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張承志的結果 展開
- 湖北洪湖籍烈士
- 中國散文作家
-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
- 世界理論保藏學創始者
張承志
中國散文作家
張承志,作家,早年的文風如鐵,慷慨硬朗,充滿了大漠荒原氣息,90年代以後,其人宗教情感增重,文字開始變的詭秘起來,甚至有些偏激。文學之於不是目的,不是終極,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達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物態載體。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已出版著作30餘種。
張丞志作品
同樣的憂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張承志最欣賞的作家就是偉大的文學旗幟魯迅。對先生的尊敬也溢於言表。同樣留學過日本的經歷,使作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著較深的理解。他說,這個國家有島國特有的封閉意識。很多人都曾選擇到這個國家留學,但終究還是離它而去。聽說,日本人里有一個叫永三郎的大學教授,因不滿日本教科書里扭曲對侵略中國事實的掩蓋,20年來一直和日本教育社打官司,卻終以敗訴告終。徹底揭示了日本法律的薄弱。張承志在一次日本之旅時,恭敬的向這位因官司而瘦得可憐的老人獻上了一盆萬年青,以使他相信在中國是有人對他心懷感激的。
在所有人類的陋習中,作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視。這是孤立和毀滅一個人的致命傷口。不管是在文革還是當今,中國還是外國,作家都對這種場面進行了多次的描寫。對這種性格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同時又無奈的指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在歧視別人,就是被別人歧視,所以,骨子裡的張承志,是一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
從創作上看,張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題材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知名,並在其中開始了他以“人民”為主題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張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氣質的長篇小說《心靈史》而震動文壇,並高張起一面向世俗挑戰的旗幟。但我以為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卻是八十年代前期的兩部中篇小說:《北方的河》與《黑駿馬》,這些作品中表達出的對人的價值思考令人難以忘懷.
張承志曾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誌《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游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因此獨特的創作主題,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斧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他用宗教寫作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沉淪亮出了一條拯救之路,著有隨筆集《荒蕪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來越濃厚的宗教傾向也引起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