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夼
祝家夼
又有一說,祝姓在明宣德三年從浙江槐樹底村遷到棲霞縣東北建村曰祝家夼,其後裔分立為四份子,現延衍至第二十世。其中有一枝在第十四世時移居煙台市西沙夼,一枝遷往東北同合縣同合村,另有一枝在第十五世時遷居日本。此一說有<祝氏家譜>為證,原版本據說創立於乾隆五十二年,但現保存於祝立官家中的為光緒年間的抄本。此說雖有可信之處,但很多疑點需要進一步考證。
1. 浙江現今沒有稱為槐樹底的行政村, 明朝時是否有過尚需調查.
2. 所謂的浙江槐樹底,有可能是‘洪洞大槐樹’的訛傳。儘管村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洪洞大淮樹, 山西曆來是祝姓集中的地方,祝家夼的遷移祖由山西被明清政府強行移民至此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3. 祝家夼村的風習, 建築方面沒有任何受江南文化影響的痕迹, 其文化方面與膠東屋脊中的其他村落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排除時間跨度和文化同化上的因素, 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暗示這個家族來自江南. 整個村莊竟然找不到一件明朝時期的文物. 祝姓在清朝時移居於此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4. 山東境內以祝姓命名的村莊有二十餘處, 諸如祝家莊, 祝家樓, 祝家村, 祝家溝等等, 祝姓在這些村莊中皆為第一大姓. 祝家夼一枝是否是在清朝早期從這些家族中分離出來的, 有待考證.
現存古迹有兩處, 是遺留在北山上的兩座石頭圍牆, 分別環繞兩座最高峰的頂巔壘砌成封閉的圓形, 各開有一個約一米寬的入口. 兩座山峰東西距離約有一公里, 圍牆的規模都相當大,高約一米五. 西山峰的圍牆更大更精緻一些. 站在圍牆之內, 縱目環視, 遠處近處, 峰嶺縱橫, 溝壑交錯. 粗眼看, 處處靜穆, 凝神看, 似在奔騰. 一個個村落盡在腳下, 一條條公路如帶如蛇, 一灣灣河流粼粼閃爍, 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每當雨雲來臨, 雲腳總是首先降落於此, 緩緩地順著山勢四下曼延開來, 從村裡遠遠看去, 神奇之感油然而生. 先祖們將圍牆選址於此, 斷斷有其風水, 神學和美學上的考慮.
圍牆何年何月建成, 已經無人知曉. 根據初步觀察, 應該是建於清朝中早期. 因為山壁陡峭, 山路崎嶇難爬, 因而鮮有人至, 故而沒有受到人為破壞. 其用途, 一說是戰亂或動蕩年月里村裡的百姓躲進圍牆裡, 用亂石攻打土匪或叛軍以自衛**. 但是這些圍牆砌得相當工整厚實, 很顯然其目的在於長久, 而且所選用的石頭多為方扁形狀, 不適合投擲和順著山坡滾動, 難以用作武器. 一說是祭祀或祈雨場所. 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其中位於西邊山巔上的圍牆內的中央躺有數塊磨打精細的青石板, 保存完好, 很象是某種建築物廢棄后的殘留物, 根據青石板的造型, 這裡很可能有過一個石頭砌成的祭壇, 供乾旱季節祈雨用的.
村裡唯一具有文獻價值的藏書是那部共有一百頁的<祝氏家譜>.
此地民風質樸, 百姓勤勞, 重讀書而輕商, 深受儒家價值觀的熏陶, 但世代務農者居多, 更因水資源的匱乏, 生活歷來艱難. 沒有出過載入史冊的名人. 抗日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 祝家夼村貢獻了不少英雄兒女, 包括三位抗日烈士, 他們的陵墓至今屹立在村莊的東口.
曾為革命事業作出過貢獻的老一代大都已過世了, 在此列下他們的名字, 以供村裡的後人紀念:
祝立官, 祝家夼村的唯一一名國民黨員, 擔任過國民黨鄉長, 參加過抗日戰爭, 文革時被打為反革命
祝立樹,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 共和國建立后的第一任村長
祝立進,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 在解放戰爭中任棲霞支前大隊指導員, 獲一等功
祝昌臣,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 共和國建立後任廟后鄉第一任教育委員
祝芳蘭,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 曾任鄉婦救會主任.
祝有軍,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 曾任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
祝學洲, 解放戰爭時期加入解放軍, 曾任棲霞縣文化館館長, 發表過文學和攝影作品
祝華國,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解放濟南和孟良崮戰役並受傷. 後來從事教育工作.
**注: 村裡和鄰村的一些老人說, 長毛流竄膠東時,遠近的村民們曾在圍牆裡躲藏過, 但沒有任何長毛攻打膠東的歷史記錄.李開芳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在山東西部全軍覆沒后, 是否有一小股殘餘逃奔到膠東的丘陵之中,後來命運如何, 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注: 本詞條建於2008年7月, 有待進一步更新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