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戰爭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Fourth Campaign in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戰爭概況


在朝鮮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第四次戰役是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后,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休整之機發起反撲的情況下,進行的防禦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二十一天的漢江南岸堅 守防禦與橫城地區的反擊作戰,和六十二天機動防禦作戰,殲敵“聯合國軍”多國部隊七萬八千餘人,掩護了中國新入朝部隊的開進,集結和展開,為下一次戰役的準備贏得了時間,並初步取得了在優勢裝備之敵進攻面前實施防禦作戰的經驗。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連續發動三次戰役,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聯合國軍”由鴨綠江邊打退到北緯37度線附近。“聯合國軍”為挽回失敗影響,乘志願軍戰線延長,部隊疲憊,補給困難之際,於1951年1月下旬,集中16個師、3個旅共23萬人的兵力,發起大規模反攻,西線以美第1、第9軍所屬6個師為主力,向漢城實施主要突擊,東線以韓國軍8個師為主力,向原州、清平川實施突擊。志願軍決定以第38、第 50軍在西線進行防禦,抗擊對方進攻;以第39、第42、第 66軍在朝鮮人民軍協同下,向“聯合國軍”實施反突擊,粉碎其進攻。1月27日,西線美軍開始發起寬大正面進攻,志願軍在氣侯嚴寒,糧彈缺乏的條件下,一把炒麵一把雪,在漢江以南堅守10多天,爾後轉到北岸。東線韓國軍於1月28日發起進攻,2月9日,其推進較快的第8、第5、第3師進抵橫城以北,態勢突出,志願軍與人民軍抓住戰機,於2月11日發起反突擊,殲滅其第8師大部和第3、第5師各一部,因其兩翼援軍趕到,遂於15日停止反擊,轉入防禦。此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實施大縱深運動防禦,抗擊“聯合國軍”的持續進攻。3月31日,全線撤退至三八線以北後轉入堅守防禦,直至4月21日,“聯合國軍”再無進展。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新入朝的第3、第19兵團已到達指定集結位置,即將發起新的攻勢,“聯合國軍”遂停止進攻,第四次戰役結束。在此次戰役中,“聯合國軍”以85天的時間和7.8萬人的傷亡,才攻佔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中用8天時間攻佔的地區,足見志願軍防禦的堅韌和艱苦。

戰役背景


中朝軍隊由休整轉入防禦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聯合國軍”在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的打擊下,丟失漢城,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由此,美國對朝鮮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撤是守,又一次展開爭論,最後仍堅持不退出朝鮮的方針。為爭取時間,恢復攻勢,挽回其失敗影響,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通過所謂“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時在國內大力擴軍備戰,在戰場上加緊作戰準備,從美國本土和其他地區迅速抽調大批老兵補充在朝部隊。
1951年1月15日,“聯合國軍”在水原至利川間採用“磁性戰術”(始終與對方保持接觸,以消耗戰制約對方的一種戰術)進行試探性進攻。當察覺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線兵力不足、物資供應困難時,決心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回漢城,將中朝人民軍隊壓回到“三八線”以北。1月25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M.B.李奇微指揮美軍第1、第9、第10軍和韓國軍第1、第3軍團共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計23萬餘人,由西至東逐步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這次進攻改變過去分兵冒進作法,採取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戰法,將主力置於西線(南漢江以西),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一部兵力在東線(南漢江以東)實施輔助突擊。
志願軍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士氣高漲。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十分疲勞,兵員未得補充,物資供應不足。因此,中朝人民軍隊從1951年1月8日起轉入休整,計劃於3月發動春季攻勢。當“聯合國軍”發起大規模攻勢后,中朝人民軍隊於1951年1月27日停止休整,轉入防禦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根據當時部隊困難和戰爭將是長期的情況,經與朝鮮人民軍商定,採取力爭停止敵人前進,穩步打開戰局,並從各方面加緊準備,仍作長期艱苦打算的方針。在打法上,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牽制“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有計劃地後退,待“聯合國軍”一部態勢突出、翼側暴露時,集中主力實施反擊,從翼側威脅西線敵人主要進攻集團,以動搖其布勢,制止其進攻。此時,志願軍第一線部隊有6個軍21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有3個軍團7萬餘人。具體部署是: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簡稱韓集團),在金浦、仁川及野牧里至驪州以北68公里地段上組織防禦,抗擊“聯合國軍”向漢城方向的進攻;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簡稱鄧集團),在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司令官金雄指揮的第2、第3、第5軍團(簡稱金集團)配合下,在東線橫城地區尋機實施反擊。

戰役經過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根據當時部隊困難和戰爭將是長期的情況,經與朝鮮人民軍商定,採取力爭停止敵人前進,穩步打開戰局,並從各方面加緊準備,仍作長期艱苦打算的方針。在打法上,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牽制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有計劃地後退,待聯合國軍一部態勢突出、翼側暴露時,集中主力實施反擊,從翼側威脅西線敵人主要進攻集團,以動搖其布勢,制止其進攻。此時,志願軍第一線部隊有6個軍21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有3個軍團7萬餘人。具體部署是: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簡稱韓集團),在金浦、仁川及野牧里至驪州以北68公里地段上組織防禦,抗擊"聯合國軍"向漢城方向的進攻;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簡稱鄧集團),在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司令官金雄指揮的第2、第3、第5軍團(簡稱金集團)配合下,在東線橫城地區尋機實施反擊。
中朝人民軍隊進行堅守防禦和反擊作戰
1951年1月25日~28日,西線美軍第1、第9軍先後在野牧里至驪州地段發起進攻,每日均在大量坦克、飛機、火炮的支援下分多路輪番攻擊。位於該線防禦的韓集團,依託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頑強堅守每一要點,戰鬥異常激烈。至2月7日,將“聯合國軍”阻於漢江以南的內飛山、文衡山、武甲山、楊子山一帶,使其14晝夜只前進18公里,並付出很大傷亡代價(見漢江南岸阻擊戰)。這時,漢江開始解凍,漢江以南作戰地區狹小,韓集團為避免背水作戰,於7日晚將在漢江西段的第50軍主力撤至漢江北岸組織防禦,留一部兵力堅守南岸橋頭陣地;將在漢江東段的第38軍仍留於漢江以南堅守原陣地,繼續牽制“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以保障東線反擊作戰得以順利進行。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也撤到漢江北岸進行防禦。“2聯合國軍”自2月8日起,向漢江逼近,10日佔領仁川。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東線,“聯合國軍”集中8個師,從1951年1月31日起從原州、武陵地區向砥平里、橫城方向發起進攻。志願軍鄧集團和人民軍金集團各以一部兵力節節阻擊,誘敵深入。與此同時,鄧集團主力則分從高陽、東豆川里、金化地區向陽德院里及洪川以南地域迅速開進,準備進行反擊。至2月9日,韓國軍和美軍一部已進到砥平里、橫城、下珍富里、江陵一線,其中,南朝鮮軍第8、第5、第3師前進至橫城以北約10公里,態勢突出,翼側暴露。中朝人民軍隊決心乘此有利時機,採取兩翼突擊和正面攻擊相結合的戰法,實施橫城反擊作戰。
2月11日17時,鄧集團多路向橫城以北之韓國軍發起反擊:第42軍第124師攻佔上物安里和531高地后,繼向鷹峰、石子洞、廣田攻擊前進;配屬該軍的第39軍第117師經倉村、昆矣洞向橫城西北方向進攻,一夜前進30餘公里,前出至鶴谷里、夏日地區,將橫城西北韓國軍第8師的退路切斷,造成殲滅該敵的有利態勢;第125師主力經居瑟峙、下物安里、石花村進至橫城西南之回岩峰,截殲了來自橫城方向的逃敵一部。第40軍由正面下高垈、新垈里發起突擊,第118師割斷韓國軍第8師的防線,迅速前出至廣田、碧鶴山、下草院里地區;第120師攻佔聖智峰、梨木亭等地,牽制當面之敵,支援第118師向縱深發展。第66軍第198師由五音山突破后,向草塘突擊,殲敵一部;第196、第197師突破后,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在紅桃山、國士峰受阻。12日,鄧集團已將韓國軍第8師大部包圍於下加雲北山、鶴谷里和廣田地區,經一天激戰,將其3個團全部殲滅。由於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的部隊,到達指定的曲橋里、德高山地區較晚,未能切斷敵軍退路;同時,已進至回岩峰的部隊未能及時渡過蟾江,因而使橫城地區的南朝鮮軍第8師師部、第3師大部和美軍第2師一部得以逃脫。人民軍第3、第5軍團在橫城東北向釜洞里、花田裡、銅山地區之敵發起攻擊,於13日進至橫城東南之鶴谷里、下安興里地區,殲滅韓國軍第3、第5師各一部,有力地配合了鄧集團的反擊作戰。中朝軍隊在橫城地區共殲韓國軍和美軍1.2萬餘人。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此時,東線“聯合國軍”除在砥平里的部隊駐守未動外,其餘部隊被迫撤至原州、寧越、平昌、旌善等地。鄧集團決心殲滅砥平里之敵,而以一部兵力前出原州予以配合。人民軍部隊向平昌、旌善方向擴張戰果。砥平里有美軍第2師第23團和1個法國營、1個炮兵營、1個坦克連,共6000餘人,構築了較堅固的防禦工事。13日晚,鄧集團以6個團的兵力進行攻擊。由於對其兵力和工事估計不足,倉促投入戰鬥,加之參加攻擊的部隊建制多,通信聯絡不暢,協同動作差,火炮又少,彈藥也不足,以致當夜未能解決戰鬥。14日,鄧集團調整部署,以6個團再次進行攻擊,雖然將“聯合國軍”壓縮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仍未能殲滅。15日,“聯合國軍”的增援部隊到達,原州地區之敵也已集中。鄧集團鑒於殲敵時機已失,遂於當晚停止進攻,逐步向北轉移。人民軍在橫城反擊作戰後,即向東南方向發展進攻,收復平昌,逼近旌善,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戰。砥平里戰鬥后,人民軍也逐步向北轉移。
在東線進行反擊作戰時,西線志願軍第38軍和第50軍1個團始終堅守在漢江以南,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抗擊“聯合國軍”連續進攻,有力地配合了東線反擊作戰。砥平里戰鬥后,該兩軍部隊先後向漢江北岸轉移。
運動防禦
中朝人民軍隊以運動防禦將“聯合國軍”阻止在“三八線”附近
1951年2月17日,中朝人民軍隊決定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準備用兩個月時間,集結兵力,補充兵員,改善交通運輸,囤積作戰物資,待“聯合國軍”深入后再行反擊。防禦部署是:第一梯隊由西向東依次為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志願軍第50、第38、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5、第3、第2軍團,共8個軍(軍團),在西起漢江口,沿漢江北岸經楊平、中元山、橫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里一線展開,並要求在縱深25~30公里的防禦地幅內抗擊1個月。第二梯隊為人民軍第1軍團1個師和志願軍第26、第40、第39軍共3個軍1個師,在西起汶山裡,經議政府、鑄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川江北岸至洪川、豐岩里一線展開。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1951年2月19日,“聯合國軍”首先在東線發動進攻,在中朝人民軍隊的節節抗擊下,進展緩慢,至3月6日推進到楊平、橫城、下松濱迄東海岸之江陵一線,將東西戰線拉平。7日,“聯合國軍”在西線以5個軍共14個師又3個旅、2個團的兵力,發動大規模進攻。中朝人民軍隊根據漢江南岸防禦作戰的經驗,採取兵力配置前輕后重,火力配系前重后輕的戰術原則,實施寬正面、大縱深的運動防禦。從10日起,按預定計劃將第一梯隊各軍逐步向北轉移,由第二梯隊繼續進行運動防禦,14日晨主動撤離漢城。“聯合國軍”15日進佔漢城,16日以後繼續採取“主力靠攏”、“等齊發展”的戰法和“磁性戰術”向北推進,至23日,進佔高陽、議政府、加平、春川、瓦野里、注文津一線。中朝人民軍隊採取重點設防、梯次配備、扼守要點、以點制面的部署,以阻擊結合反擊、伏擊、襲擊等各種手段,依託每一陣地節節抗擊,予敵以大量殺傷。志願軍第26軍在議政府鐵原地區防禦戰鬥中抗擊美軍第1軍主力進攻,作戰38天,斃傷俘敵1.58萬餘人。其間,美軍空降第187團用飛機100餘架次,於汶山裡地區傘降了約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炮,企圖切斷正在向北轉移的人民軍一部的退路。由於該部人民軍此時已撤至臨津江以北,致美軍企圖落空。28日,美軍進攻旺方山時,第一次使用直升機1架載步兵30餘人,實施機降,攻佔了2個班的陣地。
戰至3月底4月初,中朝人民軍隊全線轉移至“三八線”以北附近地區,“聯合國軍”再次越過“三八線”。4月15日,志願軍第3、第19兵團已經入朝,分別在伊川、鐵原、平康地區和南川店、市邊里、兔山地區完成集結,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也在平康、洗浦、淮陽地區完成集結。“聯合國軍”發覺志願軍後續兵團到達,加上連續作戰部隊損傷嚴重,因此除在鐵原、金化地區繼續發動進攻外,在其他地區基本上停止了進攻。4月21日,“聯合國軍”被阻止在開城、長湍、高浪浦里、文惠里、華川、楊口、元通里、桿城一線,第四次戰役遂告結束。

戰役始末


第四次戰役歷時87天,敵軍雖向北發起猛烈進攻,卻只前進了100餘公里。中朝軍隊保全實力並撤至三八線以北,所進行的機動防禦以空間換取了時間,為進行下一次反擊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此役共殲敵7.8萬人,中朝部隊戰鬥損失共5.3萬人。
戰至3月底4月初,中朝軍隊全線轉移至"三 八線"以北附近地區,"聯合國軍"再次越過"三八線"。4月15日,志願軍第3、第19兵團已經入朝,分別在伊川、鐵原、平康地區和南川店、市邊里、兔山地區完成集結,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也在平康、洗浦、淮陽地區完成集結。"聯合國軍"發覺志願軍後續兵團到達,加上連續作戰部隊損傷嚴重,因此除在鐵原、金化地區繼續發動進攻外,在其他地區基本上停止了進攻。4月21日,聯合國軍被阻止在開城、長湍、高浪浦里、文惠里、華川、楊口、元通里、桿城一線,第四次戰役遂告結束。

相關人物


李奇微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李奇微 Ridgway,Matthew Bunker(1895.3.3~1993.7.26)美國陸軍上將。生於弗吉尼亞州門羅堡。1917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1918~1926年在其母校和本寧堡步兵學校任教官。后在中國、尼加拉瓜、巴拿馬、玻利維亞、菲律賓、巴西和美國各地服役,並先後進指揮與參謀學校和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37年畢業於陸軍軍事學院。1939年在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任參謀。1942年任第82步兵師師長,主持將該師改編為空降師。1943年7月在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中,指揮該師實施美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1944年6月率部參加諾曼底登陸戰役,8月升任美第18空降軍軍長。隨後參加“市場-花園”戰役、阿登戰役和魯爾戰役,進抵易北河。戰後,任地中海戰區總司令和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駐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1948~1949年任加勒比地區美軍司令。1949~1950年任陸軍副參謀長。朝鮮戰爭爆發后,於1950年12月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爾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1953年10月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主張各軍種均衡發展。1955年6月退役。著有回憶錄《軍人》和《朝鮮戰爭》等。

彭德懷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彭德懷(1898~1974)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2年改名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后回湘軍任排長、連長、營長。從1954年9 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勇於直言,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遭到錯誤的批判,並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9月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仍顧全大局,兢兢業業地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嚴重迫害。由於長期的摧殘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卒於北京。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名譽。1981年《彭德懷自述》出版。

戰爭意義


此役,中朝軍隊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進行堅守防禦、戰役反擊和運動防禦作戰,歷時87天,斃傷俘敵7.8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使聯合國軍平均每天付出近千人傷亡的代價才前進1.3公里。志願軍傷亡4.2萬餘人。中朝人民軍隊完成防禦任務,贏得時間,掩護了志願軍後續兵團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也為劣勢裝備軍隊依靠一般野戰工事進行防禦作戰提供了經驗。
第四次戰役是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后,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休整之機發起 反撲的情況下,進行的防禦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二十一天的漢江南岸堅 守防禦與橫城地區的反擊作戰,和六十二天機動防禦作戰,殲敵“聯合國軍”多國部隊七萬 八千餘人,掩護了中國新入朝部隊的開進,集結和展開,為下一次戰役的準備贏得了時間,並初步取得了在優勢裝備之敵進攻面前實施防禦作戰的經驗。

戰爭評價


基本指導思想
堅守陣地與反擊行動相結合堅守陣地,並以積極的反擊行動相結合,粉碎敵之進攻,是這次防禦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在敵人掌握制空權,地面火力和突擊力佔有很大優勢的情況下,採取消極的單純防禦行動,是無法抵擋敵人進攻的。把堅守陣地同反擊行動相結合起來,就能提高防禦的活力,使防禦增加生命力。這次戰役所以能在敵我裝備懸殊,中國軍隊供應十分困難,人員減少嚴重和部隊相當疲勞的情況下阻擊敵人達八十餘天,殲敵近八萬人,敵人平均每天前進不到一公里半,就是由於在防禦中不僅依託有利地形和工事頑強抗擊敵人,而且及時發起反衝擊和反突擊,給予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儘管由於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反突擊未能達到粉碎敵人進攻的目的,但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實踐證明,為了使反突擊起到打破敵人進攻的決定性作用,必須形成強有力的拳頭,迅速殲滅敵主要進攻集團翼側之重要集團,以便爾後向敵主要進攻集團的側后實施有力的突擊。在敵人處於裝備優勢的情況下,要殲滅當面之敵,一要切實斷敵退路,以免像橫城之敵那樣得以逃脫;二要分割快殲,以免像砥平里之敵那樣龜縮一團,待增援之敵到達后得以合力突圍。
實行大縱深的設防和前輕后重的部署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擊優勢裝備之敵的進攻,要有大縱深的設防和前輕后重的部署,以增大防禦的彈性和韌性,增強防禦的穩定性。因為在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要想防禦陣地完全不被敵人突破 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倉促轉入防禦時陣地工事比較薄弱,在強大火力的突擊下,就連防禦部隊的生存也受到極大的威脅。大縱深地設防,便於在部分陣地或地帶被突破后制止敵繼 續發展,和以反衝擊或反突擊恢復已失的陣地或地帶;前輕后重的部署兵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和掌握較大的預備隊,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這次戰役開始時,由於志願軍著眼於以反突擊粉碎敵人的進攻,並準備在反突擊成功后乘勢向敵繼續進攻,只構築了一道防禦地帶的陣地。實踐證明,這樣只作一種打算的準備是不夠的,因此在戰役第二階段設置了兩道防禦陣地,以後又增加了一道,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使防禦作戰堅持了兩個月。這次戰役的兵力部署始終是堅持前輕后重的原則。
第一階段第一梯隊只有四個軍(軍團)另 二個師,第二梯隊達六個軍(欠二個師)。第二階段由於部隊減員較多,第一梯隊增到八個軍(欠一個師),第二梯隊減至三個軍另一個師,但規定各軍應根據情況組成數個梯隊,輪 番作戰,換班整補,並以反衝擊打退敵之進攻或奪回已失陣地。在部分部隊由於對前輕后重的部署貫徹不夠受到不應有的損失以後,志願軍司令部將領進一步強調不要在一個陣地上堆很多部隊,以免遭受過大的傷亡,也不應死守一地不動,讓敵人打完。中國志願軍將 領這些及時有力的指導和作戰中血的經驗教訓,使部隊迅速提高了貫徹這一原則的自覺性,從而減少了傷亡,並有效地殲滅了敵有生力量。如三月二十三日,志願軍第26軍第226團 三個連向胎封里,霜洞里(鑄錦山東側)之敵實施反衝擊的戰鬥中,斃傷敵二百餘人;次日,在抗擊敵人進攻326.3高地(鑄錦山南側)的戰鬥中,該軍第264團第8連一個排即斃傷敵一百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
抓住戰役發展的關節,實施靈活機動的指揮 實施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
對優勢裝備之敵的防禦作戰來說,更非靈活機動不可。戰役上的靈活機動的指揮,中心在於抓好戰役發展的關節。這次戰役之初,志願軍在察覺敵人全線反撲的企圖后,立即組織堅守防禦,並準備以強有力的反突擊粉碎敵人的進攻;在縱深作戰不順利時,立即停止反突擊,並根據敵我情況轉入機動防禦,都抓住了戰役發展的關節。因此,在被動中爭取了主動,為戰略預備隊的調動贏得了時間。為了抓好這些關節,事前應有周密的計劃。通過對敵我情況的分析,對戰役發展的各種可能和需要採取的措施,制訂多種方案,以便在出現複雜情況時,能及時地加以適當處置。

橫城反擊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時期有一場著名的戰役,在美國的記載和歷史學家的記述中都是一筆帶過,惜墨如金。是這場戰役不值得重視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這一戰讓美國人感到了刻骨銘心的害怕,這就是橫城反擊戰

戰役結果

消滅韓國第九師和第十一師兩萬五千人,消滅英國第七坦克旅以及第五步兵師八千人。共記三萬三千多人。

戰爭經過

就在西線的中國第三十八軍、第五十軍用血肉之軀阻擊聯合國軍向北反攻的時候,東線向橫城和抵平里地區北進的聯合國軍以快於西線的速度一路推進,於是從整個戰線上突出了出去。戰場上出現的這種狀態,使正對戰場局勢十分憂慮的彭德懷突然感到扭轉被動局面的機會可能來了。戰場上的戰機稍縱即逝,必須果斷地抓住且利用。
2月5日,彭德懷電令第四十二軍和北朝鮮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對東線北進的聯合國軍進行阻擊,以減輕西線中國阻擊部隊的壓力。同時,鄧華指揮的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六十六軍奉命向東移動,以待尋找戰機。
彭德懷已經在腦海中勾畫出了一個於東線打反擊的初步設想,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的把握。死死地頂住西線,將大兵團快速集中於東線,對相對較弱的韓國部隊進行規模較大的反擊,如果反擊成功,將會很大程度上緩解目前中國軍隊節節撤退的局面,也許還可能令聯合國軍的攻勢停止。但是,彭德懷心裡很明白,在東線組織起反擊行動,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東線聯合國軍北進的位置形成前突態勢;二、參加反擊的部隊能夠及時到達戰鬥發起地點;三、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西線阻擊聯合國軍的第三十八軍和第五十軍必須能夠把攻勢兇猛的美軍阻擊在漢江附近,如果在向東線調動大部隊的時候,西線的阻擊防線垮了,那麼別說反擊,整個戰線將面臨全面崩潰。
2月9日,聯合國軍在東線的態勢為:美第二師二十三團和一個法國營被中國第四十二軍阻擊於批手裡以北;韓國第八、第五師進至到橫城以北的豐水院、上蒼峰里、釜洞里、梅田裡一線;再往東,韓國第七師、第九師以及首都師則拖後於下珍富里、江陵一線。至此,展開於砥平里和橫城一線的聯合國軍已經從整個戰線突出。
此時,美第二師的三十八團及荷蘭營,美第二師師部及其九團尚在原州,美第七師及空降一八七團在他們的後面,於是,東線上突出的聯合國軍相對孤立了。在西線阻擊的中國第三十八軍和第五十軍,雖然阻擊線在一點點地後退,但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美軍的向北推進。鄧華指揮的東線各集團軍已快速到達了預戰位置。戰機成熟了!但是,彭德懷依舊還有一個難以決斷的選擇。聯合國軍在砥平里和橫城一線有兩個突出部,先打哪一個更為有利呢?彭德懷三思而後考慮先打砥平里。他在7日打給各軍的電報中指出:“根據面前情況,須集中三個軍主力首先殲滅砥平里附近之敵為有利。請鄧華同志速與四十二軍司令部靠攏,以便與各軍取得聯繫,如何部署,請鄧速決速告。”電報發出后不久,彭德懷又突然改變了決定,他立即再打電報給各軍:
一砥平里地區據已知敵軍為美二師、二十四師各一部及法國營合計為八到九個營,如我攻擊該敵一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利川地區之英二十七旅、韓國第六師及原州附近的美二師三十八團與美七師均可來援,韓國第五、第八師與美空降兵一八七團亦會策應,假如我兩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水原防線之美軍亦可能抽出二至三個師東接,這樣萬一吃不下,打成消耗戰,甚至洪川至龜頭裡公路被敵人控制,則我將處於極為不利情況,這一步必須充分估計到。
二根城地區據已知敵軍為第五、第八師及美七師一部空降兵一八七團,但韓國第五、第八師較弱,我可集中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六十六及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把敵人打亂的把握較大。如果估計得手,再向原州及以南擴張戰果,這樣可能將敵人的整個部署打亂,對我而後作戰有利……前電提出先打砥平里,此電決定先打橫城附近之敵,如無意見,則請鄧金韓依具體情況部署之。
彭德懷的顧慮是明顯的:對於火力強大的美軍和法國營,無論中國軍隊在兵力人數上占何等優勢,還是沒有打下來的把握,不如先挑戰鬥力較弱的韓國軍隊來打。橫城反擊戰於1951年2月11日晚開始。
鄧華兵團首先的反擊目標是橫城西北的韓國第八師,他們並期望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具體部署為:第四十二軍(配屬第三十九軍—一七師及炮兵二十五團一營),以一二四、—一七師為先頭部隊,向橫城西北鶴谷里、上下加雲防線進攻,切斷韓國第八師的退路;以一二五師前出至橫城西南介天里、回岩峰地區,阻擊敵原州方向可能出現的援助,並策應第六十六軍作戰;以一二六師配置於砥平里以北地區,繼續牽制砥平里之敵。第四十軍(配屬炮兵二十九團一、三營)由正面向橫城西北韓國第八師突擊。第六十六軍以一九六、一九七師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切斷橫城之敵的退路。第三十九軍為預備隊,配置於龍頭裡東南地區,逼近砥平里,如果反擊作戰開始后砥平里敵人南逃,予以堅決追擊。
2月11日,下午,彭德懷以個人名義致電人民軍前指及各軍團長並報金日成:“此役志願軍以四個軍主力由西向東打,為使這一戰役獲勝,關鍵在於人民軍和志願軍第六十六軍能否按預定部署完成斷改退路。此一戰役勝利是鞏固以往的勝利,擴大中朝兩軍戰爭的國際影響,爭取時間整訓部隊,否則,敵將破壞我軍休整計劃。所以,此役是特別重要的。望請同志轉告各級幹部和全體戰士,大家努力發揮積極性,克服困難,要求你們英勇頑強地消滅敵人!預祝毛澤東與金日成領導的人民軍隊勝利萬歲!”士氣可鼓不可泄。但是,對這次橫城反擊作戰是否能取得勝利並達到預期效果,彭德懷心裡依舊不踏實。在他給各軍發出電報之後,他給毛澤東緻密電如下:因砥平里反擊之敵均有相當工事,因此估計砥平里之敵一兩天難以解決戰鬥,現改為攻擊橫城周圍之南朝鮮第五、第八兩師及美七師之十七團、空降兵一八七團,已於十一日黃昏開始。如能求得殲滅故五六個團,估計可能暫時穩定戰線半個月,如反擊不得成功,敵將瘋狂追擊。我軍在三八線很難立穩腳。目前,只有堅決反擊,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爭取時間,穩定局勢,否則將會付出更大代價,困難亦更多。
無法知道毛澤東讀到這份電報時的心情。毛澤東要求彭德懷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並把中國軍隊的戰線向南推進到三六線上去,而目前的戰場局勢是:西線的中國軍隊不得不向三八線以北後退。
2月11日黃昏,中國軍隊的四個軍開始了向橫城地區的大規模反擊作戰。中國第四十軍負責正面攻擊的目標是南朝鮮軍第八師。第四十軍軍長溫玉成和政委袁昇平把—一八師和一二零師放在了第一梯隊的位置上,主要的突擊力量是年輕的師長鄧岳指揮的—一八師。溫玉成不但把軍主要炮兵力量配給了這個師,還將作為預備隊的一一九師中的主力團三五五團加強給了鄧岳。而一二零師的任務是:首先打開南朝鮮第八師堅守的聖智峰和800高地,以保證—一八師攻擊路線上側翼的安全。這個部署沒出各師指揮員的意外,因為以往的仗就是這麼打的。第四十軍的士兵中流傳著這麼一個順口溜:—一八打,—一九看,一二零圍著團團轉。鄧岳的一一八師再次證明了中國軍隊大膽迂迴分割包圍的戰術的有效。
鄧岳在研究地圖的時候發現,在—一八師主攻方向的正面,有一個兩條公路匯合的“丫”字形路口,這顯然是一旦攻擊開始,善於逃命的韓國士兵潰逃的必經之路。要想不打擊潰戰,更多地消滅敵人,就要派部隊插進去,封堵這個“丫”字形路口。令—一八師其他軍官驚訝的是,鄧岳一反以小部隊穿插的慣例,他要派一個整團插過去。從攻擊開始線至那個“丫”字形路口,足有25公里,而且穿插部隊必須在黎明前插到位並且佔領路口,才能把正面南朝鮮第八師二十一團的後路真正封死。
幾年以後,西方的軍事史學家仍對中國年輕師長鄧岳的戰法稱讚不已:兩個團從正面並肩突破,一個團從中穿插到后位。險棋!新奇!
鄧岳放在正面的三個團並非一線進擊,而是互相配合,互相掩護:三五三團在左,三五四團在右,以並肩突破韓國第八師二十一團的防禦陣地,而負責穿插的三五二團從兩個團中間滲透進去,直插敵後。這樣做是為了加速迂迴發展迅速。鄧岳不信韓國的一個二十一團能經得住中國軍隊三個團的衝擊!三五二團,是鄧岳手中的主力團,向以敢打敢拼而聞名。這個團的團長羅紹福是個老紅軍,曾是鄧岳的老班長。
反擊戰一開始,—一八師就迅猛地向韓國軍隊的陣地衝擊而去。左翼的三五三團一個小時之內就突破了韓國軍隊兩個連的防禦陣地。右翼的三五四團二營僅用了半小時就攻佔了當面的阻擊陣地,殲滅了南朝鮮軍的一個加強連。三五二團趁這兩個團正打得激烈的時候,迅速向敵後發展。他們在前沿沒有受到阻擊,但是,在經過一個叫上榆洞的地方時,參謀長冷利華被敵人的阻擊炮火擊中犧牲。冷利華1939年入伍,身經百戰,三次當選戰鬥模範,他的死令戰士們悲痛不已。
三五二團七連是穿插的尖刀連,他們在冷利華犧牲的地方,與一個排的南朝鮮士兵相遇。七連的士兵兇猛地衝上去格鬥,整個韓國搜索排無一人生還。三五二團逐漸脫離大部隊的戰線,獨自深入到了敵後。進入一座大山中之後,朝鮮嚮導迷了路,七連長張洪林依靠指北針,在厚厚的積雪和迷宮一般的溝壑中帶領士兵頑強前進,他們終於到達了地圖上指示出的一座高地。上了高地,看見正前方的小山上有吸煙的星火。小山上的韓國士兵萬萬沒想到,在距離打得正熱鬧的前沿還有幾十公里的地方,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3000名中國士兵正在悄悄地通過。
這次戰鬥結束的時候,三五二團擊毀美軍汽車140多輛,榴彈炮20多門,高射機槍10挺。被三五二團殲火的美軍部隊是美第二師的一個裝甲營。這個營奉命增援正在潰敗的韓國第八師,美軍根本沒想到在距離前線幾十里的地方,會遭遇到中國大部隊的突然襲擊。美軍戰史資料對這次戰鬥的描述是:韓國一個團的潰敗又一次導致了一場重大的傷亡。當時,美軍一個炮兵連在一支護衛隊的掩護下,正沿著橫城西北三英里一條狹窄公路北上,顯然沒有任何側翼保護。這支部隊是去支援北面幾英里處的韓國第八師的。夜間,C.P部隊進行反攻,韓國部隊潰敗逃跑,接著中國人突然向美軍炮兵蜂擁撲來。五百多人中僅三人倖存。倖存者中有一位下土,他戰後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中國人在凌晨兩點向我們撲過來。那地方到處槍林彈雨。中國人打倒了最前面那輛車上的司機,整個一列車隊都停止不前了。人人手忙腳亂,只要一個人倒下,中國人馬上就來搶走他的武器。有人喊叫道:‘這裡有一個!’我就開了火,但那只是一棵樹。有人又喊道:“我們從這裡衝出去!‘我暈頭轉向,好像整個世界在我的腳下爆炸了。真是血流遍野。當時我知道我完蛋了……他們派我和另外十四名步兵去保護那些大炮。我們幫忙把大炮弄到車隊里去,但是我們只有三個人活著回來了。”
在橫城反擊戰中,另一個中國師創造了一個得意之作——創造了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殲敵最多、繳獲最多的紀錄。
在橫城反擊作戰中,第三十九軍擔負的任務是牽制砥平里地區的聯合國軍。根據彭德懷的指示,為了加強橫城方向的突擊力量,決定把第三十九軍的—一七師配屬給第四十二軍。一一七師受領的任務與第四十軍的—一八師一樣:打穿插。—一七師出師不利。師長張竭誠領受任務后,立即率領部隊向反擊發起線前進。
趁著月光,全師安全地渡過漢江,經過連續兩個夜晚的行軍,終於接近了目的地龍頭裡。但是,在向龍頭裡靠近的時候,美軍的夜航飛機在距離前沿10公里左右的地方連續轟炸,形成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線。在組織部隊通過封鎖線時,副師長彭金高負傷。張竭誠剛安排人把彭金高抬下去,又傳來更為不幸的消息:政治部主任吳書負重傷。張竭誠立即組織人把吳書抬過了敵機封鎖區,在一間民房裡,醫生們開始對他進行緊張的搶救。吳書的胸部和頭部都被彈片擊中,鮮血已經把軍裝浸透,他呼吸微弱,臉色蒼白,突然,他顫顫地伸出手來握住了張竭誠的手,叫了一聲:“師長……”之後,便閉上了眼睛。到了龍頭裡,開師支委會,少了兩個常委,氣氛異常沉重。張竭誠再次堅決地重申了全師的任務:11日夜,從上吾安里敵接合部的間隙進入戰鬥,沿葯寺田、倉村裡、琴垡里一線,向橫城西面的夏日、鶴谷里實施穿插迂迴,務必於12日晨7時前佔領夏日、鶴谷里公路西側的有利地形,徹底切斷敵人的退路,配合正面攻擊部隊殲滅安興的朝鮮第八師及美第二師一部。其部署是:以三五一團為前衛,攻佔夏日公路,王四九團負責攻佔鶴谷里,三五零四為師預備隊。
11日,中國士兵們睡了一個白天,提前吃了晚飯,攜帶了五天的乾糧,並配足了彈藥,每人左臂上繫上了白色的毛巾,16時40分,進入了穿插的出發地,一個叫兒柴里的小村。大雪茫茫,連親自帶作戰科長到這裡偵察過的張竭誠部分辨不出哪兒是道路了。群工科找來了兩位朝鮮嚮導,一個分給了前衛團,一個留在了師指揮部。
17時,反擊的炮聲響了,正面攻擊的部隊開始了行動。根據第四十二軍指揮部的指示,—一七師的動作與正面攻擊部隊同時開始,於是,張竭誠命令:“前衛團,出發!”
—一七師,7000人的隊伍,依照三五一團、師指揮所、三四九團、三五零團、機關、後勤分隊的序列,開始了大規模的敵後穿插。
公路兩邊的民房在敵機的轟炸中燃燒著,凝固汽油彈的氣味令人窒息。—一七師沿著公路前進,如同在火海中穿行。半個小時之後,全師進入黑暗的山谷,他們悄悄地穿過韓國第八師十六團的陣地左翼,除了尖刀連不斷地與敵人排級規模的搜索隊遭遇之外,一路沒有大的戰鬥,全師一直沒停地向夏日前進著。
午夜,張竭誠突然接到報告:三五一團走錯路了。核實之後,張竭誠立即調整部署。這時三五一團的電報來了,他們已經知道走錯了,決定翻山去夏日。鄧華指揮部來電:正面攻擊部隊已突入敵人陣地,敵人開始向橫城方向潰敗,望穿插部隊按規定時間到達阻擊地點。師偵察隊奉命抓個俘虜查問情況。師偵察隊在崎嶇的山路上搜索,根本見不到一個人影兒。正著急,發現在雪地中有一根美式的軍用電話線,順電話線前進,見到一個小村落,靠近一間房舍,聽見說話聲,是美國人。排長吳永章一揮手,偵察隊員們撲上去。戰鬥很快結束,抓到30多個美軍士兵,全是黑人,一問,是美第二師九團的一個黑人排,他們擔任著南朝鮮第八師的後方警戒。跟上來的三四九團的士兵又帶來一些俘虜,是韓國士兵,他們身上都有一個紅布口袋,這是新兵的標誌。所有的俘虜站在雪地上直發獃,他們無論如何想不明白,這些中國士兵是從哪裡來的,自己怎麼會在戰線的後方被俘虜。
部隊繼續前進。翻過一座滿是積雪的大山,上到山頂的時候,士兵們已精疲力竭。天開始亮了,往山下一看,一條公路延伸而來,這就是鶴谷里。公路上一片寂靜,中國士兵們知道,他們已經跑在敵人汽車輪子的前邊了。本來是前衛的三五一團走錯了路。意識到這個錯誤的時候,一群散兵亂鬨哄地插進了他們的隊伍,是一群潰退下來的韓國士兵。短暫的交手之後,俘虜說有一條近路可以去夏日,於是就讓這個俘虜帶路。這可真是一條近路,可以說根本沒有路,中國士兵們跟在韓國俘虜的後面,在雪地上跌跌撞撞地前進,下山的時候幾乎是滾下來的。韓國俘虜真的把三五一團帶到了夏日。剛到達那裡,就看見公路上的汽車一眼望不到頭地排列著。偵察隊又抓來個俘虜,審問后得知,這是美第二師九團的部隊,以及韓國第八師撤退下來的部分人員,並且他們已經知道中國軍隊到達了這裡,正在搶佔公路邊的高地。最先到達的是三五一團的二營。二營沒有猶豫,立即發起了攻擊。雖然眼前的敵人數量至少是二營兵力的一倍。中國士兵們把疲勞和飢餓丟在腦後,兇猛沖了過去!美軍和韓國士兵幾乎沒做反抗,就讓中國士兵俘虜和打死了200多人,中國士兵迅速佔領了公路兩側的高地。被打散的美軍士兵和韓國士兵全部躲在公路附近的一個山溝里。
天已經大亮,跟隨上來的三五一團政治委員彭仲韜看見幾個中國??200多名美軍俘虜,頓時嚇了一跳,趕快命令參謀帶一個班和一挺機搶來加強俘虜的看管。—一七師,提前半個小時準確地到達穿插目的地,從而卡死了敵人從橫城南逃的路。三四九團團長薛復禮為部署部隊佔領所有的要地,正在各個山頭之間奔跑,聽見有人沖他喊什麼,回頭一看,八個韓國士兵正坐在不遠的地方烤火!這些韓國士兵左臂上都扎著新兵的紅布條。他們把戴著美軍軍官帽子、穿著韓國軍官呢大衣的薛復禮當成自己的長官了。薛復禮走過去,拔出手槍就射擊,連續兩槍都是不發火的子彈,第三發才響,南朝鮮士兵早跑了(這個韓國人命真大)。
張竭誠打電話對薛復禮說:“我看見敵人的坦克跑來跑去,要組織打坦克!把路給堵死!”一名叫趙鴻吉的班長帶著幾個戰士,鑽在一座小橋下面對坦克下了手,連續炸毀的兩輛坦克將公路堵死了。此時,南逃的敵人開始突圍。—一七師開始了頑強的阻擊戰鬥。
三五一團在最前沿。美第二師九團全力向二營陣地猛烈攻擊,四連在最前面,他們卡在公路上向每一輛企圖突出去的汽車開火。美軍向四連陣地連續進攻,二排出現了巨大的傷亡,陣地上只剩下了副排長和兩名戰士,他們和再次衝上來的美軍士兵扭打在一起,直到—一犧牲。四連把連隊的文化教員、炊事員。司號員、通信員都組織了起來,頑強地堅守在連隊的主陣地上。五連在連長、指導員及所有連級幹部全部犧牲之後,司號員馬德起代替指揮,始終堅持在陣地上。三連的彈藥全部打光后,士兵們就用石頭,用刺刀反擊美軍的進攻,美軍始終沒有突破三五一團的阻擊陣地。從北面撤退下來的敵人越來越多,汽車和坦克把數里長的公路擠得水泄不通,天逐漸黑下來的時候,空中升起了三顆信號彈,中國軍隊的總攻開始了。
公路上,在連成一片的槍炮聲中,尖厲的軍號聲令美第二師和韓國第八師的官兵們感受著世界末日般的恐懼。美軍的飛機在盤旋,扔下的照明彈把戰場映成白晝。到處是汽車和坦克燃燒的大火,中國士兵衝上公路,與聯合國軍士兵混戰在一起.
—一七師殲滅敵人3350名,擊毀和繳獲汽車和坦克200餘輛,各種火炮100多門。
午夜時分,戰鬥結束。

相關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將"聯合國軍"從鴨綠 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斃傷俘敵1.5萬餘人,粉碎了麥克阿瑟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並取得了以劣勢裝備同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初步經驗。作戰中,志願軍傷亡1萬餘人。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后,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此役,志願軍取得超出預定計劃的勝利。志願軍殲滅韓國軍第7、第8師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給美軍第2、第7師和陸戰第1師嚴重打擊,重創美軍第25師、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繳獲飛機6架。並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南北地區,粉碎了"聯合國軍"迅速佔領朝鮮北半部的企圖,迫使其由進攻轉入防禦。作戰中,志願軍共傷亡3萬餘人。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后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並肩作戰,迅速突破"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陣地和縱深防禦,粉碎其爭取時間、整軍再戰的企圖,斃傷俘敵1.9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2萬餘人),佔領漢城,將戰線推進到37°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志願軍傷亡5800餘人。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此役,中朝人民軍隊取得了勝利。經50天奮戰,斃傷俘敵8.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餘人),挫敗了"聯合國軍"以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擺脫了第四次戰役時的被動局面,鍛煉了新入朝的部隊。經過這次較量,"聯合國軍"對中朝人民軍隊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這次戰役由於發起時間提前,準備比較倉促,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志願軍傷亡較大(7.5萬餘人),因而取得的勝利不夠圓滿。
金城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在第24軍配合下,於7月13~27日,對金城以南地區韓國軍4個師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的進攻作戰,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此役歷時15天,志願軍第20兵團迅速突破韓國軍4個師防守的寬達25公里的堅固陣地,向南擴展陣地140多平方公里,將戰線拉直,斃傷俘敵5.2萬餘人,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作戰中,第20兵團傷亡2.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