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寧邦
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幹事
譚寧邦(GeraldTannebaum)(1916~2001)美國人。原名:傑拉爾德·坦納鮑姆。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市。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幹事、中國福利會顧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軍服役,先在軍隊報紙《戰爭中人》任編輯,后在軍隊無線電台設在好萊塢的總部擔任節目製作人,主編《軍隊無線電台回放》月刊。上尉軍銜。
譚寧邦在民國34年(1945年)被選為軍隊無線電台成員到中國重慶及中印緬戰區司令部工作,建立“軍隊網路(中國部分)”任副主任,同時擔任上海XMHA電台指揮官。民國35年4月在中國從美軍複員,加入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公關部當記者。同年7月1日任中國福利基金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總幹事,兼任戰災兒童義養會中國分會總幹事。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組為中國福利會後,任中國福利會顧問。1962年為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原著改編為兒童劇《哈克貝利·芬歷險記》。1972年回美國定居。
曾經在中國電影《停戰以後》、《白求恩大夫》、《林則徐》等影片參加過演出。
演齣劇照
譚寧邦生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1939年從西北大學畢業,從事廣告業。1942年加入美國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在軍隊報紙《戰爭中人》任編輯,后在軍隊無線電台擔任節目製作人,主編《軍隊無線電台回放》月刊,獲上尉軍銜。1945年被選為軍隊無線電台成員到中國重慶及中印緬戰區司令部工作,建立“軍隊網路(中國部分)”任副主任,同時擔任上海XMHA電台指揮官。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6年作為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軍官到中國。1947年退伍,回美國前夕的一次聚餐會上,宋慶齡請他參加中國福利基金會的工作,周恩來支持,譚寧邦欣然同意,成了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幹事,宋慶齡的英文秘書。譚寧邦被宋慶齡派到美國工作期間促成美國戰災兒童義養會將中國福利基金會作為在中國的代理,開展兒童收容救助工作。譚寧邦任戰災兒童義養會中國分會總幹事。其間華盛頓專欄作家德魯·皮爾遜還撰文說他和宋慶齡有染,被宋慶齡正式否認。
在擔任宋慶齡秘書期間,曾幫助美國人陽早、寒春見到周恩來及投奔共產黨控制的地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譚寧邦成了宋慶齡主辦的中國福利基金會總幹事、中國福利會顧問的總幹事,後轉為顧問。他主管了上海兒童劇院等項目。他還在幾個上海的大學教授美國文學和英文。
提起譚寧邦,中國的中年人多半會記起在電影白求恩大夫里扮演白求恩的那個外國人,高高的個子,和二次大戰期間支援中國抗戰的加拿大白大夫差不多。其實,他本人也是在1946年就來到了中國的美國人,並已在宋慶齡創辦的抗日革命組織“中國福利會”擔任總幹事了。他本人並非專業演員,不過在電影中偶然客串而已。但是,他所扮演的白求恩大夫的偉大形象卻永遠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84歲的譚寧邦在美國加州的聖塔巴巴納安度他的晚年。這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小城市,位於太平洋的彼岸,與對岸的上海遙相呼應。
譚寧邦得了帕金森症,但他並不像一般帕金森病人那樣雙手抖動不已,神智恍惚。他屬另一種癥狀:手舞足蹈型,也就是手與腳不時總要動一動,但是頭腦依然清楚。他患此病,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但因醫護得法,不是惡化,而是趨於穩定。每天都有一位“特護”陪伴他度過半天,幫助他按時服藥,扶他出外散步鍛煉,幫助他洗澡擦身等等。也許是有“緣分”,這位年輕力壯的“特護”是個來自山東的中國青年,中英文都能交往,性格開朗,無所不談,和熱愛中國的譚寧邦結為好友已經很久了。這樣,也減輕了夫人的很大負擔。
自從七十年代初回美國以來,譚寧邦先後在幾個大學里教授國際關係,直到1987年退休。但是,他對中國人民的感情是割不斷的,時刻都關心著中國的變化。在未病之前,他和他在聯合國工作的夫人一起回中國,已經不知多少次了。中國朋友和他的談話,幾乎離不開他們共同熟悉的老人老事。他對於宋慶齡事業的發展感到無限欣慰,對於上海的中國福利會以及它所屬的《中國建設》雜誌十分關心,問起每個他所熟識的友人。他對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評價,並且深深地懷念著他們。看得出來,他是多麼想再回中國去看看啊,雖然他沒有能說出來,因為目前也還不能有此奢望。朋友臨走之前,他突然拄著棍子一拐一拐地走進裡屋取出一張當年的巨幅電影海報“白求恩大夫”,高高地舉起,臉上堆滿了笑容。