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遺跡

自然現象

冰川遺跡在冰川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堆積物和地貌。如由於冰蝕作用產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於冰積作用形成的側磧、底磧丘和終磧等。還有冰水沉積和冰水沉積地貌等都屬冰川遺跡。對冰川遺跡的研究和鑒定,可以了解古冰川活動情況和古氣候變化規律。

黃山冰川遺跡


冰川遺跡
冰川遺跡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首先發表論文,證明發現黃山有第四紀冰川遺跡。
黃山豐富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佈在前山的東南部這一帶,典型的冰川地貌如下:
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
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刀脊;
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
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
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等地河床階地中,分佈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
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黃崗梁第四紀


黃崗梁第四紀冰川遺跡園區位於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0ˊ,北緯43°18ˊ,總面積109,333.33公頃。
黃崗梁地區保存了第四紀冰川最完整的形態,且類型多樣,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黃崗梁兩側有冰斗、U型谷、角峰、終磧堤、側磧堤、條痕石、漂礫等冰川遺跡。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齊全、科研價值最高的第四紀冰川遺跡。
該區地形以丘陵和高山台地為主體,在地貌結構上大體是由外緣山地逐漸向渾圓的低緩丘陵與高平原依次交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跌宕起伏,溝谷縱橫,夾雜著較寬的平川地。
黃崗梁是大興安嶺的余脈,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便疊立在這裡,海拔2029米,境內古木參天,植物類型複雜多樣,地形地貌獨具特色,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境內有著名的阿斯哈圖石林、原始十萬畝松海、石峰天然白樺、濕地千里樟子松、千曲百回的十三道河……特殊的景觀,特殊的生態具有特殊的保護研究價值,1996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境內由27座山峰組成,支脈東西延伸,峰拔嶺俊,雄偉壯觀。
黃崗峰兩側發現了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冰川、U型谷、冰磧角峰、漂礫、條痕石、中積體,整個山峰、山谷被林海包裹,稱之為黃崗梁冰谷林海,它處在蒙古植物、華北植物以及東北植物區系的交匯地段;生物呈多樣分佈,極富代表性及典型性,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自然景觀有天然森林景觀、白樺與山楊樹叢景觀、針闊葉混交疏林草地景觀、山地草甸景觀。這裡草茂林豐、山清水秀,林草中40餘種名花異卉,50餘種名貴中藥材遍布群山,故有千克花百葯之山的稱謂。林中盛產20餘種山野菜,其中蕨菜、金針、蘑菇為菜中三珍。山谷間各種野果次第叢生,素有“花果山”之稱。這裡山高林密,獐、狍、豹、狐狸、野豬等野獸30餘種,鬥雞山雞等山禽十幾種,是理想的休閑獰獵之所,佔地32萬畝,為當前亞洲最大的國際狩獵場,已對遊人開放。十三道河風景區,一灣一景,一景—情,奇趣自然天成,奇景妙趣橫生別有洞天。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在此召集主持了蒙古族著名的昭烏達塔垃會盟。這裡春天翠綠欲滴、夏天林海花潮、秋天萬山紅遍、冬天銀裝素裹,一年四季都是美妙絕倫的畫卷。

甘肅高原


冰川遺跡
冰川遺跡
冰川遺址世界各處都有,一般認為高緯度沒有。2007年在福建省東北部的福安市白雲山一帶“發現”大片“冰臼遺址”——溪流中大量的臼形花崗岩等,有專家認為那其實是水流沖蝕形成的,但也有的專家認為那確實是冰川遺跡,進而提出傳統冰川學的理論要進行大幅度修改。
2007年底,甘肅青藏天路文化公司在迭部縣扎尕那景區拍攝時,發現了有獨特的冰川構造特徵,並將所拍攝的影像資料帶回蘭州,邀請中科院寒旱所地質專家前往調研考察。
中國科學院教授何元慶、沈永平等專家經過實地考察,看到扎尕那景區內有許多U型谷和冰川遺跡,確定這裡是一處較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經分析,其地貌屬第四紀冰川遺跡,冰期形成大約始於200萬年-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波及範圍十分廣泛,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專家分析,漫長的冰川運動和滑動,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區獨有的冰川地貌景觀。由於海拔較高,扎尕那有相當一部分山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都在3500米左右,所以,在雪線以上,能夠清晰地看到冰川穀和冰川混雜堆積體,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風蝕地貌,形態非常獨特秀美。

慶元縣火山岩


冰川遺跡
冰川遺跡
在慶元縣舉水鄉的崇山峻岭中,發現我國最大的火山岩區第四紀冰川遺跡,遺跡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慶元河谷冰臼群,是我國首次在火山岩分佈區發現的最大規模第四紀冰川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研究員韓同林說。
通過深入綿延10餘公里的三條高山河谷中的考察,韓同林等專家發現大量冰斗、冰川漂礫、冰磧礫石、冰蝕窪地和數百個冰臼等第四紀冰川遺跡。根據分佈在河谷基岩和巨型冰川漂礫上的數百個形如石坑的冰臼后確認,慶元河谷冰臼群,系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在火山岩區形成的冰川遺跡。
舉水鄉發現的眾多“口小肚大”的石坑,屬於罕見的河谷冰臼地質遺跡。它們是第四紀古冰川的融水沿著冰川裂隙,以類似“滴水穿石“的方式,沖蝕火山岩基岩而產生的,酷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被稱為冰臼。該遺跡大多呈河谷冰臼形態,量多面廣,保存基本完好,有的冰臼直徑約6米、垂直深度12米以上,是他從事地質工作40餘年來目睹的體量最大的冰臼奇觀。

中國陳列館


位於模式口村北,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地礦部、北京市財政局、石景山區政府共同投資興建。冰川陳列館佔地195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共設四個展廳,其展陳主要以冰川知識、李四光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為主,並輔以適當的實物。展覽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地球-人類的家園”;第二部分“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和發展”;第三部分“冰期的成因”;第四部分“全球的變化研究,當代科學的前沿”;第五部分: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跡。
1995年,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該館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該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冰川館利用優美的環境為中小學生舉辦夏令營和培訓班,開展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向廣大青少年介紹科普知識,弘揚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愛國敬業的精神。該館還將建成地博園,擴展冰川館的展出內容,使展陳內容豐富,增加遊客的參與性和趣味性。

各地出現


四川廣元

“菖溪河段發現大面積古冰川遺跡!”24日,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政府文化顧問劉志鈞的帶領下,記者深入實地進行採訪。原來,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旁山體滑坡,造成了鄉村公路中斷,利州區幹部來此查看災情時,發現了冰臼等地質奇觀。在請教有關專家后,當地才了解到這是約250萬年前的冰川遺跡。
20公里河段內巨石聳立
沿著菖溪河,汽車在新近硬化的鄉間公路上緩緩前行,20公里的河段內,河中大石愈來愈多,不斷有光滑的巨石聳立其間。這些巨石體積龐大,大的有10多米長,六七米寬,三四米高,而且表面無棱無角,如同打磨一般,光滑整潔。
“這些巨石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原來都一直顯露在河床上,電站修好,這裡成了大湖,這些巨石就都處在深水中了。”劉志鈞說,洪水不可能將它搬運至此,從地形特徵來看,也不可能是順著泥石流漂過來的,有解釋是:只有冰川的巨大動力才可能推動它。
近百個冰臼堪稱奇觀
一個多小時后,記者抵達冰川遺跡的集中顯現點——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河溝內巨石林立。由於冰川侵蝕和搬運作用,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背石、冰蝕湖等多種冰蝕地貌。最為奇特的是,這裡的冰臼群數量眾多,河床的堅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淺的上百個小洞。
記者粗略數了一下,這裡僅冰臼數量就有近百個,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大的直徑超過2米,小的直徑也有70厘米左右,冰臼深淺也不一,有的深不見底,而有的卻因沙石填充,深度只有幾十厘米。絕大部分冰臼內都是清水充盈,只有兩個冰臼因石質開裂,沙石充填,臼內乾涸。
冰川遺跡三大要素全具
東溝地處群峰之間,人跡罕至,大面積的冰川遺跡一直“養在深山人未識”,得以完整保留。
冰臼有多深,一直是個謎。松林村黨支部書記賈成武告訴記者,當地村民賈天榮,小時候放牛時曾用兩根面葛藤連起,墜上石頭放入冰臼內,一直沒有探到底。他的話被當地村民證實,所有人都知道這回事。
在東溝,記者看到,冰川遺跡的三大要素,冰斗、冰渠、羊背石十分典型。被當地人稱為缸塘的冰臼,即冰斗尤其典型,在這一帶數量之多,分佈之集中,堪稱世界奇觀。羊背石上的天硯靠接天花水,一年四季從不幹涸,亦為當地村民所不解;冰渠即現流水之渠光滑無棱,亦詮釋著前川運動的痕迹。
形成於約250萬年前
劉志鈞告訴記者,自從首度發現這裡的冰川遺跡后,寶輪鎮就一直同有關專家聯繫,並送去圖片供專家考證。專家們一直認為這裡確實是冰川遺跡,並稱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出現冰川必然與全球最大冰期,即第四紀冰川期相關,因為冰期的分佈規律都是從高緯度向低緯度推進,最小冰期根本到達不了低緯度地區。由此,確認這裡冰川遺跡是大約250萬年前的。
專家推測,冰川運動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冰床,冰水滴水穿石,形成一個個圓圓的冰臼。文/圖張發政高志農
新聞資料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跡,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衝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國首次發現冰臼,是在20世紀70年代。

新疆

在新疆吉木乃縣恰勒什海鄉克孜里塔司山,驚現了古冰川遺跡—冰臼遺跡。
在綿延數公里的克孜里塔司山上發現的大小冰臼總數超過1000個,其直徑大小不一,最大的達數米以上,小的則如拳頭般,星羅棋布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悉,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產物。古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沿著冰川前緣地帶(冰舌)的冰川裂縫向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對冰川下覆蓋基岩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產生的。冰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徵。且冰臼基本分佈於同一基岩面上,即古冰床面。由於其形態酷似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形成年代約在200-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
冰臼是古冰川運動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對於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全球變暖和人類起源、人類膚色的形成等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同時作為獨特的自然景觀也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冰臼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發現,但它們均分佈於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分佈於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的冰臼則十分罕見,相信有關專家一定會為我們揭開迷底。

青海

冰川遺跡
冰川遺跡
2021年8月,2021年長江源綜合科考隊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索布查葉發現一處長江源區古冰川遺跡,這是第四紀冰期被冰川長期覆蓋留下來的遺跡。
索布查葉冰川遺跡冰舌從海拔5876米的然哲嘎拉雪山群的山頂延伸至長江一級支流聶恰曲,其間的灰岩地貌被冰川侵蝕成一條長近20千米的冰谷。索布查葉冰川遺跡的形成主要是源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因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並達到臨界高度,並形成高原季風,高原季風的形成改變北半球大氣環流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