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手術
顳下頜關節手術
顳下頜關節手術,是一種治療關節炎的手術。
圖1 皮膚切口
圖1、圖2
圖2 關節囊切口
圖3 切斷髁狀突
切斷髁狀突
圖4 顳頜關節高位成形術鑽孔
顳頜關節高位成形術鑽孔
圖5 鑿骨
鑿骨
圖6 顳下頜關節低位成形術切口
顳下頜關節低位成形術切口
圖7 鋸斷下頜骨
鋸斷下頜骨
圖8 下斷面形成圓突形
下斷面形成圓突形
1、部分切除 適用於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已有器質性破壞者。
2、全部切除 適用於關節內纖維性強直,髁狀突肥大,髁狀突骨瘤等。
骨膜撬、咬骨鉗、骨刀、骨鑿、鎚子、線鋸、拉鉤等。
術野剃毛,剃除鬍鬚。
1、體位、仰卧、頭偏向健側。
4、暴露關節囊 與皮膚切口平行切開腮腺咬肌筋膜,沿此切口用鈍分離法由淺至深找到面神經顳支,小心保護,剝離推開腮腺組織后即能視及顳下頜關節韌帶和關節囊。
5、切開關節囊 在關節囊上作“t”形切口,翻開囊壁即見髁狀突。
6、切斷髁狀突 部分切除術系在距髁狀突頂部下2-3cm處切斷。全切除術時系在髁狀突頸部切斷。手術時可用圓鑽鑽幾個洞,再用骨鑿鑿斷。注意勿傷及位於髁狀突頸部後方的頜內動脈。
7、縫合 修整骨斷端,沖洗創口,清除碎骨片,止血,縫合關節囊,分層縫合,一般可不放引流條。
1、暴露關節囊時如遇到橫動脈,可以結紮、切斷、暴露關節囊時,如系從腮腺后緣沿外耳道軟骨向前剝離腮腺的則可不必尋找面神經顳支。
2、鑿斷髁狀突后必須剝離翼外肌的附著處才能取出髁狀突。
1、術后1周內流質飲食,以後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但不宜吃硬性食物。
2、髁狀突全切除者,術后如出現輕度偏合,應戴用斜面導板或作頜間結紮1-2周。
3、術后3周內不宜張大口,如為纖維性強直者,術后1周即應開始訓練張口。
4、如置引漢條者,24h后即可除去。
骨科手術器械。
顳下頜關節x線攝片。
略。
1、高位手術(耳前徑路)
(1)切口及暴露:與髁狀突切除術相同。
(2)截骨:應在關節凹平面以下,乙狀切跡水平以上截斷及切除部分粘連的病變骨質。術中注意避免傷及深部的血管,骨質去除后兩斷端應保持1cm左右的間隙。
(3)骨斷端間隙的處理:為了防止骨斷面再連合,應將內側骨膜切斷或切除一部分,並用咬骨鉗咬去下頜支斷面前。后緣及上下斷面之間的骨質,使形成弧形斷面,以利下頜骨的運動,骨斷面之間有人主張填入筋膜、真皮、硅膠關節帽等以防止骨面粘連。
(4)縫合:可放置或不放引流條。
2、低位手術(頜下徑路)
(2)暴露下頜支: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淺筋膜、頸闊肌后,分離出頜外動脈和面前靜脈,結紮、切斷。沿下頜角及下頜骨下緣切斷咬肌附著及骨膜,沿骨表面向上分離,顯露下頜支外側骨面,直達髁狀突頸部及乙狀切跡平面。以拉鉤向上牽引,顯露病變區。
(3)截骨:一般在病變下方,下頜孔平面以上切斷下頜支。截骨可先用電鑽鑽孔,再用骨鑿鑿開,亦可用線鋸。術中注意勿損傷下頜支內側的下牙槽血管、神經。
(4)骨斷端間隙的處理:斷端應保持1cm左右的間隙。用咬骨鉗使下頜支斷面的前、后緣及內、外緣進行修整,使呈圓突形,必要時植入填塞物。
(5)縫合:沖洗創口,分層縫合,一般應放置引流條。
頜外動脈須妥善結紮,以防出血。
1、術後進食流質或半流質。
2、術后24-48h內除去引流條,5-7d拆線。
顳下頜關節外強直。
骨科手術器械。
顳下頜關節x線攝片。
局麻或全麻。
基本方法是切斷和切除頜間攣縮的疤痕,鑿斷開頜間粘連的骨質,用皮片遊離移植,消滅疤痕切除后遺留的創面。
(一)口內途徑:適用於頜間疤痕較局限,主要在頰側粘膜或上、下牙槽骨間,從口內切除疤痕後用中厚皮片遊離移植以消滅創面。
(二)頜下途徑:適用於頜骨疤痕已波及上頜結節和喙突區或整個上、下頜之間,經下頜下緣下切開,暴露下頜升支和喙突外側面。切除喙突和下頜升支前緣部分骨質。由此進入上頜和下頜疤痕粘連區。切除疤痕後用中厚皮片遊離移植以消滅創面。
須仔細切除頜間疤痕和鑿開頜間粘連的骨質。
1、術后應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2、術后5-7d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