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翼龍

環江翼龍

環江翼龍化石1978年5月發掘於慶陽市慶城縣三十里鋪鄉的環江東岸。是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晚侏羅世)、個體最大(翼展2米)的翼手龍類翼龍。因它發掘於環江河岸,故稱為"環江翼龍"。該標本現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環江翼龍的發現


1978年5月初,幾名工人來到長慶油田指揮部勘探處,報告了採石料時發現化石的事兒。長慶油田指揮部勘探處很快派了楊希榮、鍾小春兩位研究人員,趕到三十里鋪採石場。楊希榮和鍾小春是兩位經驗豐富的石油地質工作者,他們仔細察看了已採集的化石和斷壁上的化石層,斷定這一動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於是,他們一面保護化石發掘現場,一面電告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慶陽發現了重要珍貴化石,驚聞這一奇特的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日夜兼程從北京趕赴慶陽,來到了三十里鋪。看到那層紫紅色砂岩中留存的化石殘片,董枝明初步認定這是翼龍化石。
1978年5月18日,董枝明、楊希榮、鍾小春,與慶陽地區的文物工作者一道,開始對翼龍化石進行發掘整理。當時,翼龍的頭部仍藏在砂岩之中,顯露出來的的軀幹骨骼場1.07米,有長而曲折的兩翼。遺憾的是其胸部和兩翼的一些骨骼被破壞,僅留印模。身上沒有羽毛,嘴裡有又長又尖的牙齒,翅膀宛若蝙蝠的兩翼,翼膜光滑而有皺褶,伸展開有兩米多長。它不是什麼鳥,也不是別的什麼動物,它就是生活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爬行類生物的一種——翼龍。因這具翼龍化石發現於環江邊,故取名為“環江翼龍”。

環江翼龍的前世


環江翼龍
環江翼龍
翼龍,很像編幅,身無羽毛。靠著光滑無毛而有指皺翼膜的兩個大"翅膀",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能在海邊、湖邊的岩石附近或森林邊緣的疏林中滑翔,以啄撈小魚為生。環江翼龍的個體較大,兩翼展開長達2米。環江翼龍的頭骨長、頸長、牙齒多而較纖細,尾短,這些形態特徵表明它較準噶爾翼龍原始,而與歐洲發現的晚侏羅紀的翼龍相似。因此,環江翼龍化石也應屬於晚侏羅紀。
化石是古代生命的遺體或遺跡,它能告訴我們古代的生物是什麼樣子,它們什麼時候、在哪兒生活。從化石的分佈和保存它們的岩石里,我們有時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由化石我們可以知道,環江翼龍屬原始的翼手龍類,翅膀展開來有兩米多長,能藉助滑翔在空中飛行,也能在地上行走,在湖泊中游泳。它有堅硬的牙齒,以捕食活魚為主。既能在水中游,又能在天上飛,這樣超常的本領,誰也奈何它不得,從而使它成為那個時代不可一世的空中霸王。

環江翼龍的價值


環江翼龍的發現,為研究慶陽遠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通過環江翼龍化石,使人們看到,早在一億多年前,慶陽一帶是個湖河密布、叢林繁茂、巨獸出沒的地方,在慶陽這塊深厚的土層下面,依然淹埋著一億多年前一個恐龍稱霸世界的時代。
環江翼龍化石的發現,是中國古動物學界,特別是翼龍研究學的一件大事。這是因為地層中保存的行走在陸地的恐龍化石十分豐富,而翼龍化石卻格外貧乏和稀少,在我國更是稀缺和罕見。慶陽翼龍發現之前,僅僅在新疆準噶爾發現過翼龍化石,尚且是白堊紀的翼龍;而慶陽翼龍是比準噶爾翼龍更早、更原始的晚侏羅紀翼手龍類翼龍。
地球的變化非常巨大,侏羅紀以及其後的白堊紀都是地球史上的激變時期,火山活動極為頻繁,規模也十分壯觀,不斷有熔岩從地下湧出,覆蓋著大地。此外,大量火山灰及有毒氣體隨火山釋放出地球表面。在巨大的變化中,大量的動物和植物類群會因此遭受滅頂之災。白堊紀的結束就是這樣,許多動植物類群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毀滅,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類群——爬行動物恐龍,從此在地球上銷聲匿跡,海洋和空中的許多其它種類的動物也消失了,包括巨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會飛的爬行動物。這些滅絕“事件”就成了科學家用來劃分生命歷史的標誌。在這些滅絕“事件”中保存下來的動植物化石,則是科學家們研究生命歷史最有價值的典籍。但是,只有少數死亡生物能有幸變成化石。一具全身,一塊骨頭,要想被保存下來,就必須被沉積物迅速覆蓋,或是沉入水底的淤泥,或被大風吹起的沙土掩埋,然後經過漫長的歲月,使其骨頭的空隙填充了礦物質,礦物質再慢慢變硬成為岩石。千百萬年以後,地殼變遷,氣候變化,風雨剝蝕,長期埋藏於地下的化石才有可能暴露出來。
“環江翼龍”也許就是這樣的,在一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因一次偶然的事件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又在億萬年之後的一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在幾個偶然的行為中,讓一個遙遠的世界通過化石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