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尖張和獸

五尖張和獸

五尖張和獸(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發現於遼寧北票尖山溝。屬於已經滅絕的對齒獸目(Symmetrodonta)。這類動物是早期哺乳動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主要特點是頰齒的齒尖列成三角形,前後對稱,而且上下牙的三角形輪廓呈倒轉排列,即上牙的頂點向內,下牙的頂點向外。一般認為,正是這類動物經過若干階段的進化,才最終發展成現代獸類。這類化石分佈廣泛,除了大洋洲南極洲之外,其他大陸都有發現。然而,以前發現的只是這類動物的零散牙齒和頜骨,因此對它的了解很不全面。張和獸標本不僅是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研究的難得材料,它的發現也為探討現生哺乳動物類群的系統演化關係提供了可靠的證據。有關哺乳動物系統演化關係爭論的焦點之一,是現在單孔類和已經滅絕的多瘤齒獸類的位置。主要觀點有三種:單孔類是獸類成員,因此單孔類比一些已經滅絕的獸類成員更接近現生的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單孔類和已滅絕的多瘤齒類獸類具有最近的親緣關係多瘤齒獸與獸類的關係最近,單孔類在兩者之外。

慨況


【中文名稱】:五尖張和獸
【拉丁學名】: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
五尖張和獸簡介圖
五尖張和獸簡介圖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尖山溝
【保存狀態】:不完整個體
【化石編號】:IVPP-V7466
【保護級別】:遼寧省一級

名字命名


五尖張和獸牙齒繪圖
五尖張和獸牙齒繪圖
化石於1993年發現,1994年由錦州奇石收藏家張和先生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經過長期時間的研究,1997年由國際著名的科學雜誌Nature周刊報道,並以捐獻者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新屬。種名則來源與其牙齒的形態結構,其上下臼齒都有5個齒尖。

形態特徵


五尖張和獸為原始獸類中主要生存繁衍於北方大陸中生代後期的古生物。五尖張和獸的化石標本的尾部沒有保存,從吻部到臀部的長度為14厘米左右,推測其生活時間全長(包括尾部)超過25厘米。五尖張和獸是一個咀嚼方式以上下臼齒對咬為主的單系類群。其上、下頜各有3顆門齒、1顆犬齒和2顆前臼齒,上臼齒為5顆,而下臼齒為6顆。前部齒列有明顯的齒隙,上、下臼齒均為雙根。三角座上三個呈錐形的主尖構成一個近於對稱的銳角三角形,而齒冠為長大於寬的三角形。牙齒唇側光滑無齒帶,舌側亦無明顯齒帶且在舌側端各有一小的錐形尖。從它的牙齒結構特點看,它代表了一種鼴獸科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頭骨及下頜特徵顯示該動物中耳部分已存在3塊聽小骨,但其容納內耳岩骨岬的形態表明其耳蝸管是直的或僅有微弱的彎曲,由此推知張和獸的聽力在哺乳動物中仍然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水平。頸椎7枚、胸椎13枚,腰帶細長,薦椎及前部尾椎具寬大的橫突。間鎖骨退化為小的等腰三角形;胸骨呈薄而寬的片狀,不分節;鎖骨為微彎曲的棒狀,與進步的肩胛骨構成可滑動關節;烏喙骨退化成肩臼前緣的突起。至少有9塊腕骨,前肢姿態處於外展趴卧與內收直立之間,兼有樹上和地面活動的能力,是原始獸類中趨於以地面活動為主的成員,同時也說明真正的內收直立型運動姿態是在比張和獸更進步的獸類哺乳動物中演化形成的。
五尖張和獸復原圖
五尖張和獸復原圖

研究價值


1997年,五尖張和獸的發現與命名揭開了遼西原始哺乳動物研究的序幕。五尖張和獸標本是對齒獸目中唯一具有較完整骨架的原始獸類化石。其提供了許多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形態特徵信息,它的發現也為探討現生哺乳動物類群的系統演化關係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相關物種


除五尖張和獸之外,熱河生物群中還發現了強壯爬獸(Repenomamus robustus)和金氏熱河獸(Jeholodens jenkinsi),表明當時該生物群的哺乳動物已經具有一定的分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