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鎮

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轄鎮

徠海北鎮,隸屬於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位於海倫市北部,東與扎音河鄉毗鄰,南瀕扎音河,西與愛民鄉接壤,北與北安市通北鎮隔通肯河相望。鎮政府駐南五街1號。區域面積為277.93平方千米。

2018年,海北鎮戶籍人口為46820人。截至2019年10月,海北鎮下轄6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2018年,海北鎮有工業企業1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歷史沿革


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聖若瑟屯。
民國元年(1912年),設海北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為海北鎮街。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為海北區駐地。
1956年,設海北鎮。
1958年,改為海北公社。
1984年,改為海北鎮。
2001年,愛國鄉併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北鎮位於海倫市北部,東與扎音河鄉毗鄰,南瀕扎音河,西與愛民鄉接壤,北與北安市通北鎮隔通肯河相望。鎮政府駐海北鎮南五街1號。區域面積為277.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海北鎮地處小興安嶺松嫩平原過渡區域的高平原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為漫川、漫崗、河灘地,依次呈階梯形逐漸降低。境內最高峰南眾土山位於南眾村,海拔185米;最低點李萬勝屯位於愛合村,海拔102米。

氣候

海北鎮屬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夏季降水集中,氣溫溫熱、濕潤;春秋兩季氣候多變,春季風大,降水少,易發生乾旱;秋季降溫急劇,常有霜凍。

水文

海北鎮境內有扎音河、通肯河。長31千米,流域面積256平方千米。通肯河從東北至西南流經境內新倫村、榮華村,境內長15千米,流域面積18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扎音河,流經南眾村、南合村,長14千米,流域面積90平方米。

自然災害

海北鎮境內小氣候變化顯著,乾旱、洪澇、冰雹時有發生,伴有風災。其中,2011年發生大面積風災,有5292戶受災,受災人口16631人,損壞橋涵11座,損毀房屋84間,受災面積3257公頃,絕產1553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1000萬元,農業直接損失摺合人民幣900萬元。

自然資源


海北鎮境內有野雞、野鴨、野兔等野生動物10餘種和甘草、黨參、防風、柴胡地丁、桔梗等藥用植物。2011年,全鎮有耕地面積29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2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海北鎮下轄第一社區、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第五社區、第六社區6個社區和海北村、南華村、海發村、南眾村、新勝村、長安村、西安村、新倫村、三合村、南合村、振興村、福合村、愛國村、專政村、祥順村、榮華村、愛合村17個行政村,下設119個居民小組、14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9年10月,海北鎮下轄6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五街1號。
第一社區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第五社區
第六社區愛合村海北村南華村海發村
南眾村新勝村長安村西安村新倫村
三合村南合村振興村福合村愛國村
專政村祥順村榮華村

人口民族


人口數據

2011年末,海北鎮總人口為53831人,其中,男性27583人,女性26248人。另有流動人口1500人。
2017年,海北鎮常住人口為36591人。
2018年,海北鎮戶籍人口為46820人。

民族構成

2011年末,海北鎮有漢族、滿族、回族、蒙古族4個民族。其中,漢族53559人,滿族240人,回族25人,蒙古族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海北鎮糧食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水稻,經濟作物主要有甜菜、山芝麻、萬壽菊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全鎮糧食總產量14.8萬噸;甜菜種植面積0.6萬畝,產量15044噸;生豬年末存欄25599頭,牛年末存欄25295頭,羊年末存欄13060隻,家禽年末存欄42.5萬羽;有工業企業13家。全年農業總產值1.6944億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6289元;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同比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財政總收入1116萬元,同比增長14.4%,其中,營業稅430萬元,同比增長52.5%;增值稅420萬元,同比增長28.7%;企業所得稅216萬元,同比增長18.7%;個人所得稅50萬元,同比增長24.2%;人均財政收入204.5元;年末,各類存款餘額6531萬元,人均儲蓄1088.5元,各項貸款餘額6628萬元。
2018年,海北鎮有工業企業1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農業

海北鎮把以大豆貿易為主的糧食購銷業作為立鎮產業來抓,通過創造寬鬆的投資環境,出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措施,使全鎮的大豆貿易產業形成了規模,全鎮大豆營銷企業已達120多家。這些大豆營銷企業在收購本地大豆的同時,還發動各種機動車輛到克東拜泉、黑河等附近市縣收購大豆,並根據市場需求,把收購的大豆全部進行七八道工序的篩選,分出大、中、小粒和特小粒包裝發運,在坐地銷售的同時,還在南方各大糧食市場建立了大豆經銷基地對外銷售,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式的營銷模式。由於海北的大豆質量好,品種全,全國各地的糧食經銷商雲集海北,搶購大豆,即擴大了海北大豆的知名度,也帶動了海北大豆產業的發展,目前已有10多家外地客商到海北投資近千萬元從事大豆購銷業。以大豆貿易為龍頭的糧食購銷業的興旺,帶動了海北商飲服務業和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常年在大豆營銷企業從事勞務的人員達5000人,從事大豆販運的車輛也達1000多台,每年可為從業人員增收5000多萬元。
海北鎮土地肥沃,這裡盛產享譽全國的芽采豆,綠色優質水稻和馬鈴薯製品細粉條等特色產品。全鎮28萬畝耕地,每年種植大豆就在20萬畝以上,大豆總產量達6000萬斤。特別是我鎮種植的“北豐9”和“9395”芽采豆具有粒小、出芽率高、蛋白質含量高和出油率高等特點,深受南方市場的歡迎,目前這兩個品種已被省農業開發辦列為綠色大豆開發項目,非常適於大豆精深加工的開發利用;我鎮每年可生產水稻300萬斤,其中,南眾村生產的綠色優質水稻“海選962”,具有米質好,產量高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我鎮又是馬鈴薯的盛產區,每年種植馬鈴薯5萬畝以上,年產馬鈴薯2000萬斤,可供加工的馬鈴薯1500萬斤,澱粉含量達25%,每年全鎮都有近百萬斤的粉條和澱粉外銷,其中,南合村生產的細粉條知名度最大,備受消費者歡迎。

工業

海北的地工產品也較為豐富。全鎮現有鎮辦企業5家,私營企業18家,個體企業420家,年可實現產值9842萬元,上繳稅金150萬元。主要生產紅磚、亞麻纖維、塑料紡織袋、襪子、精米、傢具、白酒、糕點、醬油、土豆製品、大豆製品等,產品銷往國內各地。海北亞麻原料廠1970年建廠,主要生產亞麻纖維,產品為亞麻長麻和亞麻兩種,年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00噸。海北華聖精米加工廠是天津華展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萬元興建的企業,年可加工水稻1800萬噸,年產值2000萬元,是海北鎮較大的私營企業。海北順發襪業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私營企業,該企業主要生產純棉襪、絲襪,年產4個品種、十幾個規格的襪子幾十萬雙,產品銷往哈爾濱、上海和佳木斯等地,鄉鎮企業推動著海北鎮域經濟不斷向前跨躍式發展。

鄉鎮企業

海北鎮
海北鎮
海北亞麻廠於1970年建廠,座落在海北鎮東南,綏北公路東側。廠區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廠庫房1954平方米,其中,廠房面積670平方米,庫房面積850平方米,辦公室面積313平方米,鍋爐房和發電室面積211平方米,秤房39平方米;有180KW和50KW變壓器各一台;2噸生產鍋爐一台;俄羅斯生產剝麻機組一套;手輪25台;拖拉機2台;打包機一台;漚麻池12個;15噸地中衡一台。年可加工亞麻原莖3000噸,可產長纖維250噸,產值375萬元,二粗300噸,產值90萬元,總產值465萬元。
海北軸承廠座落在海北鎮內,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廠區有圍牆300延長米。海北軸承廠始建於1970年,當時以哈爾濱軸承廠下放到海北的工程技術人員為骨幹組建了海北軸承廠。建廠當年就生產出馬車用配套軸承2萬套,後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設備的更新,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生產七字頭機械用軸承,型號有7909、7815、7511、7310、7208,產品主要銷往建三江農場和南方一些省市,這時的年產量在10至15萬套。到九十年代企業實行經營機制改革后,將企業租賃給哈爾濱新大地公司經營,生產的產品為32008、32009、32010軸承,年產量25萬套,產品由新大地公司自銷。到99年由於新大地公司老闆身體欠佳,無力繼續經營,工廠停產至今。企業軸承生產設備齊全,從車加工、熱處理、磨加工、組裝、檢測可形成流水作業。該廠現有車床5台、磨床8台、沖床1台、壓力1台、液壓車3台、鑽床2台、電爐1台、取暖鍋爐1台、檢查儀19台,有廠房、鍋爐房和熱處理車間800平方米,還有可建築廠房的房基礎1200平方米。

文化


海北天主教堂

海北天主教堂在海北鎮轄區內,由法國傳教士陸平主持修建。民國二年(1913年)正式動工,民國六年(1917年)竣工,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耗資8萬元(銀元)。“文革”期間,被當作“四舊”拆毀。1980年,國家撥款重建。

交通


海北鎮有鎮村公路23條,總長154千米,海北公路客運站口均發送8輛客車,日客運量300人次,年貨運吞吐量190萬噸。同時,濱北鐵路過境,境內長15千米,設有四等中間站海北火車站1個,通往北安市、海倫市,日均有6列客車停靠;日客運量315人次,年貨運吞吐量84萬噸;綏北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15千米,雙向4車道,有海北1個出口,通往海倫市、北安市。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海北鎮有幼兒園18所,在園幼兒685人,專任教師32人;中心小學1所,村小學5所,在校生1798人,專任教師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中學1所,在校生334人,專任教師3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7%。
海北鎮
海北鎮
海北鎮歷來重視教育工作,多年來,鎮黨委、鎮政府本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指導思想,不斷加大教育的投入,積極謀划教育工作思路,於2002年和2003年採取向上爭取和自籌資金方式,先後建起了一中和中心校兩所教學樓,一些教學危房也得到了改善,使全鎮教育工作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全鎮現有中學五處,其中,公辦中學2處,私立中學3處。中心校1處,鎮內小學2所,農村小學23所。共有教學班221個,在籍學生5644人,其中,小學3665名,初中生1079名,高中生900名,教職工589人,具有本科學歷的71名,大專學歷的361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教師72名,中級職稱的教師280名,教室、實驗室、語音室,電教室、微機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比較齊全。
海北一中以“培養合格有特長的學生、創辦規範加特色的學校”為宗旨,面向農家子女,以最低的收費標準、先進的辦學理念、較高的教學質量,嚴格管理,強化秩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自92年以來,海北一中為上級院校先後輸送2300名合格學生,高考成績已連續13次蟬聯綏化市農村高中之冠,學校榮獲省級科研基典校、省級教育科研先進學校、省級電化教學甲級單位等榮譽稱號。

文化體育

2011年末,海北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17個;農家書屋17個,藏書2.5萬冊;業餘攝影、書法、美術硬文學創作隊伍成員60餘人。同時有大型休閑廣場2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海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病床95張,固定資產總值12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5人,其中執業醫師30人,執業助理醫師22人,註冊護士13人。醫療機構全年完成診療40300人次。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海北鎮有有線電視用戶15033戶,入戶率90%。

區位優勢

海北鎮
海北鎮
海北鎮域面積2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萬畝,現有17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145個村民小組,人口6萬。她南涉扎音碧水、北濯通肯清波兩條河流,東托“星火”、西守“燎源”兩個水庫,孕育了千頃良田,也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濱北鐵路和哈黑公路二線穿鎮而過,得天獨厚的地源優勢及便利的交通,使小鎮成為海倫北部鄉鎮和農場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海倫市的優質大豆主產區,更是綏化、黑河兩市交界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特別是糧食購銷業,銷往國內外,目前已成為中國北方大豆主要批發市場。

社會保障

2011年,海北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2052戶、3812人,支出533.8萬元,同比增長91%,月人均116.7元;供養農村五保285人,支出58.3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含資助合作醫療)1378人次,支出497.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9.5萬元;社會福利費54萬元;社會服務單位1個,收養機構床位10張;社區服務設施18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7個。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海北鎮有郵局1家,代辦所17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7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郵件14萬件。同時有電信企業1家;固定電話用戶912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55%;行動電話用戶2.64萬戶;寬頻接入用戶4000戶。

旅遊


古鎮風光

徠海北鎮
徠海北鎮
海北,百年的歷史孕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也造就了雅緻的人文景觀。在海北境內有“星火”和“遼源”兩大水庫,更有聞名遐邇的天主教堂,這都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海北“星火”和“遼源”兩個水庫分別坐落在海北鎮北部東西兩側,“遼源”水庫在東邊,“星火”水庫在西邊,有上百公頃的水面。這兩座水庫除每年為灌區內的種水稻農戶提供灌溉外,還飼養一些自然魚類,有鯽魚、胖頭魚、泥鰍、柳根等,每到夏季,庫內碧波蕩漾,魚躍水面,庫外水草茂盛,鳥語花香,成群結隊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划船、游泳、垂釣、野遊。喝著水庫的水,吃著水庫的魚,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要是能在漁窩棚里吃上“漁民”為你餷的漁粥,保證讓你吃完這飩想那飩,也算是不虛此行。
在海北的南部,靠扎音河北岸,位於南眾村小山包下面,還有一個人工“山洞”,那裡原是6902地下儲油庫。此儲油庫原是戰備時所建的地下油庫,後來廢棄了。現在,裡面的一切儲油設施都已沒有了,只剩下一個穹形空山洞。山洞在山包的一側有入口,經過一段地道進入山洞內,在山洞的頂部有個通氣採光孔,加上山洞上面全是樹木覆蓋,因此山洞內冬暖夏涼,且空氣清馨,同時可容納500人,是夏日避暑遊玩的好地方。上山走一走,鑽一鑽山洞,雖說比不上名山大川,但在這平原地帶也不失為一個好地方。
海北鎮
海北鎮
海北是黑龍江省著名的天主教區,海北天主教區歷史悠久,公元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法國神父陸平來到海北傳教,建起三間草房做臨時教堂,當時海北僅有幾戶人家,到1906年,信教戶數己逾百,陸平神父開始籌建大教堂,名為“聖若瑟屯”,1909年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可容納三千人的大教堂建成,從此海北得名“大天主堂”,並以此在國內外享有聖名。但可惜的是這座古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拆毀。1980年,為落實宗教政策,鎮政府投資新建了一處264平方米,可容納800人的中型教堂,但後來,由於教徒的增加,原有的小教堂已不能滿足需要,海北鎮政府從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加大小城鎮旅遊開發的角度出發,通過招商引資,從韓國引進280萬元資金,又新建了現在的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歷經兩年的建設,於2000年9月18日俊工,教堂建築造型基本上是恢復了老教堂的原貘,建築面積為2488平方米,鐘樓最高點達46.4米,是目前海北最高建築物,也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教堂。教堂造型獨特,裝修典雅,加之教堂內的雕像和聖經壁畫,更增添了教堂的神秘感,為此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特別是一到每年的聖誕節,都有來自周邊市縣數千名教徒來此參加活動,同時也會引來不少圍觀的群眾。海北天主教堂的落成,不但滿足了宗教活動的需要,而且對擴大海北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到海北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