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蝮

爬行綱有鱗目動物

高原蝮(學名:Gloydius strauchii)為蝰科亞洲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雪山蝮、麻蛇。在中國大陸,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一般生活於高山高原草原地區以及多出沒於有亂石堆處。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4321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主要在青海長江上游、四川。

形態特徵


高原蝮
高原蝮
小型毒蛇,全長雄性約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頸部至尾部有米黃色或灰綠色不規則斑塊,頭背部有深色縱紋,上下緣不鑲淺色邊;腹面呈土紅色,密布黑色斑點。頸部明顯,具一對頰窩,吻棱不明顯;鼻間鱗略呈梯形,兩外側不尖細;背鱗中段21行為多,部分為19列,某些個體可達23列,具棱脊;腹鱗149~178枚,肛鱗1枚,尾下鱗29~48對。
全長雄性413+61mm,雌性459+60mm。背麵灰褐色,具紅褐色或古銅色斑紋,系由兩種顏色的鱗片組合形成,深色斑既不呈明顯的兩行圓斑,也不呈明顯的橫斑;眼後有深棕色縱紋,上下緣不鑲淺色邊。吻棱不顯;鼻間鱗略呈梯形,兩外側不尖細;背鱗中段21行為多,部分為19行,極個別可達23行;腹鱗+尾下鱗183~222,平均195。有頰窩,有管牙。

棲息環境


棲息在高山或高原地區。常集群在溪旁或梯田旁無雜草的亂石堆中。雨後天晴,常數十條集聚在石塊上曬太陽,捕食鼠類,每次產仔蛇5-7條。

生活習性


生活於高山高原草原地區,多出沒於有亂石堆處。雨後天晴常聚集棲于山坡、路邊或梯田旁的石上。卵胎生。多於夜晚活動。食林蛙.小型鼠類.蜥蜴等。9~11月產仔。5~9條。產仔時間多在晚上。劉遁發等報道。在飼養下9月8日產仔蛇7條。其中1條為死胎。初生仔蛇全長111~115mm。未進食情況下2個月後全長增至190~195mm。熊郁良、王婉瑜報道。雲南中旬1雌系9月中旬采於沼澤草甸邊的小山坡及路邊灌叢下。飼養到同年12月初。解剖發現懷卵8枚。卵徑22mm×14mm。尚未發育成胚胎。Pope報道7月采自四川安良壩(康定與東俄洛之間)1雌懷卵7枚。胚胎已發育到1/3程度。

生態習性


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佈範圍自1500公尺到高達海拔4320公尺。高原蝮分佈範圍較狹窄,且在高寒地區,食物來源較少,繁殖力較低,種群數量不如其他蝮蛇多。

分佈範圍


分佈於甘肅、青海,西藏,四川。
生活於高山高原草原地區,多出沒於有亂石堆處。垂直分佈於海拔1500(甘肅東南)~4000m(四川康定)。國內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

物種進化


中國趙爾密教授1997年曾經在《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一書中指出:橫斷山北段中段及其周延高山則成為亞洲蝮蛇的另一個分化中心,雪山蝮、秦嶺蝮、六盤山蝮或還有其它類型,都是高原蝮這一祖型處於分化過程正在形成中的亞種或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藥用價值


【藥名】:高原蝮
【拼音】:GAOYUANFU
【來源】:為蝰科動物高原蝮的乾燥全體。
【功效】:祛風止痛、解毒消腫、補虛下乳。
【主治】:治風濕痹痛、關節炎、筋胃疼痛、麻風病、瘡癤腫毒、瘰癧結核、氣血虛弱、頭暈氣短、心悸乏力、自汗盜汗、產婦乳汁不足、淋巴結結核等症。
【性味歸經】:辛、甘,平。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2克。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甘肅、青海、西藏、四川。
【拉丁名】:高原蝮 Agkistrodon strauchii Bedriaga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