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樓

海曙樓

海曙樓又稱鼓樓,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公園路口。是寧波市唯一僅存的古城樓遺址,也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古建築之一。遊人登樓,便可一覽寧波城之全貌。 “譙樓鼓角曉連營”,元代詩人陳孚的詩句,體現了鼓樓在我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時鼓樓設有報時的刻漏和更鼓,日常擊鼓報時;戰時偵察瞭望,還負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顯示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智慧。

歷史沿革


海曙樓
海曙樓
海曙樓的基礎是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門,幾經興衰,幾度易名。五代時,稱“望海軍門(樓),宋為“奉國軍門(樓)”。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拆城毀城,子城的南門——海曙樓自然也難逃劫難。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建城、樓,名“明遠樓”,不久又被毀。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太 守黃永鼎重建。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傾圮欲墮,太守蔡貴易重建,使之面貌煥然一新,更名為“海曙樓”,沈一貫作碑記,董大晟作賦,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及以後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除賦碑外,其餘均被毀。現存的建築是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重建。
海曙樓又稱“譙樓’’俗稱“鼓樓”,置有刻漏,更鼓以報時。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新任鄞縣縣令王安石幾次登樓,特為奉國軍樓的刻漏作《新刻漏銘》:自古在昔,挈壺有職。匪器則弊,人亡政息!其政謂何?勿棘勿遲,君子小人,興息維時東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寧不動,得罪於時。厥荒懈廢,乃政之疵。嗚呼有州,謹哉惟茲。茲惟其中,俾我后思,以此明其“革弊維新”之志。
相傳宋嘉南度以後,宋高宗趙構曾到過明州。公元1103年,宋高宗被金兵追逐,逃到明州的鼓樓,只見在唐天是年間,為抗擊安祿山叛軍,堅守商丘而殉國的張巡許遠、南界雲、姚門、雷萬言等五位將軍——扛著旗幟,身穿戎裝,列隊歡迎。緊追而來的金兵,在鼓樓下只看到密布的蛛網,荒涼凄凄,誤以為無人遁入而向他處追去,宋高得由逃脫。後來,宋高宗下詔設:“奉國軍樓神祠”祠內祀那五位將軍。
寧波鼓樓
寧波鼓樓
海曙樓佔地七百多平方米,城高八米,拱形門道深十米。城門寬五米,系石構建築。東北依城牆設有踏道,可拾級而上樓。樓為五開間,三層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古樸多姿。1930年,三樓的明間設置大時鐘和銅鐘,既報時,亦報火警。
海曙樓
海曙樓

現代的海曙樓


海曙樓是寧波唐時正式置州治機構和建立城市的標誌,1989年曾撥款對該樓進行修繕,使之重觀雄姿,並見在二樓辟有“寧波城市發展史跡陳列”,採用圖文並成,通俗易懂的手法,對古城的歷史沿革、城市布局和環境風貌進行詳盡的介紹,使人們能比較形象地了解寧波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樹立民族自豪感,現在鼓樓是寧波市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古代詩歌


詩歌

海曙樓
明o沈明臣
太守新成海曙樓,風光勝絕古明州。
八窗曉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折木流。
戍鼓沉沉催萬戶,漏聲點點滴千秋。
丹山赤水高深處,惟有甘棠詠蔡侯。

地名簡釋

海曙樓,又稱鼓樓,在寧波市海曙區。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曾用名“明遠樓”、“譙樓”,后毀於大火。明宣德九年(1434)重建,題名“四明偉觀”。萬曆十三年乙酉(1585)又毀,太守蔡貴易重建,名“海曙樓”,取唐杜審言詩“雲霞出海曙”之意。

註釋

海曙樓
海曙樓
① 太守:官名,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② 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樹名,太陽升起處。《山海經o海東外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③ 五夜:一夜分五更稱為五夜。析木:星次之名,與箕斗兩宿相當。《爾雅》:“析木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
④ 丹山赤水:指四明山。道家書,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九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
⑤ 甘棠:周武王時,召伯南巡,曾憩甘棠樹下,後人思其德,而賦《甘棠》。后遂作稱頌官吏有政績的典故。蔡侯:指太守蔡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