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桃源

點絳唇·桃源

《點絳唇·桃源》是宋代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醉中想象自己泛舟進入桃花源,醒后因身受官府羈絆而抱恨,隱寓嚮往仙境而天涯無路的苦境;下片擇取人世間的四種凄涼景象,來影射詞人黯淡、感傷的心境。起筆寓情於景,境界清麗;接著忽而轉折,情辭悲苦;過片承上深入,渾化無跡,景色慘淡;結末景語淡出,情辭凄楚。全詞委曲含蓄,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點絳唇·桃源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①塵緣:佛教名詞。佛經中把色、聲、香、味、觸、法稱作“六塵”。以心攀緣六塵,遂被六塵牽累,故名。
②亂紅:落花。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作品譯文

我酒醉后架著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作品鑒賞


文字賞析

上片“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彷彿覺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輕鬆自如地隨著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閱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說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詞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塵緣,本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於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而此刻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於“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
下片“煙水茫茫”四句,乃是詞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凄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煙水茫茫”,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著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徵;“亂紅如雨”,就是說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並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隻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陶潛說,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誌,“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緒。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隻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名家點評

明代的沈際飛云:“如畫。”(《草堂詩餘正集》)
近代學者 俞陛云云:“作此題隱括本意,凡手皆能。此詞擅勝處,在筆輕而韻秀。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創作背景


紹聖元年(1094),“窮凶稔悉”的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他握政伊始,即廣興黨籍,大肆打擊元祐時舊黨的大小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謫,秦觀也未能倖免。他始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縣)酒稅。紹聖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這一連串巨大的打擊使得秦觀陷入一種蒙受壓抑而不能自拔的濃重悲哀之中。這首《點絳唇·桃源》作於詞人貶居郴州時。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