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元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鑄造。對錢,書體有篆書,行書,隸書幾種。紹聖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銅、鐵錢。小平廣穿者較多,另有背星月紋者。哲宗朝另鑄造有“紹聖通寶”和“紹聖重寶”。
紹聖元寶
超大型紹聖元寶,鐵質,隸書,外徑20.2厘米,內穿4.6厘米,厚0.65毫米,重841克。初因其形制超常,以為是現代臆造之物,而後詳加考究,認為應屬官鑄正品。
細觀此幣文樣,雋秀端莊,圓潤脫俗,運筆自然流暢,毫無生澀之感;而筆意內斂,筋骨暗藏,反而凸顯厚積薄發之態;點划之間神韻自在,越是細微處越見精妙。如此逸品,雖有精於書法者亦不可臨而得之,又怎能指望逐利造假之輩僅憑模仿銅錢上的小字穿鑿而就呢?那麼,是否有藉助現有科技手段放大已有圖樣,而用於雕版的可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此錢的書法具有明顯的手書痕迹。
紹聖元寶
然而細觀此幣輪廓,輪寬不勻,廓紋不整,竟然圓未用規,方未用矩,全憑手工粗略刻劃,與文字部分的精巧嫻熟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對此,筆者認為凡雕母之製作,必先選材定製,草擬輪廓,繼而書寫幣文,而後雕刻。輪廓不定,書者疏密難顧,幣文未寫,雕者無從著手,故而先後次序是固定不變的。就本幣而言,書者善其文而雕者工其事,但在次序上全都在輪廓確定以後。所以,問題出現在定製的環節。從背廓的粗劣線條可以看出,雕母在定製者手中已經初具規模,而不僅僅是畫在素材上的草樣。由此,筆者斷定,在雕母的設計和製作過程中,責任和分工都是十分明確,而且在各個環節之間還存在著身份等級上的差別。在筆者看來,這種前拙后精的工藝表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僅宏觀地反映了當時雕母的製作過程和相應的分工狀況,同時也為其本身的真偽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此幣表面已嚴重鏽蝕,所幸的是正面較背面輕。銹分多層,從銹片剝離處可分辨出5層至6層,每層顏色不一,總體上說外深內淺。正如照片中所示,銹色以紅褐色為主,局部呈深褐、淺褐、黃、淺黃諸色,另有多處可見結晶樣膜狀閃光銹體,僅就銹態而言,基本符合窖藏或隨葬的鐵質物品特徵。
有必要說明的是,該錢幣的發現地是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在歷史上,此地正是遼國的首都——遼上京的所在地。
元寶行書小平光背5000元
元寶篆書小平光背8000元 元寶行篆書小平背星5000元
元寶行篆書小平背月6000元
元寶隸書小平光背15000元
元寶行篆書折二光背30000元
元寶行篆書折五鐵母光背600元
通寶隸書折二光背50000元
通寶真書小平小字45000元
通寶真書小平鐵母100000元
通寶真書小平鐵母背施2000000元
紹聖元寶
紹聖元寶
方孔圓錢各部的名稱。圓錢外為“緣”,內邊隆起的部位為“郭”,中間方孔為“穿”(又稱“好”),雙外圈稱為“重輪”,雙內郭稱為“重好”,內郭與外郭中間稱為“肉”(又稱“地張”)。
錢文有紀年、紀地、紀值、紀局。錢文的讀法有旋讀、橫讀、對讀(直讀)三種讀法,如慶元通寶為直讀、元祐通寶為旋讀,半兩錢和五銖錢大多是從右至左橫讀,如果從左往右讀則稱為串列,如大泉五十。王莽時期的錢幣如大泉五十、中泉三十、小泉之一多為串列,主要是因為這些錢幣上的文字沒有反正,則在鑄范的時候容易出現這樣的錯誤。
決文和四齣文。錢幣上的“決文”是指錢幣內郭向外延伸的角線,有單決、雙決和四決。在四決文的基礎上,決文線延伸到外郭的稱為“四齣文”,在王莽新幣11株的錢幣上就已經出現了“四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