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辣蓼草的結果 展開

辣蓼草

蓼科蓼屬植物

辣蓼草,亦名水蓼、柳葉蓼、水胡椒、綿毛酸模葉蓼、柳葉大馬蓼。載《新修本草》。為蓼科植物水蓼的乾燥全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葉互生,披針形,深綠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子房卵圓形,瘦果卵圓形,扁平,期初夏。果期秋季。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托鞘膜質,筒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厘米;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脈,無腺點;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圓形,花柱2歧。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辣蓼草
辣蓼草
性狀
全草長約38厘米,莖褐色至紅褐色,帶鬚根,草盾,下部莖節常膨大,莖基叢生鬚根;葉互生,多捲縮,葉片披針形,全緣,長達6厘米,托葉鞘狀,膜質,先端具睫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小,稀疏,花被淡紅色,有腺點;果實三角形,包藏於花被內。

生長環境


生境分佈: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西藏、廣東、湖南、湖北、福建、甘肅、陝西、台灣、江西、浙江、海南、安徽、河北、內蒙古、河南、江蘇、青海、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新疆、山東、寧夏等地區。
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分佈範圍:分佈南北各地。

防治方法


1、防治稻虱、稻苞蟲等,用辣蓼鮮草100斤,搗爛,加水150斤,浸24小時,過濾后噴施。
2、防治黃條跳甲,將辣蓼曬乾碾成粉末,在露水未乾時,撒在蔬菜葉上。
3、杭州市上城區革命群眾,在每隻糞缸中投入2斤辣蓼草,2天後蠅蛆全部死亡。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辣蓼之所以也叫水蓼就是因為它喜水性非常的強,所以種植地的水源一般會比較充足,同時土壤和水源都沒有污染。種植地土壤的肥力一般是比較充沛的,土壤的保濕能力要強,因為它極不耐旱。整地的時候我們只要進行深翻,然後撒上充足的基肥,最後開好溝即可等待播種。

適時播種

辣蓼播種一般是在每年春季的三四月份左右進行,這時土壤的溫度基本已經回升到十度到十五度左右,適合辣蓼種子的萌芽和生長。播種的時候我們一般是採用條播的方式,或者是撒播。但條播後期的田間操作會比較方便。一般情況是按照行間距為二十五厘米左右開溝,然後將種子均勻的撒在田間,最後覆土掩種即可。這裡要注意的就是在播種的時候田間的水分一定要相對充足,這樣可以加快種子的萌芽速度。

密度管理

辣蓼種植的行間距一般是在播種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但是每行間的辣蓼也是需要有一定的間隔的,不然它們生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田間鬱悶的情況,導致突發性病害發生。等辣蓼長到十到十五厘米高的時候就需要進行間苗、勻苗以及補苗,每穴中的辣蓼一般是保留七到八株左右,間隔大約是二十到二十五厘米左右即可。

田間管理

在間苗、補苗的時候,就需要進行中耕除草以及合理的進行追肥。第一次追肥主要是以尿素或者是糞尿水為主。等到辣蓼苗長到二十到二十五厘米左右高度的時候,需要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和追肥,由於辣蓼主要就是為了促進它枝葉的生長,所以我們還是可以使用尿素,但是一般情況來說農家肥的效果會更好,這樣不會影響到辣蓼的質量。最後就是田間的水分是辣蓼生長最關鍵的條件,田間的水分一般要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五左右,這樣辣蓼才能生長的更旺盛。

主要價值


(《江蘇植葯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植物形態】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
【附註】同屬植物辣蓼、水蓼、假長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區均作辣蓼入葯。
辣蓼草
辣蓼草
【藥理作用】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於試管內均有抑制作用。新鮮或乾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塗於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性味】辛,溫。
作為一種傳統中草藥,辣蓼草的葯作價值在許多古代醫藥著作中早有介紹。《本草綱目》中記載:“辣蓼,辛,溫。”《別錄》中記載:“蓼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唐本草》中記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本草拾遺》中記載:“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痣;亦主小兒頭瘡。”《嶺南採藥錄》中記載:“敷跌打,洗痣疥,止癢消腫。”而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表明,辣蓼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止血、抗腫瘤、鎮痛等功效,其有效成分為總黃酮

藥用價值

【功用主治】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性狀】
性狀鑒別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徵: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較多,長80-273μm;單細胞非腺毛較少,長約至1120μm,直徑約7μm,基部常有一短細胞並生;腺毛較多,頭部類圓形或橢圓形,4-15個細胞,直徑27-36μm。②下表皮單細胞非腺毛眾多,腺毛偶見。③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選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曬乾,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辣蓼草(水蓼)
特徵及用途:一年生草木,高約半米,多分枝,節部膨大,莖紅色或青綠色。葉互生,披針形,長5~7厘米,上面中肪兩旁常有人字形黑紋,揉之辣味。花淡紅色,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果小,熟時褐色,扁圓形或略呈三角形。喜生於濕地、路旁、溝邊。夏秋採集。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可防治腸炎、爛鰓病
用使方法:50公斤魚每天用乾草0.5公斤(鮮草1.5公斤),切碎用水煎煮,拌入飼料投喂,每日一次,連喂3~6天為一療程。50公斤魚或每萬尾魚種,每日用0.5~1公斤乾粉拌飼料或製成顆粒藥丸投喂,每日一次,投喂3~6天為一療程。

研究價值

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中草藥研究的重視,作為傳統中草藥,辣蓼草有效成分的研究報道也較多。劉信平等人用GC/MS對辣蓼草水蒸餾法提取的揮髮油進行了分析,分離並鑒定出了50個組分(佔總峰面積的97.84%),其主要揮發活性成分為:N-(2-乙胺)次乙亞胺、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3-己烯-1-醇等;姚祖鳳等人也用GC/MS法對湘西辣蓼提取物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中含高達52%的萜類化合物,主要為1-菲蘭烯、姜烯、α-薴烯、β-石竹烯、α-蒎烯、γ-松油烯、香檸檬烯、律草烯、紅沒藥烯等;張國英等人採用聚醯胺柱層析的方法,從江西寧都辣蓼中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金絲桃苷蘆丁、斛皮素、異鼠李素、山萘酚,採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萃取辣蓼葉中的揮髮油,並用GC-MS聯用方法對揮髮油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離和鑒定,鑒定組分佔揮髮油總量的80.66%。另外,羅傑等人用HPLC測定水辣蓼中蘆丁的含量;賴東美等人用RP-HPLC法測定了辣蓼中沒食子酸量。
因此,綜合近年來有關辣蓼草研究的成果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以黃酮類及萜類物質為主的活性物質,且具有種類多、含量豐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