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瀋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瀋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是學校最早設置的教學單位之一,始稱建築工程系,1993年更名為土木工程系,2002年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經過6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現有5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三個系,11個教研室,11個研究所。1個實驗教學中心,1個工程檢測試驗中心。教職員工125人。

學院簡介


5個本科專業分別是:土木工程、理論與應用力學、測繪工程、安全工程和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土木工程專業分別於1997年、2002年、2007、2012年連續四次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特別是2012年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通過合格有效期為8年。
土木工程學科為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分別是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和土木工程材料。三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分別是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和力學。交通運輸工程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分別是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力學有5個二級學科,分別是固體力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同時,在“建築與土木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2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
結構工程學科是國家建設部和遼寧省重點學科,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聯合培養博士點,具有招收國內訪問學者資格。
3個系分別是:建築工程系、道路與橋樑工程系、岩土與地下工程系。11個教研室分別是:工程力學教研室、混凝土結構教研室、鋼結構教研室、結構抗震教研室、施工與管理教研室、道路與軌道交通工程教研室、橋樑工程教研室、岩土工程教研室、測繪工程教研室、安全工程計算機應用教研室。
11個研究所分別是:結構工程研究所、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道路工程研究所、橋樑與隧道工程研究所、結構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所、鋼結構工程研究所、工程測量研究所、新型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安全研究所。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下設7個實驗室,分別是:力學實驗室、工程結構實驗室、岩土與道路工程實驗室、橋樑工程實驗室、結構數值模擬實驗室、測繪工程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結構工程實驗室是建設部和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岩土與道路實驗室為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土木工程工程檢測試驗中心除承擔科學研究試驗項目外,具備土木工程領域的工程結構、岩土工程、道路與橋樑、地下工程等技術諮詢、檢測、試驗與鑒定的能力。
目前學院在冊本科生2170餘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520餘人,並承擔培養外國留學生的任務。
土木工程專業為遼寧省示範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60年來,土木工程學院培養了萬餘名本、專科生和研究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教師中,有教授30人、副教授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5人。有中央組織部、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國家級特聘專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獲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6人;獲得遼寧省教學名師獎2人,省青年骨幹教師6人;有60人次擔任國際、國內、省內學術組織的負責人或理事(委員)。
在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中,8人入選百人層次,13人入選千人層次。50多人次榮獲國家、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先進稱號。
近五年來,學院在科研、教研立項、獲獎、發表論文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建設部科技攻關項目、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以及瀋陽市科技局基金項目300餘項,完成各類橫向課題200餘項,科技經費合計7300餘萬元。承擔國家、部、省、市級科研、教研課題等230餘項。獲得國家、省(部)、市科技進步獎7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發表科技、教學論文960篇,被SCI、EI等檢索機構收錄232篇。發表出版專著(編著、譯著)主編教材36部。主編參編國家、遼寧省建設行業標準41部,2009年土木工程學院被評為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CECS)先進集體。
學院與美國、芬蘭、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及香港等地區20多所大學建立了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關係。學院與國內多所大專院校、廠礦企業、設計(勘察)院、科研和生產單位建立了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和聯合培養關係,並聘請一批著名學者作為學院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
如今,瀋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秉承“博學善建、厚德大成”校訓,發揚光榮傳統,團結奮鬥,開拓創新,正朝著“爭先進,創一流”的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