節(自耦空調)而冬暖夏涼;講台授課或行物理實驗(一樓早年均為物理系實驗室),無擴聲、吸音設備,雖超百人之席座氛圍仍語音清晰,傳聲無干擾(聲波自四壁之反射和吸收有序天成,無相干畸變或失真);樓之上下,室之內外,採光充溢。建成迄今將近一個世紀的會澤院,經風雨,歷地震,傲霜雪,度滄桑,風采依舊,其科藝素質之高,列時代之前驅。論及混合結構,其力學超強,抗戰時經日本飛機重磅炸彈所考驗而巋然不動,氣質不損,嬌顏無疵,令人嘆為觀止。 1973年,著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袁愛騮、吳健雄夫婦訪問雲大,得知雲大首任校長董澤早在20年代銜領同自海外留學歸來的一輩學人篳路藍縷的創業業績,深受感動,嘖嘖稱羨。更使他們驚異董澤曾留學吳氏就讀並長期供職的哥倫比亞大學,是她的學長,惜無緣早相知。當她真情探問董澤學長的近況時,告之“董澤先生於1972年病逝。”吳健雄頓感遺憾和惋惜。肅立於會澤院大廳,袁家騮、吳健雄夫婦頻頻盛讚深蘊科技含量的會澤院,深情緬懷董澤學長在其中付出的辛勞。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七。會澤院二樓內部照,老波淘攝於2007年2月13日。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七。會澤院二樓內部照,老波淘攝於2007年2月13日。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二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二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三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三
遠在建校之初,1925年上海的“五卅”運動和1926年北京的“三· 一八”慘案,雲大學生就由此出發,上街聲援上海工人和北京市民的鬥爭。抗日戰爭中,會澤院成為國內宣傳抗日的重要陣地。
1935年5月10日-21日蔣介石視察雲南的行轅設置在雲南大學的會澤院,並在雲南大學成立軍事委員長行轅招待處,雲大東邊側門還懸掛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轅”的標牌。會澤院二樓正中幾間辦公室被改造成蔣介石夫婦的卧室及辦公室。這是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史無前例地住入大學校園。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四。抗戰時期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在會澤院前合影。
雲南大學會澤院圖四。抗戰時期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在會澤院前合影。
會澤院圖五
會澤院圖五
會澤院圖六。建築背面照片。
會澤院圖六。建築背面照片。
1948年7月15日,會澤院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一五”愛國學生運動。會澤院還是名人匯粹的地方,如董澤、熊慶來、李廣田等長期在此辦公,馮友蘭、顧頡剛姜亮夫劉文典費孝通嚴濟慈等在此執教。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彭德懷、陳毅、賀龍等來校視察,均曾在會澤院召開座談會、聽彙報、作指示。1987年,會澤院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